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专业发展方向引导的一本书

有给自己设定要求每一本书都要详细阅读然后写读书报告,这是近年来阅读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本科人资专业毕业,工作3年期间一直从事招聘培训工作,职涯的方向也坚定的从事这两方面工作,做招聘更甚一点,薛老师的这本书从招聘的价值引入(意义+雇主品牌打造)到招聘的五大必修课(需求分析+招聘渠道分析+人员选择标准+录用+入职)再到后面供应商选择、招聘预算、校招分析等各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招聘中的关键点和基础面。相对于人资三级的考试,书中的内容更有可读性,不会完全的枯燥浅显。阅读之后,对我后期努力方向的确定,给到不少新的想法和提醒点。
接下来的内容不涉及书本内容整理,仅从我个人角度感谢本书给我的几点提点。
一、雇主品牌的建立与打造
因工作内容原因,我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与校招打交道,近几年校招市场一直在提“雇主品牌”的建设,在未深入接触的情况下,我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企业校招宣传,还抱怨受到行业的限制和工作模式的限制,自己品牌在校园群体里的认知度不高,跟互联网金融快消相比受到极大冷落,现在想想尤其惭愧。这本书帮我重新认知的“雇主品牌”究竟是什么?作为企业的招聘者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雇主品牌是企业品牌打造的一部分,与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品牌形成铁三角关系共同影响企业品牌的打造。雇主品牌指的是萃取企业内部的EVP(员工价值主张),通过观念、物质两个方面稳定内部员工同时吸引外部潜在员工。仅从外部招聘的角度,特别是校园招聘的角度,过往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的确会影响传统宣讲下的学生流量,但其实也为非高曝光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方可以针对学生、老师、学生做重点推广,在固定群里树立品牌,做集中有针对性的吸引,这是雇主打造不同于产品和企业形象不同的地方,相比浅显的认知,真正用心感受过用人单位的细心与特质,学生的粘性会更强。借用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的表述“今后,我们将不再“寻找工作”,而是要“寻找雇主””。
当然“雇主品牌”的打造本身离不开内部员工的努力,所以现有员工的稳定成长也是我们考虑的方面,这可以帮助全员树立共同目标,促进企业绩效发展,也为招聘过程中的内外部推荐营造良好氛围,从马克思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代员工的个人价值主张已经不能单纯的从薪资方面做考量,工作环境,团队氛围,成长空间,自我价值实现都是考量的范围,因此在内部“雇主品牌”打造的过程中,除了提供市场合理的薪资水平之外,良好多元的发展空间,和谐的工作团队氛围,和适当带有挑战性和自主权的工作内容,集团高层的支持和榜样都是关键点。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我应该学习的。
而最关键的员工价值主张的挖掘,我会从其他书中更好的学习,后期继续整理。
二、高度俯瞰的员工招聘
第二点让我意识到的是招聘前端部分的重要性,岗位规划和需求分析的部分。虽然目前所在的公司已经有完整的人资办法,设立的完整的人员编制体系,但真正落实的过程中欠缺点还有很多,每年的费用规划,人员编制调整的过程中,哪个部门或者说哪个组织能真正从集团战略规划的角度上来做分析调整,基本都是根据去年的业绩水准,粗略的增减人数。我们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人才?现有人才储备怎样?应该没人说的清。所以都是人员满编的时候用人部门拒绝面试,下一秒有异动部分马上要求补人,往往错失优秀人才。另外招聘过程中为何用人部门和招聘部门对招聘人才标准有差?找到的人为何留不住?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这里明显感受到了人才盘点和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作为招聘人员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帮助用人部门进行规划,熟知集团目前的人员状况,未雨绸缪的在内外部进行人才补充,充分深入业务单元,了解真正的用人需求,招聘到适合团队的人。人才盘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每年年末的考核上删减人数或调职任用,应该是人才储备和培养的指挥大纲,而岗位说明书和胜任力模型也不再是一张简单的纸,是能根据组织变化和团队氛围来做出调整的灵活指南。
三、招聘人员最重要的能力打造
刚刚提到的人才盘点和胜任力模型是帮助我们高视角了解企业,而了解之后,如何做好人力的配备和补充,在时间期限内将优质人员补充到位呢?这时就招聘人员需要锻炼的能力了,目前单纯的线上职位发布,猎头推荐等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被动的等待只会丧失机会,做招聘,我们更应该有市场意识,主动走出去对所在行业、竞争对手、招聘职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掌握该方面的人才储备资源,才能做到及时优质补充。做校招的部分,我们应该更主动出击,从校企合作的小点,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试大赛等小点切入,一步一步维护企业与学校的直接联系,而社招的部分,我们甚至要打入契合度高的企业,了解他们的薪资构成,人员构成,甚至直接的员工信息,主动挖掘人才。这些资源,是作为HR重要的自我价值体现,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公司裁员缩减编制,需要的是更优质的人才,而自己掌握这部分资源的HR,一定是各企业青睐的HR。
四、供应商的选择与善用
因工作内容的限制,目前我手中接触到的供应商较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上,明显感觉到这些已经无法解决我的需求,但目前市面上各招聘供应商的效果怎样我却无法做准确的预估,这一块是我急需补充的,后期我会详细对比目前不同渠道的供应商,对优劣势进行分析,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最大优势。
以上是读完本书对我最大的感触和提点,做个自我总结,希望做招聘培训的我们会越来越有价值,体现个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