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彤读录#2020-1-6《剑桥中国秦汉史》·第四章: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57-167。
今天阅读第四章,此章节还是鲁惟一教授撰写,分段叙述了光武帝之后至灵帝之前的大概的政府管理的主要策略和问题。(57-167) 这百年时光经历了六位皇帝执政(明、章、和、安、顺、恒),因为最高权力根源问题在于权力不断在各家族和派别中转移,所以总的来说,百年里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 首先,官员任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光武帝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光武帝对国家的权势大臣不满,虽然设置了三公之位,但削弱了实权,徒有虚名。真正的权利转移到了尚书和外戚手中。 百年行政体系,任用官员已经和官员本身是否能干没有关系了,重要的站队是否正确。 因为党派斗争的残酷性,所以政治性的专制和严酷更甚以往。 古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后汉百年统治期间特别清晰明显。 其次,对奢侈浪费的批判始终不绝于耳。这个原因容易理解,每一个外戚或党派得势,都会大力收刮好处、集敛财物。并将这些用于各种奢侈消费,吸引更多趋势之徒的依附。 不说后汉,任何政权都是如此,如果不能给自己的执政联盟以利益,执政的稳定性是很薄弱的。 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就是:经济主导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善政和苛政最大的区别是,你的执政联盟的大小。 像我们,革命初期就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个联盟多大呀!所以,我们的初心是最友善的。毕竟,连我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之一~不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接个班🤣🤣🤣 再次,对外政策。后汉的对外政策一直是收缩的。甚至在光武帝时期,就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并且羌人实际占领了如今甘肃等西北土地~ 对政府为保持对西北地区控制权,花费巨大资源是否值得,一直是后汉朝堂争论的焦点,所以对外政策反复性也很大。 第三,关于学术和礼仪的重新解释和规定。 这个问题,普通民众包括我们看历史书,往往会一眼带过并不重视。 但是真正的高层政治局,对这些问题就会特别重视,因为它们代表着意识形态,代表着观念的建立。 用通俗的话来说,它们代表执政者希望将什么理念注入你的思维的问题。 所以对于五经的解释的学术问题、对于高级官员是否需要丁忧三年等礼仪的争论,一直贯穿整个百年时光。 大家想想明清八股文的作用就知道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学术和礼仪的重要性和恐怖了。 第四,关于宦官执权的问题。 宦官粉墨登场影响国家政策的现象始于后汉,宦官和文臣官僚体系是天生不相容的。所以官员一有机会谏言,就会提到这个问题。 但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后汉外戚及党派轮流专权的政治基础下,皇帝能信任谁呢?只能是宦官呀! 对于文官朝臣而言,谁做皇帝都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而且利益肯定和皇帝不一致。 而宦官不同,尽管他们也有派系斗争,但绝大部分都捍卫皇帝的权力。因为他们的唯一希望,全部寄托在皇帝的保护上。 来复盘后汉的皇帝,后汉除前三任皇帝(光武帝、明帝、章帝)是成年男子以外,其余皆为儿童及小少年,皆为太后及外戚专权。 第四任皇帝和帝,靠着太监的帮忙,险险将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拉下马,自己夺回一点权力和自主。 最著名的是顺帝,明明是安帝唯一的亲生儿子,却被阎太后及家族废掉,立了旁系幼儿为帝。 如果不是宫中太监支持顺帝,并协助他政变,估计顺帝活不了多长时间。 所以,如和帝、顺帝包括后来的桓帝,发现外戚要干死自己、官员要控制自己,唯有宦官和他们的利益没有冲突。 只要那个皇帝不蠢,不想自找思路,都会重用和依赖宦官的。 所以鲁教授一再提醒,看中国史料评价宦官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因为历史是儒家官员记录的,无论那朝那代,文官集团和宦官都是相克的! 再有一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我们看历史,很容易站在上帝的视角和马后炮的角色。觉得这个皇帝怎么这么蠢,那个怎么这么信任宦官,难怪他昏庸…… 看国外汉学家写历史有一点好处,他们没有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官集团思维,认为宦官、外戚和造反派都是坏的。他们会比较客观的看待史料。还会一再提醒读者,要小心史料里意识形态的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