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缺乏这个能力,阻碍了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帆风顺的前半生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安静内敛,特别让家长省心的“好孩子”。每天写好作业才去玩,考试温习从不用督促,每次都不慌不忙进考场,成绩稳居年级前列。这辈子做过最“出轨”的事儿,也就是小学二年级起背着家长看武侠。到初中毕业吧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看了个遍,也就消停了。
这种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品质陪我一路走到大学毕业,国内外各拿一个硕士,又全奖读完博。工作上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不需要频繁出差、熬夜加班。35岁之前生第一个娃,40岁之前搞定第二个,一男一女最好是兄妹。生活的重大节点都按照我的预想顺利完成,也由此在亲友中塑造了“情绪稳定、冷静理性”的高知女性形象。
转折点发生在二宝出生后。因对大宝混合喂养的愧疚,我铁了心要给二宝全母乳。于是我每天像个刺猬一样,一边和总想给娃喂奶粉的老公吵架,回头又埋怨爸妈没给我煲够汤水催乳。
全母乳的妈妈本就睡眠不好,二宝又是个对身体碰触极为敏感的孩子。于是,在她出生的头半年里,白天是全家轮流抱睡,晚上基本是我来抱睡。极度缺乏和频繁被打断的睡眠,让我的脾气异常暴躁。
休完三个月的产假,我恢复全职工作。休假间积压的工作让我分身乏术,一个人做1.5倍的工作量,回家还要面对大宝的心理需求和二宝的彻夜啼哭。一儿一女凑个“好”字的喜悦,被现实的一地鸡毛冲得七零八散,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混乱。
正当我兵荒马乱、不知如何是好时,无意间看到一篇教练技术(一种通过问问题来启发自己或他人找到答案、实施行动、挖掘潜力和实现梦想的方法)的介绍。突然,我的心被什么击中了。多年前读博时曾出于好奇学习过教练,学完就把它
抛诸脑后,按部就班地找工作了。如果这能够帮助一个人走出困境,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我是不是可以用来帮自己走出困境呢?
原来我是个没有感受的人? 就在我兴致勃勃向专业教练的道路迈进时,很快,迎来了当头一棒。那是一位坦诚开放又热情洋溢的姑娘。彼时正经历工作的低谷,又时常遭受情绪波动的困扰。 我的理性、平和与稳定很好地支持她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一天,她因某件事在对话中向我哭诉,而我耐心地提问,启发她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谈话结束后,姑娘坦率地反馈,“Susan,我觉得你当时没有足够地同理到我。” “其实我只是想有个人倾听我,而你一直向我提问,让我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我的情绪得不到出口,被你的问题硬生生堵住了,又憋回去。”
当时的细节我已记不太清了,但听到这些话语时的尴尬与慌乱却是如此强烈,让我前所未有的羞愧。天哪,原来我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可是不对啊,我明明是挺为他人着想,很善于换位思考的啊。遇到事情产生情绪,难道不是应该赶快冷静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反观自身。
想起有次在教练课堂上,老师让学员闭上眼睛,在培训的场地中缓步行走,去感受年幼时一些记忆深刻的事件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虽然老师说的每个字我都听懂,也能忆起一些印象深刻的事,心中却平静如水,什么感觉也没有。当老师说,“When you feel,feel,feel,you will……(当你感受、感受、感受时,你就会……)”,我心里升起的是疑惑,“这种感受、感受、感受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呢?” 后来我明白,问题不在于我无法换位“思考”,而在于我很难“感受”。
一方面,我拥有强大的头脑思维能力,冷静、理性、有逻辑。这让我做事时非常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情绪稳定而决策理智。另一方面,强大的头脑让我很少关注自己的感受,也感受不到或习惯性无视他人的感受。换句话说,结果导向的“情绪无用论”让我认为,“人”必须为“事情”服务,而“事情”比“人”更重要。
找回失落已久的感受力
为了增强自己和他人连接的能力,以及更重要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开始学 着关闭头脑当中一刻不停拼命旋转的思维陀螺,让情感和感受的部分有机会浮现。我开始认真每日冥想,一次又一次地,把注意力从那些来来回回、飘忽而过的念头上拉回,放到对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辨识上。我开始特别留意去体会,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有哪些更加细致、精微的感受。
然后,我学习用艺术的形式把内在感受表达出来。作为一个没学过任何绘画技巧的手残党,自由绘画让我真正直面内心,去看向自己之前忽略、抗拒、不愿意承认和看到的情感,包括内在的愤怒、委屈、惶恐、担忧……而“写诗”让我每天硬着头皮去体会当下的情感,再把感受到的东西形成简短的文字,一点一点表达出来。
随着不断地练习与持续地感受,我的心逐渐起了涟漪。当悲伤的情绪出现,我知道,哦,这就是悲伤。当温暖的感觉出现,我知道,哦,这就是温暖。我内在情感与感受的部分开始慢慢地复苏,重新感受到生命的鲜活。
刻意练习的成果
一年后,再做闭眼感受年幼自己的练习,我清晰感知到了,当年那个小女孩面临困境时的担忧与无助。持续的冥想练习,让我从头脑思维的阁楼下来,触及屋子中央心灵的殿堂。感受的部分开始变得丰富、温暖和敏锐,对身体反应的觉知也更精微。
写诗从一开始的每天“难产”,短短十来行要“憋”一个多小时,到后来可以比较容易地捕捉到当时的感受,体会到情绪自在流动的感觉。越来越多朋友告诉我,“感受到了其中的能量”,“今天这首就是我的心路历程”,“这简直就是写给我的,是我最近状态的写照”,甚至有人出于喜爱而把整首诗手抄留存。
过去只是存在于纸面上和我头脑中的形容词,终于一点一点来到我心里。我不再只是用头脑去理解它们,而是真切体验到了那种真实的感觉:越来越多留意到孩子眼中闪耀的光芒,为他们欢快的笑声、柔软皮肤的碰触而怦然心动;真正为温暖的阳光、拂面的微风而感动于自然的馈赠(不只是头脑意识到要感动);享受买菜煮饭、打扫房间的每一个瞬间,悉心品味每一口食物。
看文章或听演讲也不再只是理性地分析,而是常常不自觉感动到流泪。 在感受到低沉与失落时,我放下以往用头脑的“意志力”强行驱使行动的冲动,学会关怀自己。面对朋友的倾诉,我放下头脑的分析和评论、建议的习惯,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朋友们说,我的声音变得更加温暖与柔和,也感受到我与她们心灵的共振与联接。
状态先行
这些变化告诉我,自己正在经历一个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从一个离自己有一段距离的,仅仅是头脑在经历的生活,转向与现实合而为一,从身到心都真正投入、感知和经历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感知着自己的每一分变化,看着自己从头重脚轻、淡漠疏离向均衡稳定、温暖柔软的状态一步步前行。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 have-do-be(拥有-做-成为)的思维,即我需要先拥有些什么(比如学历、技能、职位、地位),才能做成一些事情,然后成为某个我想成为的人。
是这段状态提升的经历让我明白,当我真正放下了那种特别“用力”,想要为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意图时,我才是真正地“在活着” — 是“我”在活着,而不是“我的头脑”在活着。只有反过来,践行 be-do-have(成为-做-拥有)的思维和“状态先行”(being before doing)的理念,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或走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道路上,所有我们想要获取和实现的,都会自然而然地实现。
文|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