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江南》的一些心里话
我的明信片《忆江南》《西湖寻梦》正式出版了,说一说来龙去脉吧。
随着年岁渐长,我越来越深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望自己这么多年的生活和工作,很多事情都印证了这一句话,佛家所言的因果,大抵类似。
玩摄影快二十年了,写评论和游记也是从学生时代就有的习惯。久而久之,它们都成了我的爱好并坚持了下来。虽然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中文系的,现在的工作也常要和一些专业的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打交道,我深知自己在这两方面有一点悟性,上手算快,也具备一定的优劣评判眼光,但天资实在有限,从自我创作的角度而言,难以成家。因此,不管是写作还是拍摄,纯粹是兴之所至,并无追求,哪怕不间断地会有一些杂志和报纸约稿,也只是残篇简幅罢了。其实这样也好,不带着任何目的,反而可以从心随性,乐在其中,顺其自然地“念念不忘”,燃糠照薪,一点都没有负担和压力,在日常工作之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一年多前,前后两天有三家出版社不约而同找到我,希望出版图文游记和江南题材的作品,游记的书很快便与四川人民出版社达成了合作意向,而江南题材,我却一直不敢下笔——它与我太亲近了,有另一种意义上的“近乡情怯”。只好谢绝了金城出版社的邀约。没想到过了一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希望出版一套江南和一套西湖题材的明信片,我打包了这些年拍摄的照片供他们选择,亦很快达成了合作。
临近年末,感觉到了一个小小的收获期,书即将付梓,明信片已经上市。这其中,两个出版社的编辑付出了很多劳动,他们十分敬业又非常尊重作者,我始终相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因此,后期参与得并不多,如果可以称得上作品的话,其中一半的功劳属于他们。
两套明信片,《西湖寻梦》不必多言,就是十多年来拍摄的西湖四季,出版社挑了其中的22幅照片成册,适合游西湖后想带一点念想的朋友。《忆江南》原先名字叫《不下堂筵,坐穷泉壑》,这一组照片其实有不少自己的感想在其中,专门写过文章阐述,可以移步这里:关于《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目前出版社选了32幅照片成册,其中既有惊喜亦有遗憾。能够正式出版本就是意外之喜。明信片的设计也很不错,打破了原先长方形的窠臼,采用了正方形,比较符合作品原先的构想。而pvc材料的外壳正面,烫白和印金等工艺一点不俗,与里面的照片又构成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那正是江南的美感之核。整个产品拿在手里也沉甸甸的。
若是喜欢的话,可以打开淘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旗舰店”,明信片栏目搜索《忆江南》《西湖寻梦》。也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直接购买。
产品如图:






至于遗憾,首先是自己的拍摄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次入选的33幅江南照片,大多为杭州、苏州、徽州以及三清山等地。南京,这座容纳了我最美好七年青春年华、也是我摄影初始之地的文化名城,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好照片。而太湖流域的古镇、古村和山川、人文,也拍摄较少,文化重镇扬州、绍兴等地也因为去的次数有限,并无佳作。这也提醒了我,如果真要成为好的作品,漫无目的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所规划,并付诸实践。
第二个遗憾与上一个可谓同根同源。因为最初并不是为了出版而拍,所以在原始作品的基础上,用了红色的印章、浅淡的宣纸底纹,哪知这并不利于印刷,如果整个系列用黑灰双色印且没有那个浅淡的底纹,可能效果会比现在的更纯粹和素净。
第三个遗憾是在制版的过程中并未考量到印刷时边缘裁切,导致圆形的作品主题外,留白太少,导致中间内容略满。中国画异常讲究构图和留白,江南之美亦是如此,只能期待重印(如果有的话)时改进了。
不过,总体上产品还是很美的,再次感谢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劳动的所有人:)
《忆江南》出版社选的部分作品:










购买以上产品,可以打开淘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旗舰店”,明信片栏目搜索《忆江南》《西湖寻梦》。当然,也非常欢迎转发,也许你的朋友中会有喜欢江南的人:)
直接购买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