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周记(20100606,周日,晴天):《卡门》中的哈巴涅拉
下周作业:
1.哈农10:用手指跳音练习;
2.车尔尼599:60和61;
3.大汤2: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
4.复习车尔尼599中的58和59;
5.复习《星光圆舞曲》中的变奏部分头三行;
6.下次带小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谱子来。
=================练琴实录====================
哈农10:先不按上周的变化练习练,用手指跳音,先练慢一点的。跳音的弹性不易练好,多年老手也不易练好。注意掌关节发力,手臂手腕不要帮忙。
车尔尼599:58——左手要注意直接弹下,不要往前推。声音还比较干净。
59——上身往前去一点。弹和弦时左手中指站好,注意提前准备弹下一个和弦。注意三个和声的声音。
下周肯定能过——(外婆没管,都是自己搞的。)
小巴赫11:弹奏的还算是对的,知道要有变化。声音有一定的歌唱性,但还不熟练。注意分句、呼吸。分句练好就行了——玥玥的左手保持音也比较好。
下周再听一次。
背谱弹星光圆舞曲。——背谱弹还是比较熟练的。变奏部分不要放慢,注意穿指的问题。就认认真真练习这一段,一定要清清楚楚。——下次就听这一段了(变奏部分的头三行,别想混)。
小奏鸣曲第一乐章——声音很好听。——了不起,这么长,基本上还是背谱的——不能抢拍子,有两处时值不够。过关了。
姜老师本周布置了大汤2里的“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这可是妈妈读大学时最喜欢拿来吹口哨的曲子——神秘的探戈舞曲。
练习曲要加快一点。
============《卡门》与哈巴涅拉=================
哈巴涅拉(Habanera)系起源于非洲黑人的民间舞,中速、二拍子,第一拍带有附点,形成规律性弹性节奏,著名的有拉威尔的另一名作《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哈巴涅拉,比才歌剧《卡门》第一幕女主角所唱《爱情象自由的小鸟》也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
哈巴涅拉(Habanera)是一种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系起源于非洲黑人的民间舞,中速、2/4拍,第一拍带有附点,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比才歌剧《卡门》第一幕女主角所唱《爱情像自由的小鸟》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
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像自由的小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唱词是卡门爱情观念的自我表白。作为一个倔强的吉普赛人,卡门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让她的爱情自由受到约束。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大小调间(d小调转F大调),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
根据现在许多音乐辞书所载,都说哈巴涅拉舞曲起源于古巴,19世纪流传到西班牙,然后在西班牙有很大发展,而且广泛流传到欧洲各国,在法国也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但有一部音乐辞书记载,它考据到哈巴涅拉舞曲其实是最早起源于非洲,是非洲黑人的一种民间舞蹈,大概在16、17世纪时才传到古巴,我想这个说法也有可能,不过起源于古巴是比较多的说法,至于起源于非洲只能作“有此一说”就是了。
哈巴涅拉舞曲是一种两拍子舞曲,速度不快不慢,第一拍多数有附点节奏,或者是切分节奏。在以前的《老梁谈音乐》专栏节目里,我曾经介绍过比才的歌剧《卡门》里那首著名的《哈巴涅拉》,不过是由人声来唱的。有的音乐辞书说这首歌曲原来是19世纪侨居古巴的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迪亚所创作,原名叫《阿列格里托》,后来被比才加以改编,成了《卡门》里最受人欢迎的歌曲。
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10450749-1284224743.html
比才:http://baike.baidu.com/view/17600.htm?fr=ala0_1_1
1.哈农10:用手指跳音练习;
2.车尔尼599:60和61;
3.大汤2: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
4.复习车尔尼599中的58和59;
5.复习《星光圆舞曲》中的变奏部分头三行;
6.下次带小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谱子来。
=================练琴实录====================
哈农10:先不按上周的变化练习练,用手指跳音,先练慢一点的。跳音的弹性不易练好,多年老手也不易练好。注意掌关节发力,手臂手腕不要帮忙。
车尔尼599:58——左手要注意直接弹下,不要往前推。声音还比较干净。
59——上身往前去一点。弹和弦时左手中指站好,注意提前准备弹下一个和弦。注意三个和声的声音。
下周肯定能过——(外婆没管,都是自己搞的。)
小巴赫11:弹奏的还算是对的,知道要有变化。声音有一定的歌唱性,但还不熟练。注意分句、呼吸。分句练好就行了——玥玥的左手保持音也比较好。
下周再听一次。
背谱弹星光圆舞曲。——背谱弹还是比较熟练的。变奏部分不要放慢,注意穿指的问题。就认认真真练习这一段,一定要清清楚楚。——下次就听这一段了(变奏部分的头三行,别想混)。
小奏鸣曲第一乐章——声音很好听。——了不起,这么长,基本上还是背谱的——不能抢拍子,有两处时值不够。过关了。
姜老师本周布置了大汤2里的“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这可是妈妈读大学时最喜欢拿来吹口哨的曲子——神秘的探戈舞曲。
练习曲要加快一点。
============《卡门》与哈巴涅拉=================
哈巴涅拉(Habanera)系起源于非洲黑人的民间舞,中速、二拍子,第一拍带有附点,形成规律性弹性节奏,著名的有拉威尔的另一名作《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哈巴涅拉,比才歌剧《卡门》第一幕女主角所唱《爱情象自由的小鸟》也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
哈巴涅拉(Habanera)是一种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系起源于非洲黑人的民间舞,中速、2/4拍,第一拍带有附点,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比才歌剧《卡门》第一幕女主角所唱《爱情像自由的小鸟》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写成的歌曲。
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像自由的小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唱词是卡门爱情观念的自我表白。作为一个倔强的吉普赛人,卡门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让她的爱情自由受到约束。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大小调间(d小调转F大调),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
根据现在许多音乐辞书所载,都说哈巴涅拉舞曲起源于古巴,19世纪流传到西班牙,然后在西班牙有很大发展,而且广泛流传到欧洲各国,在法国也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但有一部音乐辞书记载,它考据到哈巴涅拉舞曲其实是最早起源于非洲,是非洲黑人的一种民间舞蹈,大概在16、17世纪时才传到古巴,我想这个说法也有可能,不过起源于古巴是比较多的说法,至于起源于非洲只能作“有此一说”就是了。
哈巴涅拉舞曲是一种两拍子舞曲,速度不快不慢,第一拍多数有附点节奏,或者是切分节奏。在以前的《老梁谈音乐》专栏节目里,我曾经介绍过比才的歌剧《卡门》里那首著名的《哈巴涅拉》,不过是由人声来唱的。有的音乐辞书说这首歌曲原来是19世纪侨居古巴的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迪亚所创作,原名叫《阿列格里托》,后来被比才加以改编,成了《卡门》里最受人欢迎的歌曲。
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10450749-1284224743.html
比才:http://baike.baidu.com/view/17600.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