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阅读】| 2019年度阅读清单
好好生活,相信书籍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
2019年共完成19本书籍的阅读,这其中还有有一些是之前没有完结的书,我惊讶于竟然自己的阅读速度如此之慢,年终总结的时候有“一年才读本19书,看起来竟是一点也不像个自诩喜欢读书的人呢!”这种感觉,就像数落自己三十年来没干成什么壮举一样,我觉察到了自己在阅读方面有某些“功利”的小心思:我是在把读书当成某种能够量化的知识?是值得拿来炫耀的谈资?还是用来抵抗于时光之中碌碌无为的罪恶感?是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心理慰藉?
或许都有那么一小点吧…

我常常不能按部就班的整读完一本再继续下一本,而是这边读了一些,抓起另一本又去读了一些,所以常常有阅读时间跨度很久的书,其中《现代设计史》这样大部头的书籍,竟是从几年前开始读起的,直到今年不工作以后才花了足够的心思读完,目前手上也同时开着几本读到一半的书,无法计算到今年的“业绩”上。
这样看下来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读书目的不够纯粹、阅读技巧不足、速阅读度不够快、阅读的心志不够专一等等…既然有了问题就需要处理、解决,争取做到及时修正航向,重新掌舵阅读这一课题。
第一:阅读目的,我认为阅读是拓展自我既有认知体系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认知包含了知识+思维方式,知识容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对于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方式建立越有好处,因此保持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对我自身来讲需要要辨别出一些细微的潜意识,摒弃那些“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或是为了抵抗无为时光”等杂念,享受阅读本身的过程,感知大脑愉悦吸入知识的那种积累与流动。
第二:阅读技巧与阅读速度,我一向喜欢慢读,不喜跳跃式整体浏览的读书习惯,这也是导致阅读数量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但是我较为尊重我的这一习惯,当然需要按书记类型加以区别,某些工具类书籍应该概读,一些经典或者较为晦涩深重的作品还要保持慢读。
第三:阅读心志,应该连贯专注读完一本书,否则会导致书本内容的中断与不连贯,或许应该练习写读书心得,这样记忆吸收效果更深刻些。
以下是我在2019年阅读完整的19本书,按大致类别分类概括
艺术类

《现代设计史》——大卫 霍夫曼
这是一部非常全面的了解设计历史的大部头书籍,会把设计行业从诞生之初的来龙去脉到后现代设计的演进过程有全面清晰的了解,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艺术派别、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设计等方方面面…作者不是简单的罗列知名设计师及相关作品,还引申了相关艺术评论及作者清晰的设计见地,建议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人士都要读读;缺点是在翻译上并不是特别出彩,比较不流畅,前期一度有打瞌睡的症状,需要耐心的啃进去才行。
《流形》——叶锦添
这本书是叶锦添关于美学实践的思考,类似于一种日常美学感悟笔记的整合,你会叹服于作者中西贯通的文化与艺术美学修养,在各类服装设计成果的外表下包含的是关于美学的、是艺术的、是设计的、是文化的、是哲学的等等精神上的积淀与求索,作者用松弛流动的文字引领你通过美学这一载体进入其人生哲学泛思考体系。
这本书本身的版式设计非常棒,采用图文穿插的排版方式,穿插了很多叶锦添的艺术作品摄影图片,方便读者了解作者的创作形式及理念;简洁、秀气的文本字体十分契合书本的气质,包括间距行距的处理都非常舒适,是一本需要泡一壶清茶慢慢品读的书。
《设计与死》——黑川雅之
这本书是作者建筑师黑川雅之写作的博客集合,内容更多的是作者关于设计与人生哲学的系列思考,书很薄,内容不多,简短的一篇很快就能看完。
《做衣服》——山本耀司
这本书是山本耀司以时间脉络简述的自我成长历史,包含了从幼年时期直至通过时装设计而扬名世界的关键事件节点,文字不多读起来轻松却也引人深思,其中不乏对于设计的感想与人生态度的体悟。
文化类

《论摄影》——苏珊 桑塔格
这本书我的阅读时间跨度也蛮大的,这是苏珊桑塔格对摄影艺术的探究成果,光看封面会以为是摄影图集之类,其实是一本十分的严谨颇具论文气质的文学作品。作者就人类摄影行为及摄影意义的探讨蕴含了深刻的哲思,会有晦涩难懂的部分,因此需要耐心的深入去读。我非常欣赏苏珊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及犀利的探索精神,准备再把她其余几本名作买来读一下。
《旅行的艺术》——阿兰 德波顿
德波顿英伦才子的名号是我从庆山(安妮宝贝)的文章里知晓的,这本书不是作者的旅行笔记,而是借由作者亲身的旅行经历与体验探讨旅行行为本身的意味,可以一窥作者的文学及艺术的修养底蕴。阿兰娓娓道来的语气,像氤氲舒缓的轻音乐抚慰旅人的心。
《菊与刀》——鲁斯 本尼迪克特
是对日本文化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本书,非常深入扼要的阐述了日本一族矛盾个性的特点与成因,鉴于我们与其民族经历的种种有必要进行多一些的了解。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等因素,日本在某些方面与中国是有相像之处的,这点也有助于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性。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因为搬家的原因这本书现寄存在别处,因此没有照片。这本书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式或者说东方的审美情趣特点。篇幅短小精悍,读起来流利顺畅,十分适合静心品读。在各种西式审美情趣霸占话语权的今天,让人遐想我们的祖先与空间、器物的独特相处之道。
心灵成长类

《活法》——稻盛和夫
这本书有太多的名人推荐了,尤其作者本人在商界享有的盛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常我比较少买市面上那些成功学类型的书,但是这本书更像是探讨工作心理学的书,每个人都要思考一下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工作,以及关于工作的意义。作者朴素却有力量的价值观具有一定指引作用,而作者本身的实际经历及成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对工作迷茫的朋友不妨看一看。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
这本是奥地利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的畅销书,被打上心理学书籍必看的标签。不过不要被书名欺骗,自卑与优越感只是其中一个小章节,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生活之于我们的意义,人生三大事实等十分朴素的人生共性问题,这是一本基础性又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适合普通大众来看的。
《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 霍妮
许多觉得自己“表里不一”、内心与行为不一致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我觉得收获是非常大的,可以时不时拿出来重温一下,以便更加了解分析内在的自我,为自己的冲突找到出口。十分推荐。
《断舍离》——山下英子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扔扔扔的指导书,也是关于心灵修行的方法论,人与物的相处之道,亦是人与自己的相处之道。人生来便在天地宇宙之中得一栖身的空间,而在当今消费主义横行的观念里,如何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物品是许多人需要修行的课题,是一种回归本我检视实际生活的途径。
篇幅内容简短能够快速阅读完,而在我扔了许多平时舍弃不掉的堆积物时只觉得轻松,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觉察自己的需求,不然很容易在扔掉之后重新购买新物品来填充替代。断的是欲念、舍的是贪婪、离的是虚妄。可以时不时就拿出来重新审视与自己切身生活的空间一番,来看看我们用外在物质填充的到底是什么没被满足的欲望。
生活类


《美容皮肤科学》——何黎
一本美容皮肤专业的基础教材书籍,如果想看特别实用有指导意义的护肤类书籍的话不建议看这本,因为内容真的是跟我们以前学习上课时学习的教材书一样,比较枯燥无味。除了介绍皮肤基础构造等知识,还介绍了皮肤疾病的种类等,建议想美容护肤的妹纸绕道吧。
《营养圣经》——帕特里克 霍尔福德
真的是蛮厚的一本营养类书籍了,而且我竟然全部看完了。大致内容就是对现代社会的膳食进行了分析,指出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及纤维,每章节后会有补充对应营养的食材推荐。整本书看下来我得到的最具指导性建议的就是:我们在日常膳食之外应该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一片综合维生素片,如果不想看书的话可以直接按我得出的结论来。
《疗愈厨房》暴躁兔女王、《西餐》、《茶事中国》、《零基础学护肤》
这四本没有图片,因为是我在图书馆看的,其中比较推荐《疗愈厨房》这一本,作者是一名台湾的全职家庭主妇,形象类似于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看见的日系主妇身影,较有治愈系的感觉。女人在经营一个厨房的时候其实更像是在经营一整个家庭生活,能把厨房料理的井井有条且十分享受的话,那大概率生活也会料理的明明白白吧,让我改观以往对“家庭主妇”这一词汇的偏见,原来在热腾腾的蒸汽之下隐藏的是我们之于生活的态度与定义。
其余几本可看可不看。
2019年就这样悄然而逝,这一年的生活是割裂的一年,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赋闲。有失意、有崩溃、有焦虑、有抑郁;也有收获、有成长、有感悟、有释然等等,自己的这一年着实复杂呀...
今年有个认识那就是完成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比如读书,想要做到每天按时按量的阅读对于我来讲还是颇具挑战的,因此关于阅读: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解决我的三个读书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之前积压未完结的书全部读完、精简新书单、坚持豆瓣记录、争取写简略的读书笔记。
其余的就是好好生活,相信书籍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