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108)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顺,就是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
“久病床前无孝子”,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对孝子的最大考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不光是养,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敬。只养不敬,不算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
孔子说,脸上有没有孝敬也难。光是替长辈办事,有吃有喝先紧着长辈,内心不敬,脸上不恭,也不算孝。(注:传统的孝道正在解体,现在的一般是孝而不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从不顶嘴,有什么想法,全憋肚里,退而反省,通过反省,提出新见。孔子说,颜回不傻。(注:这一方面是说颜回反求诸己,但是也好像是颜回善于逢迎拍马,所以孔子这么喜欢他。)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是说知人要知根知底,有彻头彻尾的了解。
孔子的意思是说,你对一个人有彻头彻尾的了解,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地方?什么都在眼前,藏都藏不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是听老师传授,在师说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新的想法。这样的人才能当老师。
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就像人吃的是饭,不是饭碗。器,各有各的用途,知识分子的毛病是泥于小道,不知会通,因为追求器,自己也变成了器。(注:知识分子不仅追求器,还有一些莫名的优越感和势利,这是孔子在对知识分子的教诲。)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干后说,并且能继续干下去。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是拉拉扯扯,“周”是和衷共济。(注:这里讲的是君子洁身自好,互相帮助;小人拉帮结派。)
人,只有独立才有自由,但独立和孤立分不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罔是迷惘,学而不思,会越学越糊涂,问题不大。思而不学,当然很危险,也会穷竭,也会糊涂,说起来,好像都通。……学而不思,顶多是不明白;思而不学,是脑子空转,自己把自己绕在里面,那可是大糊涂。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研究杂书咋说,异端邪说,都是非常有害的。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治学之难在于,我们常常分不清我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特别是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禄”,是谋求官职,挣俸禄。……孔子劝他慎言慎行,多看多听,少干少说,说话干事都要留有余地。
“阙疑”是留下疑问,“尤”是过失。
“阙殆”是留下困惑,“悔”是后悔。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这是讲用人之道,好人不能放在坏人之下。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说,摆出庄重的样子给他们看,他们就会敬重;提倡父慈子孝,他们就会忠诚;让有本事的教育没本事的,他们就会卖力。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说,《书》上都讲了,孝友就是为政,我在推行孝友,这也是为政,何必非得当官,才叫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说话不算话,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车子是拉不动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看历史,主要看三代损益,即后面的礼比前面的礼,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除去增加减少的东西,就是始终不变的东西。他是靠这种加减法预测未来。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种祭非其鬼的现象,孔子看不惯,认为是拍马屁。
“见义不为”,“义”是宜的意思,即该做的事。该做的做是勇,不该做的做,胆再大,连命都不要,也算不上勇。——“为政第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古人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一般认为,是季氏僭用。鲁侯用八佾,已是僭越;季氏用,更是僭越。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孔子的意思是,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堂上行此大礼,和他们的身份太不相称,哪点符合《雍》的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徒具形式。——“八佾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