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驱动力——怎么避免写了开头就写不下去
昨天晚上,与之前跟我讨论的那个作家朋友通了一个电话,讨论的时间不长,总体来说,她表达了两件事,作家是怎么开始想写一个作品的,大纲有可能会限制作者的情感流动。
她谈到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创作时的情境,是开始于一个疑问,很想去探究清楚。有一次她见到一对夫妻,男的是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女的健康漂亮。她很好奇这两个人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她最初的猜想是这两个人青梅竹马,从一开始就很有感情。另一个猜想是两人结合之后男的可能出了意外。然而,等她真的忍不住去询问那对夫妻的时候,发现两人认识之前,男的就已经残疾了。她很惊讶。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女的是在过了结婚的黄金年龄之后,无法找到更合适的结婚对象,而选择嫁给了这个男子。
这个答案,仿佛一瞬间打开了她的情感大门,她身边有很多单身女人,她们的情感她非常了解,于是她写出了她的成名作品。
她说亦舒写《喜宝》的时候,开始于一个假设:如果有个富豪突然给了你一大笔钱,你该怎么办?
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很符合写作理论的,很多作家总结的方法就是写作开始于假设。“如果……会怎么样?”这个假设方式,是西方写作理论的经典模式。
然后我们谈到了写小说时的感受,她说写作的时候,其实写的是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在不断流动,不断走向新的情感,所有的情节,都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的,情感也会有新的激发。有时候,为了让某个情节更合理更符合人物的动机和性格,她会作很多的新的设想,会为人物或者情节找理由。同时,会写很多不同的情节,写完之后再作删改:“可能这一节我写了10个情节,最后删了8个”。
她的话里,隐含了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故事(小说)到底是由什么驱动的。
有很多作者灵光一闪,似乎有个非常好的想法,激动得立刻动笔写作。然而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又仿佛什么也写不出来。
是主题不够宏大?还是思想不够深刻?或者题材不够新鲜?是没有想到别出心裁的情节?还是没有足以引入注目的主角设想?
是,好像又都不是。
《变形金刚》光是汽车人的构想就足以吸引人,《流浪地球》靠拉着地球流浪太空的想象可以让观众忽略这个故事其他方面的平庸甚至不合理。至于《碟中谍》,可以说是完美了,场面火爆,危机不断,主人公是个帅哥,关键还身手超凡,智慧高超,勇敢、忠诚、无所畏惧、爱……各种美好品质一样不缺。
这样的故事当然是好故事,但是还有一类故事,比如《摔跤吧爸爸》,主题是老生常谈的个人努力和父女情。摔跤的题材也并不够新鲜,各类体育都有作品写过。思想更谈不上深刻。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电影这么好看?
这样一个各个要素都很普通的故事如何让人耳目一新?
是印度特有的语言和环境?情节好看?人物很讨喜?
好像都不是。
但是电影中有几个场景让我们获得了明确的不同寻常的感受——两姐妹被剃光头发的时候(剥夺身份认同,不公平的待遇)。姐姐第一次去摔跤场被人嘲笑的时候(社会习俗的强大力量,不公平的待遇)。姐姐考进大学时候的欣喜(摆脱命运,甜蜜时刻)。姐姐把父亲摔倒在地的时候(两代人的理念之争,以及隐含的弑父情节,至暗时刻)……
是因为这些场景很激烈很宏大得让我们内心激荡么?因为这些场景是我们从没有见过导致我们有新鲜感么?并没有,连最后姐姐的决战,都不显得激烈。
还记得姐姐最终如何决定舍弃教练的方式而用父亲的方式去比赛的么?她内心的犹豫和矛盾,以及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的。
让我们内心激荡的是这些场景里这个时刻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价值观的冲突,内心对目标的更加坚定。
当一个好故事能吸引到我们忘我的时候,我们会跟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能感受到他/她的痛苦和矛盾,他/她对生活对世界的体悟成了我们的体悟,他/她对世界的洞察成了我们的洞察。
最关键的是,我们会跟随他/她的内心变化。
我们谈到一个故事的时候,常常会说:“因为这件事,他/她产生了什么想法,认为……”。
你看,我们关注的或者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其实是人物内心想法的变化。而并不是简单的他/她今天说了一句什么话,作了一件什么事,穿了一件什么衣服,而是——为什么?以及说这句话时、作这件事时、这样打扮时,他的目的或者想法是什么。
就像我们谈到某个人,说他/她:“长大了”,更多的意味是他/她思想上的成熟,而不仅仅是身体长高了。
思想和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的变化,才是故事真正要表现的,而驱动一个故事的是“他/她的目的”以及“他/她的想法的改变”。
即使《变形金刚》这样的以场面火爆好看的故事,也是有人物的变化的——汽车人从对人类充满戒心到最后与人类相互信任,这是汽车人和人类在完成共同的目标——保护地球和平中产生的。
而《摔跤吧爸爸》中,父亲的目标是为国争光,一雪前耻。女儿的目标,就是摆脱传统命运——16岁就嫁给一个男人,成为那个男人的财产。
然而,想法为什么药改变,如何改变,之前是什么,变化之后是什么?
拿我们自身来说,一个观念或者一种认知的改变,这个过程大多痛苦不堪。因为只有你的认知和观念与现实发生了矛盾或者冲突,你才会有改变的驱动力。只有现实环境让你迫不得已,你才会想到改变。
这就是故事的驱动力的另两个要素:迫不得已或者断绝了退路的危机,矛盾和冲突。
有一本书叫《我们内心的冲突》,只有内心情感的冲突才是最让人记忆深刻和刻骨铭心的。故事发展的驱动力,除了人物的目标和欲望,另一个是事件(或者说情节)带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读者要看的是人物的情感变化,而整个故事的驱动是人物的目标或者欲望。危机是故事的开始,而矛盾是触发人物变化和故事前进的动力。
相对于编剧,作为一个作家,要承担的工作会更多。一个影视剧最终呈现的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创作的成果。而作家,必须独立完成一个故事。
作者要具备的素养,会更多。编剧和作家都有一个素材库,但作家仅仅有个素材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见”或者理解素材所包含的细微情感。
那个作家朋友说,大纲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束缚,会导致她的情感流动受限,因为她也无法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情感最终会走向哪里,而且让情感自由流动,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情感。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情感是作品的核心,一部没有情感只有情节的作品是索然无味的。完全靠情感来驱动,是可以创作出完美的作品的。但是,这种作品,需要作者有强大的情感能力,有强大的储备,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理解。就像她说的:“每个作家都应该有一个情感储备库”——
“比方说被骗,
你一定是愤怒的。
然而如果是个你信任的人骗了你呢?
那可能会连自己也恨,太蠢了。
如果这个人骗你的时候并没有伤害你的意思呢?
可能你的情感会有更深的层次。
所以作家要从各种层面刺激这种种可能性并给出对应的情绪。
被一个人骗是一个感觉,如果连着被两个人骗呢?
要不要分开看看。
我觉得最大可能是作家对要写的那类人和题材有足够的观察和搜集。
有个作家说他写小说之前就定主题,比方说救赎,然后就动笔。
之前估计肯定一肚子故事。”
而我觉得情感是出发的原点,如果你有一把驱动故事的钥匙,加上你的情感塑造能力,也许成功的机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