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淡的年味,越来越浓的怀念
春节越来越近了,周末在家整理一些旧物,翻到了以前小时候画的一些小画,大部分都是一些临摹的关于十二生肖的年画,翻到了牛年,思绪突然飘飞。外婆在一旁陪着我看这些小画,我们都觉得这些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直到我无意间在B站上发现了这部中国唱诗班系列的动画短片《元日》,瞬间把我拉回了具有浓浓年味的那些年。

元日,即吉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春节。短片取材自王安石的《元日》,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看明代时的嘉定春节的传统与习俗,通过“嘉定四先生”之一唐时升家中的拜年情景,将市井中的繁华、爆竹的喧嚣,与一介寒士家中的一碗“贺年羹”里的朴拙温情融汇在一起,炖出了古时春节里的世情况味。

开头这一幕燃放爆竹的经典场景,儿时的我总是躲得远远地,怯生生地看着大人们点火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充斥着小小的耳朵,觉得春节好热闹好隆重啊~

小孩子们在家门口嬉戏打闹的场景是这样地熟悉,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分享不同口味的糖果和饼干,还硬要争个高低上下,小狗也喜欢在我们周围溜达,似乎在等着我们赏它几口好吃的。不过,玩耍的时间总是过的好快,不一会儿长辈们就会催你早早地去洗澡换上新衣服吃年夜饭啦,毕竟冬天天黑得早~那个时候,总觉得空气里弥漫着一股令人兴奋的味道~哈哈~

屋子外头,我们这些小不点玩得嘻嘻哈哈。屋子里头的大人们可就紧锣密鼓地打点着过年的美味啦~最引起我的共鸣的,还是这一幕,我们潮汕人家每逢节假日都会准备贡品祭拜神明和祖先,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安康健,来年顺顺利利。小孩子都会被叫来跪下拜拜,长辈在一旁帮忙说些吉祥话,经过这样的仪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才正式开始享用年夜饭。


在此之前,与短片中挂灯笼不同的是,外公会在家门口用毛笔字写春联,我和外婆拿一罐浆糊帮忙糊上春联的背面,扶着梯子,看外公贴春联。小时候,总觉得家门口旧貌换新颜的这一刻,最神圣了!


如今,已经毕业工作的我,越发地怀念从前,越发地向往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云雾缭绕,笑容爽朗,外公在屋里喝茶打牌,外婆在门口锄草种菜,隔壁的婶婶喊我去她家吃木薯...
就像这位先生家的院落一样,种菘剪韭,灌园弼蔬,且怡然自得也。学生们来给自己拜年,就一起到附近的田野里,踏草赏雪看竹,写诗作画,徜徉于诗与田野中~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简单的饮食,简陋的住处,别人虽不能承受,但我却安然面对,不改我向道的乐趣)---安贫乐道


从家庭的场景切换到热闹的市井上来,耳机里想起了各种街市上的叫卖声,仿佛自己真的身处其中。想起小时候的我们总对这种红通通,圆乎乎还晶莹剔透,吃起来甜蜜蜜的冰糖葫芦迷之嘴馋,还记得小学门口卖的冰糖葫芦真的是奇形怪状,有大大的苹果做的,也有小小的红枣做的,而正儿八经的山楂做的冰糖葫芦的大小正好介于这两者中间,是我最喜欢的味道~
但是,现在的许多旅游景区或者美食街都是用各种颜色的水果串在一起,外面淋上一层糖浆作为冰糖葫芦,新颖的同时却丢失了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各式各样的手提灯笼一排排挂着,这是我们南方中秋节才有的景象,我最喜欢的是兔子灯笼,也最喜欢外婆做的兔子包~短片里的小男孩,看中了老虎灯笼,喊着娘亲过来的样子真的是像极了我们的小时候,不是吗?

“咻~砰~砰~砰~”天空上突然绽放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搭配着璀璨的星辰和孔明灯,装点着向上仰望着的家家户户人们的瞳孔~

正如始终低调循环在短片中的这首诗歌: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看到这里的我眼角变得湿润起来,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和外公过春节写给他的最后一首诗,旁边还附上了牛年的年画。当时的他,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了,青筋突起的手臂接过我的画,憔悴的笑容从此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每回想起来,那样地让我动容。

不知道你们有的时候,会不会突然在某一个瞬间想起一些儿时细碎的生活片段,然而我时常这样,想起外公常坐在家门口的石榴树下抽烟的样子,黄昏时分,他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好长,手中夹着的香烟,缥缈的烟雾显得他是那样的寂寥;想起了外婆在家后院喂鸡,在厨房做菜忙碌的身影,而我就在一旁帮忙择菜;想起了光着脚丫和邻居姐姐在院子里满地跑的自己,整个院子里都是我们的笑声;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一个个异常热闹而温暖的春节...


转眼间,2019年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突然明白,原来,最难过的不是一个人跨年,而是从前陪你跨年的人,现在已经不在你身边了。 外公,多想再当着你的面,说一声“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