2019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2019年度精神生活总结
2019年底,在回首这一年的时候,终于不为虚度年华感到悔恨;在审视去年立的flag的时候,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并不需要日日夜夜的奋斗,也不需要自强不息的拼搏,秘诀只有一个,就是降低flag的难度。

2019年的全部目标与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身边熟睡的人类幼崽展开的,除了绘画这一项囿于身体条件(这是借口)难以展开以外,别的resolution七七八八可以说都实现了。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遥远的2019年,会发现它就像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将自己的生命划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的年代。就这一年来说,年初的备孕时光、中间九个多月的妊娠和最后的养娃旅程,就已经是各有各的不同,又各有各的欢喜。
备孕大概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舒心惬意又井井有条的日子,休息、读书、工作的时间既合理又轻松,每天认真做饭吃饭,运动打卡,甚至给自己规定的每日两小时写论文时间咂摸起来都是津津有味,这种疏中有密的节奏让自己感觉每天都在焕发新生。然而,这种节奏很快就被孕早期生无可恋的不适感打破了。有句话说得好啊,“如果不是明确地知道自己怀孕了,还以为自己是得了绝症”。生活再也没有“密”了,日常就是躺在床上杀时间,尽管到了孕中后期各种不适早已远去,自己已经闲得长草闲得挠墙闲得发慌,却再也没有回到年初那种自律、有序的生活。
年度书单
《发展心理学》《婴幼儿及其照料者》《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海蒂怀孕大百科》《实用程序育儿法》《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宝宝的第一本游戏书》《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
这是为了人类幼崽读的书,现在本赵括正在接受战争的洗礼,前四本还是非常推荐的。
《文思泉涌》《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科学革命》
这是为了憋论文读的书,真诚推荐第一本书给所有患有学术写作焦虑症的人,多少还是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外国文学
《丧钟为谁而鸣》《大卫·科波菲尔》《群山回响》《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感情》《复活》《九三年》《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黑暗中的笑声》《朗读者》《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鼠疫》《为什么读经典》《看不见的城市》《通向蜘蛛巢的小径》《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
中国文学
《定西孤儿院纪事》《夹边沟纪事》《甘南纪事》《我叫刘跃进》《日光流年》《受活》重读《三体》
其它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富兰克林自传》《从优秀到卓越》《乌合之众》
2019年的外国文学阅读一直处于一种为读而读的麻木中,直到读到《鼠疫》。相比《局外人》,《鼠疫》要更加有温度,也更打动人心。鼠疫是什么?鼠疫就是生活。加缪笔下,迷人的不是冷漠疏离的世界,迷人的是荒诞世界背后热血澎湃的心。明知一切终归虚妄,依旧不改爱人爱这世界的一往深情。
然后抱着好奇心去读了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完全get不到,卡尔维又一次震惊了孤陋寡闻的我。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都是游走于哲学迷思尖端的作家,和优美的卡尔维诺比起来,博尔赫斯显得比较机械。这和他们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卡尔维诺更加体恤人性一些,博尔赫斯未免在象牙塔待得太久。而且卡尔维诺也不是一天就变成了写《看不见的城市》的卡尔维诺,他是从写《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的卡尔维诺成长变化而来的。这不免就更安慰人心了,终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二十几岁时晴天霹雳一样写出震惊世界的文字。
读西方文学的时候不免心里会比较,读完《堂吉诃德》,会拿它比较成书更早的西游三国。18、19世纪的西方文学虽然瑰丽,可是心里总还有一本《红楼梦》压阵。等读到西方当代文学,心里就怅然若失起来。于是慕名读了被不同人推荐的中国当代文学所谓“翘楚”阎连科,难看得让人绝望。没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做底子,没有不懈的自我探索做里子,没有自然却又有力的文字做面子,剩下只有矫揉造作故作深沉,还不如纪事三部曲这种报告文学看着舒服。
年度院线观影
《四个春天》《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撞死了一只羊》《何以为家》《徒手攀岩》《我和我的祖国》《少年的你》《哪吒》《海市蜃楼》
这一年进影院的次数寥寥无几,坊间那些电影院声音太大导致胎儿耳聋、或者孕晚期使胎儿胎动强烈导致早产的传闻让人战战兢兢,以致于错过了很多电影,连挚爱的《海上钢琴师》重映都没去看。但是,依然没能抵挡大热影片的诱惑,明知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地买票观影再骂骂咧咧地回家。尤其是忙到脚底朝天的农历新年,喜欢刘慈欣看起书来又一目半行的老公熬夜看完了《乡村教师》和《流浪地球》,兴致勃勃地买了正月初一的刘慈欣电影联票,一本正经地跟我说我们这是文化过年,最后却在影院感受到了如坐针毡的尴尬。刘慈欣笔下的浩瀚宇宙和恢弘世界被导演和编剧芥子大的内心世界糟蹋的一塌糊涂,《疯狂外星人》里中年男人浸淫社会酒缸的油腻,《流浪地球》中简单无脑的痴傻剧情,让我们久久难以平静。这两部片至少在我嘲笑老公的过程中得到了些许快乐,《少年的你》则感到一种明明白白的欺骗,那些为之背书的豆瓣大V以及号称观影上万的李银河都让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华语影视圈资本及其裙带的力量。单纯剪一个爱情主线的故事勉强还能及格,重现学霸配痞子的青春期爽文,老夫的少女心可能也能为之一动。但是你要强行思索高考、讨论校园霸凌、探讨师生关系,导演的阅历和深度就显得左支右绌、捉襟见肘。魏莱和女主的冲突让CCTV12的普法短片看了都想笑。李安说他很庆幸一点是没有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成名,那样他可能会缺乏很多对人性的体验。像曾国祥这样一出道就被捧在行业巅峰的人,也只有浮于表面的大哭大笑可以呈现给观众。
2019年年度院线最佳观影是两部纪录片《四个春天》和《徒手攀岩》, 电影语言越来越缺乏新意,唯有真实可以动人。
年度非院线观影
卢米埃尔32部 乔治·梅里爱13部 其它短片11部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城市之光》《安乐街》《移民》《田园牧歌》《摩登时代》《淘金记》《寻子遇仙记》《马戏团》《大独裁者》《舞台春秋》《将军号》《福尔摩斯二世》《新生》《迷魂记》《群鸟》《西北偏北》《后窗》《公民凯恩》
《绿皮书》《罗马》《动物世界》《一出好戏》《网络迷踪》《碟中谍6》《波西米亚狂想曲》《布达佩斯大饭店》《水形物语》《背靠背脸对脸》《理智与情感》《美丽人生》《无双》《万箭穿心》《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调音师》《超脱》《完美陌生人》《红气球》《地久天长》《异形》《大闹天宫》《痛苦与荣耀》《饮食男女》《大佛普拉斯》《暴裂无声》《大象席地而坐》《踏血寻梅》《暴雪将至》《血观音》《小丑》《好莱坞往事》《与魔鬼共骑》《卢旺达饭店》
因为在读读了好几年没读完的《外国电影史》,所以看了很多默片。其中有好多短片,直接将我的观影记录刷到了人生巅峰。看了格里菲斯大名鼎鼎的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感慨如果爱好当做了职业,怕也是味同嚼蜡,无趣得很。那些两三分钟的短片都不知道要耐着几多性子才能看完,更不要说《党同伐异》这种四个小时的长片了,断点重续七八次,中间大大小小睡过四觉,前前后后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看完。如果是搞职业的,还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拉片子,去深挖去比较去写论文,差不多跟写教育教学论文一样无趣。
这个时候才明白喜剧电影在默片时代为何如此好卖!当我补片补到它们的时候,感觉终于有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其中有哈罗德·劳埃德的《新生》,巴斯特·基顿的2部,以及卓别林10部。卓别林的好是早就熟识的,借用《外国电影史》一句话:“卓别林从夏尔洛的笑容中所感染给观众的酸楚,是比泪水更沉痛得多的微笑,而他从夏尔洛的忧郁中所传达给观众的深思,又是比生存本身更艰辛得多的悲哀”。卓别林正是靠这种情感张力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最喜欢饱受影评人诟病的《舞台春秋》,现实与梦境、落寞与辉煌、生活与舞台交替的镜头映射着无限的人生孤独,被舞台追捧,又被舞台放逐,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灿烂最后都用寂寞来偿还,可是,何以报这孤独和寂寞呢?仍然是一腔默默沸腾的热血罢了。《舞台春秋》是卓别林一生的注脚,“我还想再演,可是我被卡住了”,这种哀而不伤的告别最是动人。
巴斯特·基顿的好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孤陋寡闻如我以前并不认识他。《将军号》的火车追逐就想象力上超越现在的任何大片,难以想象如何在没有特效的年代靠只身肉搏呈现出来。《福尔摩斯二世》中的戏中戏以及动作场面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卓别林偏现实主义,他靠对人性的关怀动人,基顿虽然堪称类型片鼻祖,但在我心中他更偏形式主义,他的电影里最动人的是一种集荒诞与浪漫于一体的优雅。
看了四部希区柯克,希区柯克的好是会被时光掩盖的那种,你总觉得他的悬疑和惊悚在我们被声光电不断提高的阈值前不值一提,但挑一个下午,沉浸在老式的台词腔里,那些标准的帅哥美女,那些一板一眼的镜头,仍然是那么迷人。
重看了《公民凯恩》,《公民凯恩》的好是永远不会被时光掩盖的那种。无论在什么年代,看过多少电影,你都会为它的摄影、它的叙事结构赞叹连连。
整体来讲,奥斯卡颁奖季的电影仍然只是失望,俗套的剧情、苍白的语言、庸常的表达、以及故意讨好观众的媚俗都让人失望。尤其《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水形物语》,包括今年可能大热的《好莱坞往事》和《痛苦与荣耀》,几乎完全配不上得到的赞誉。
年度非院线观影外语片最佳
《超脱》《布达佩斯大饭店》《小丑》
真想把曾国祥的头按在《超脱》上让他看看什么叫探讨师生关系?什么叫探讨校园霸凌?《超脱》并不超脱,英文名Detachment感觉更恰当一些,翻译成超脱可能是因为加缪那句话“我从未如此深刻感受到超脱于自身,却又如此真实地存在于世界”,这个超脱更多指的是一种疏离,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疏离。这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电影,它会让你觉得在读爱伦·坡,在读加缪,在读任何一本现代主义的小说,镜头展开的是流淌的情绪,压抑的生活,孤独的灵魂,是无处安放的心。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三线叙事本就非常工整精巧,更妙的是镜头的推进、移动、构图以及色彩,像是华丽的诗篇,歌颂着逝去的老欧洲。比如火车车窗镜头的前后呼应,一样苍茫的雪里灰蒙蒙的军队,结果却是迥然。残酷世界已经降临,而主角作为旧世界的微光就这样熄灭了。从现在到1985到1965再到1932,随着画面比例的变化,故事一层一层揭开,最后又一层一层关上,这种讲述的视角比平视更让人能体会导演想传达的时间永逝、吉光留存的怀念之情。
大热的《小丑》就不多BB了,我对考究的视听语言毫无抵抗力,同样值得玩味的是电影和时事的巧合。无论他是否过誉,都是时代催生的作品。
年度非院线观影华语片最佳
《背靠背脸对脸》《大佛普拉斯》
终于有时间看了这几年的华语获奖/口碑电影,诸如《血观音》《踏血寻梅》《暴裂无声》《大象席地而坐》《地久天长》,都各有千秋。最喜欢是《大佛普拉斯》,“有钱人的世界真的是彩色的”,台词不多,但都写得恰到好处。连接社会底层恓惶落魄和社会顶层残忍虚假的是本该度人间苦乐的大佛,假发、娃娃机、拾荒者的宇宙飞船,随处可见的象征与反讽,加上导演旁白的间离效果,监视器的偷窥视角,导演带我们静静旁观着这个割裂的社会。
《背靠背脸对脸》是永不过时的中国官场现形记。
年度电视剧观影
人生太短,电视剧太长,这一年就看了两部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和《长征》。虽然前者的制作是顶级水准,可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集体主义社会那种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后者编剧以极高的历史功夫和政治素养克制地展示了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和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却在制作水平上差了一大截。虽然已然是主旋律片中的翘楚,但我总还是为英雄的年代没有配得上的影视作品感到惋惜。
年度纪录片观影
《西南联大》,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故宫》,央视舌尖前时代纪录片的翘楚,集学术性、艺术性和人文情怀于一体。
年岁渐长,日益迟钝,记忆也一日不如一日。看过的电影,转眼就忘,读过的章节,往往看到已经被高亮标记过,才意识到这一章早已经读过了。电影和书籍留给记忆衰退的中年人的,更多是一种感觉,或者偶尔想起的一段对话、几个观点和几个情节。一年的片单、书单,就像是这一年的年轮,哪些是蜷在沙发上的二人电影时刻,哪些伴我度过难眠的长途飞行,哪些陪我度过泣涕涟涟的孕吐,哪些充实了等待生产的紧张和不安,哪些又填满了奶娃的匆匆间隙,高低起伏的心情,无可回头的岁月,一一都被它们记录了下来。
2019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