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能不分离吗?
总觉得这一句像是高深武功秘籍。其实河上公给出了权威解释,只是断句上有些区别: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先看载营魄,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忘魂,卒(同猝)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再看抱一,能无离乎?
言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故曰:一布名于天下,天得一以清,地第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正平,入为心,出为行,布施为德,总名为一。一之为言,志一无二也。
恩……似乎和原文一样难懂。总的来说,是让我们做到魂魄合一,精神肉体合一,不能偏废其一,既要注重精神文明又要保养身体,既修身又修心。不要大喜大悲、大惊小怪,不要长期美酒美食,要自我克制,做到魂静、魄安,做事的目标与方法不乱,还能延年益寿,多好。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集气。冯友兰先生认为“专气”就是“抟气”(《管子•内业篇》),包括形气(大致意义上也指精气、元气)和精气。“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像婴儿一样。这句意思就是: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婴儿具有“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精气充和的特征,所以要通过
“专气致柔”的方式达到婴儿精气充和的目的。河上公曰:“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同样是让结聚精气,涵养精神。此外还有种说法,“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无欲乎。”把“专”做“任”讲。已在要达到像婴儿一样没有所欲的境界。因为后文有“圣人皆孩之”的句子,也能相互符合。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览”读作“鉴”,意思都一样,用以比喻内心深处明澈如镜。“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察照事物,故谓之玄镜。”
张岱年说:“老子讲‘为道’,于是创立一种直觉法,而主直冥会宇宙本根。‘玄鉴’即一种直觉。”冯友兰先生有另外一种解释:《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这种观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即“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而“玄览”即“览玄”,就是观道。要观道就要“涤除”,洗去心中一切欲望,这就是“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可以观道了。
回到句子,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在说要让内心清澈,无论是“涤除”还是“玄览”,旨在主张“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而反自观照内心本明。(陈鼓应先生语)”做到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王弼本“为”作“知”。望文知义,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王安石的解读较为详细:“爱民”者,以不爱爱之乃长。“治国”者,以不治治乃长,惟其不爱而爱;不治而治,故曰“无为”。
比较喜欢河上公的解释: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这一解释恰好与“专气致柔”相一致。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如河上公鼻孔说;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如苏辙;一说是指自然之理,如林希逸;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如范应元,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为雌,即守静。全句译作,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我们常说红尘纷扰,一个人是不可避免与外界接触的,难免会被无欲控制,失去自我,所以才强调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的重要性,而我们亦应当做到“守静”。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知,通智,指心智、心机。明白四达,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其实也好理解,一个人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难免会产生一展抱负的念头,而在这一过程必然会使用心机。
范仲淹写过一首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或许这就是古代真正的隐士少之又少的原因吧。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句应该是后文第五十一章内容,所以后面再看吧。
这一章重点是修身,载营魄抱一,做到无离;专气致柔,做到如婴儿;涤除玄鉴,做到无疵;天门开阖,做到为雌;明白四达,做到无知。唯独爱民治国,做到无为,这一句再谈政治。其实修身的结果,最终还要回归到爱国治民这一点上。我们当然也能从中汲取经验,重在修身,然后实现个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