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不过是换个地方发呆而已
间隔年,作为一个舶来品,盛行于欧洲国家,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和进入社会之前会选择间隔年的方式来进行缓冲。作为一名文艺男青年,在国内呆久了总想走出国门体验一下诗与远方,我的间隔年选择了澳大利亚,申请了打工度假签证,整个申请流程异常顺利,然而就在临走之前 ,我开始变得更加犹豫和彷徨,摆在我面前的终极问题就是:我去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申请之前,已经想好,那就是 打工赚钱留学,听起来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却非常惨,工作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好找,而且劳动量与薪资永远是正相关的。
吃不了苦,赚不到钱,我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2019年12月24日,裸辞,结束了职场的最后一天,次日,拖着行李箱赶到机场,开启这一场冒险之旅。我做的最坏的打算就是 大不了就当旅游,玩开心了就回国继续找工作。
Boxingday那天,经过多次转机,飞机终于降落在了墨尔本国际机场,内心非常愉悦。可这种愉悦并没有持续很久,我意识到自己只带了500刀来这边,也就是说我必须赶在弹尽粮绝之前赶紧找到工作。
我住在墨尔本的一个青年旅舍,一晚30刀,吃最便宜的食物,方便面,牛角包,一顿下来也就5刀,好在墨尔本的公共交通网络有一块免费区域,不需要支付公共交通费用。

我拿着简历扫街,快递店,餐厅,超市几乎都问了个遍,用手机刷着各种招聘信息,在短短几天,做 了好几份工作的试工,快递店打包,餐厅的传菜生,民宿的housekeeper,客服等等,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卑微 。
除了每天打几个小时的工,赚点自己的生活费,其余时间就是在外面瞎逛,在dockland看着远处高耸的房屋,在雅拉河畔的草坪躺着休息,在圣科达海滩吹海风,在联邦广场喂食海鸥,有时实在没事干就坐上35路电车绕行一圈,好几次心里想着:
这就是gap吗?那可真浪费时间,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发呆而已。

其实每天的生活尽管比较悠闲,但也有被焦虑裹挟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 手停口停。每天必须面临找工作?做饭?回国等诸多问题,要应付的事情很多。但令人惊喜的是,一周之后,我再次核算自己的存款,发现还剩400多刀,那个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
只要肯干,就不会饿死。
一周之后,工作渐渐稳定,工时和薪资都还可以,而我再次依然焦虑,我再次反问自己:我在这里做廉价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能安慰自己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丰富人生经历,体验澳洲生活等等,但很多东西我们都需要权衡,Gap year 值不值?
有人说你才23,怕什么?我并不觉得,30岁之前的每一年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挥霍,毕竟三十而立的flag立在那里,我已经决定待两个月就回国继续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