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荐书22 | 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引人入胜,启人省思
启真荐书 第22期
本期推荐人:冯克力
推荐人简介
1954年生于济南,当过兵,做过工,后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主编,二十余年来潜心于老照片的征集、出版与研究,主持编辑的《老照片》开创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入选“新中国五十年五十件大事”、“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

[美] 史景迁著
钟倩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3
对汉学家史景迁,人们并不陌生。他建立在严谨史料考证基础上的“故事体”历史书写,不仅征服了众多西方国家的读者,更走出历史研究的象牙塔,为众多专业之外的普通中国人所悦读。
该书是作者的一部论文结集,分别归入“中西交流”“儒学的冲击”“社会百态”“帝国之后”“业师介绍”诸章之中,诚如副题所言,从中可窥知“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自承“书中收录的是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论文,反映了我尽可能精确、公正和透彻地思考中国的努力”。他的这些“努力”显然也有助于国人从历史的纵深处认识当下的种种困境与机遇。
《图像证史》

[英]彼得.伯克著
杨豫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彼得.伯克是本世纪英国新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兴趣广泛而著称,他更喜欢别人将自己称作是“文化史家”。他认为写作历史靠的是证据,但证据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而这部《图像证史》便可视为他多方寻求历史证据的一种探索。
书中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视觉史料作了深入分析,既论述了图像对于呈现历史的价值,也指出了其中隐藏的种种陷阱。无论面对何种史料,历史学家都应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谨慎处之。图像自然也不会例外。以余多年编辑《老照片》的经历,读《图像证史》,每心有戚戚焉。
《现代法国的起源》

[法]伊波利特.泰纳著
黄艳红 译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5
该书是作者的一部代表作,依次分为旧制度、大革命和新秩序三部分(共五卷),是对大革命前后法国社会的全景式记述。从革命前的社会形态与困境、革命中的失序与血腥到秩序重建的艰难与曲折,作者于夹叙夹议中,脉络清晰,立论鲜明,处处透露着保守主义的立场与智慧,毫不含糊。
身为实证主义史学代表人物的泰纳,在书中每以诗笔述史,妙语连珠,俨然史诗。有些段落,分行叠起来就可以当诗来读,兹举一段:
“权力不仅已从/ 国王的手中滑落/而根本没落到议会手中/它掉在了地上/落入失控的民众之手/这些人成群结队/激昂狂暴/亢奋异常/他们拿起了权力/就像捡起一件/丢弃在路边的武器。”
《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

傅国涌 著
东方出版社,2018.8
中国的现代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一个漫长的时段里逐渐演变而来的。本书秉承作者一贯的书写风格,持之有据,娓娓道来。从科举的衰亡、教会学校的创办、留学的繁兴、教材的革新、教育体制的确立、教育理念的嬗变等方面切入,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引人入胜,启人省思。
在这一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新与旧、文明与落后的较量。只要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没有完成,那么向现代教育的演变就任重而道远,各种的沉渣泛起,也在所难免,对此国人不能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晚清三国》

李洁 著
九州出版社,2019.4
我一直以为,李洁的书写庶几承续了司马迁的传统,不仅努力穷尽史料,而且注重对历史发生地的勘察,身临现场去感悟、打开历史。他十几年前的成名作《文武北洋》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并在历史书写中开风气之先,而独树一帜。
《晚清三国》在这方面尤有进者。当然就这本书而言,我更看重的还是作者审视日俄战争的独到视角(这一点在书名里也有体现),头绪繁杂且鲜为人知的日俄战争,经作者精心梳理后,首次进入了广泛的大众阅读,而这场影响了近代历史走向的重大战事,也从此有了一个足可行世的读本。
《非凡小人物:反对、造反及爵士乐》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蔡宜刚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
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英国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力倡“自下而上的历史学”。
这本书正是作者相关论文的结集。作者有意识地将历史研究聚焦在织工、鞋匠、农民、乐手等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日常生活和民众的经历上来,试图从个人与时代的交织中呈现历史。
他在“前言”中说道:“这本书所谈论的几乎都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除了他们的家人和街坊邻居以外,他们的名字不被人知晓……我这一本书的要点不仅仅在于,应该将这类人物从被遗忘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或是借用E.P.汤普森那令人难忘的说法,让他们免于遭受‘后代子孙的不屑一顾’的命运。”
由此想到,《老照片》出版二十三年来,不知将多少小人物“从被遗忘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使他们免于了被“后代子孙不屑一顾”的命运。霍布斯鲍姆的这些话,对于审视《老照片》的价值,自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私人生活的变革》

阎云翔 著
龚小夏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以其早年生活过的黑龙江下岬村为研究对象(他1971年从山东盲流至此,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定居美国后几度回乡做田野调查),成就此书,填补了同时期中国农民私人生活研究的空白。
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村民们生存状态的变迁,以及相伴随的社会关系、情感生活的微妙变化。谈到自己留意村里自由恋爱事件时,称:“我接受了一些访谈对象的意见,没有将1959-1961这几年列入考察范围。这段时期,所有人最关心的是填饱肚子,而不是谈恋爱找对象。”
该书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其研究路径与上述霍布斯鲍姆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