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解读《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人物介绍:
爸爸:柴田治
妈妈:柴田信代
小姨:柴田亚纪
奶奶:柴田初枝
哥哥:柴田祥太
妹妹:玲玲
但实际上这是并无亲缘关系的一家人,信代因为家暴和治走到一起。被丈夫发现之后,丈夫拿菜刀想要杀了了两人,出于自卫,治夺下菜刀失手杀了信代的丈夫。治和信代在一次偷窃的时候,遇到并救下被父母遗忘在车里的祥太,此后三人居无定所。遇到了奶奶初枝之后,一方面,初枝给他们提供了住宿;另一方面,他们也充当了初枝缺失许久的家人角色。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利用也相互取暖的关系。初枝在前夫的葬礼上遇见了前夫和小三所生的孙女亚纪,同为被家庭抛弃的人,亚纪被说服加入了小偷家族。而电影并没有没有将这一切作为故事的核心内容,而是把视角放在收留被家暴小女孩玲玲之后,这个家庭如何走向分崩离析。
电影的最后一部分,因为祥太对旧有生活方式的怀疑和否定,故意失手被发现偷窃,使得埋藏已久的小偷家族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下。这是在之前的《无人知晓》影片中所没能看到的结果。在《无人知晓》中,是枝裕和导演对于时间的理解,是建立在东方语境之下的循环时间观念,那种自然而然,周而复始的故事叙述方法,它让你感受到生命的静静流淌,那一种不强调个体力量,只在于融入其中的东方美学意境。他的镜头既不流向希望,也不留向失望,一切都是简单的存在着。这种融入,导演可以用来自电影本身的艺术手法呈献给观众一种小确幸,让观众认可这种平凡,这种的对于生活的无力改变转而走向相互取暖的适应。这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不代表着生活当中这些弱势群体真的应该满足于这样的黑暗。这看起来更像是导演或者屏幕外的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幼稚的自以为是,一种思维定式。既然他们可以适应黑暗,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出改变?
《小偷家族》的不同之处在于,最后这个家庭的被曝光,被知晓。是祥太的个体意识觉醒,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他们不再只是因为有爱,就还能在黑暗的生活中给彼此温暖中得到满足。来自高传播效率的新闻报道,打破了小偷家族原本缓慢的生活步调。其实也是线性时间对个体和集体的成长计划的注重,强调速度、效率、成本和未来的扩展可能性的内涵,向循环时间否定个性与创新的特点发出的挑战。
因为全面,所以更像上帝视角。
当然,是枝裕和还是是枝裕和,绝不轻易完全肯定一件事或者否定它。这一家人被捕审讯,审讯员为了得到他们所谓的真相,自以为是的用现象遮盖本质,让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相互取暖的家庭,在法律和逻辑的面前显得如此尴尬和荒谬。在被审讯的时候信代说:“不是生下她就可以称作母亲吧。”但审讯员反说到:“但没有生孩子就不能称之为母亲,你是因为生不出孩子,所以很羡慕别人吧,才诱拐被人家的孩子吧。”审讯员为了更快得到事情的“真相”,用着“阴险的杀人犯”的偏见剥夺了信代母爱的权利。让她觉得之前所有的爱与温暖不过是自己眼中的一厢情愿。逻辑用法律绞杀她对爱的定义。除法律之外,你得到的皆是假象,你的生活不过是以爱之名,却出于金钱目的的巨大谎言。除了利益目的,他们不被赋予合法的爱。
但好像,用逻辑的思维,从始至终都不能去界定爱到底是什么。因为爱本来就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冲突在这里被全面引爆,来自循环时间世界有着缓慢生活步调的他们,在线性时间的效率和速度中,变成了只能哭泣的失语者。
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逻辑,没有这次的逮捕,这些人就真的能在爱与黑暗的自洽中走向光明吗?显然不是的,奶奶死了,养老金被信代取出来之后,早晚都会用光;信代没了工作,家庭负担只会加重;治还在继续干着偷窃,相信着“货架上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的自我欺骗,甚至把偷窃当成技能在孩子面前炫耀。当真是家长的影响力,玲玲没有判断力的模仿着偷东西的行为。这个家庭即使没有走到被曝光的这一步,也早晚回跪倒在金钱的的世界里,被黑暗饿死,像奶奶一样被埋在花园里,从来没有存在过。
多么复杂的世界啊,用了多少个“但是”去转折、“如果”去假设,也没能讲清楚它的千万分之一。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发生了冲突,相互质疑也相互补充。导演的拍摄视角,犹如上帝之眼一般观看世界,他把这样的问题暴露给世人看。那些来自于狭小空间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头顶只能听见声响,却看不见模样的礼花,那种看不见的存在。影片到最后,依然没有一个定论,甚至没有给玲玲留下活下来的希望。似乎导演也无法讲明白这个复杂的社会,万物交织的模样。可能这就是文化交融吧,没有孰对孰错。只能是少一点自以为是,才能多一些恰如其分。
而祥太,戳破这个家庭现状的孩子,认清了偷窃的真实面目,不再愿意屈从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在祥太心里,他也很爱这个给他温暖的家,但是在这个家庭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他去开拓。他爱治,但必须选择放手,不是不要他,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在法律的帮助下,他可以有一个新的住宿环境,还能够接受学校教育,这对于他来说是个不错的改变。这里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博弈。东方世界它要你和谐,要你稳定,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它是回避冲突的。你没有思考,它就拿伦理来规范你的行为,它克制你,不要求你有多么突出的力量,重要的是你在这个环境中的适应,而不是有多少改变。这的确有利于环境的长期稳定,但不得不说,这是个假象。
个体力量的被忽视,问题并没有的得到解决,只是不断在消耗和自洽中走向灭亡。但和谐这个概念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它是一个结果,而非过程。把它当做过程,是不可能解决个人的发展问题的,如果事物在一开始就没有任何的矛盾,它就不会有任何的生长,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甚至因为隐藏个体问题而走向虚假。西方和东方最大的不同也体现在这里,西方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他们用思辨不断去怀疑去否定这个世界,去创新去改变这个世界,只是在结果上容易走向极端。所以中西方文化也就在这里得到了互补,你要有西方人思辨的过程,还要有东方的和谐心境,这是少了谁都不行的。
无论是西方注重个体创新还是东方注重群体融合;无论是西方强调内在思辨,还是东方强调外在伦理;无论是西方的逻辑还是东方的意蕴......在这个时间碰到一起,其实是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的。但正像那是枝裕和的镜头最后是永远的未完成,它一定是不断发展着的。不是某一方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很好,而是相互吸收,彼此相融。过程是永远复杂着的,但方向总归是简单的,我们无论是谁,都在渴望着来自远方的真善美。可能结果总是出乎意料,但我们还在路上,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