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管锥编》(三联,钱锺书集,2007),“易”部分的笔记:
每一篇先述大旨、科目,然后原文摘抄,然后撮述一些例子。述例的标号延续摘抄的标号。●表示重要的句子,或是可以推广的原则、方法,或是精到的具体阐释。△表示我认为可以窥见钱先生心迹的句子。偶尔以“按”字标识考订、提示,“附记”标识一己感想。
1、论易之三名: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
大旨:
α、古汉语中一名多义之例;驳黑格尔。
β、一名多义的类型:其体有并行分训、背出分训,其用有拈一弃一、同时合训。
β.1、用如拈一弃一,例有《论语》“隐居放言”之“放”,或训极言,或训不言。又有Aufheben,或训灭绝(ein Ende machen),或训保存(erhalten)。具体运用中仅取一义。(体均是歧出分训)
β.2、用如同时合训,例有《庄子·齐物论》彼此是非段之彼、是,兼然否、我他二义(体是并行分训)。又有秦汉典籍中的“衣”字,兼隐障、表见二义(体是歧出分训)。
γ、易三义之不易、变易、简易,体兼并行、背出,而用之为同时合训。引申到合不停之变与不迁之常于一处的心、理、辞例的东西之同。
摘抄:
△ a、(黑格尔)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P4,α)
●b、心理事理,错综交纠:如冰炭相憎、胶漆相爱者,如珠玉辉映、笙磬和谐者,如鸡兔同笼、牛骥同槽者,盖无不有。赅众理而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P4,β)
●c、语出双关,文蕴两意,乃诙谐之惯事,固辞章所优为,义理亦有之。(P7,β.2)
●c.1、庄生之“是”“彼”,各以一字兼然否之执与我他二相二义,此并行分训之同行合训也。(P9,β.2)
●c.2、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相反相成,同体歧用。诗广譬喻,托物寓志:其意恍兮跃如,衣之隐也、障也;其词焕乎斐然,衣之引也、彰也。一衣字而兼概沉思翰藻,此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也,谈艺者或有取欤。(P10,β.2)
述例:
●d、杜诗《游何将军山林》第十首“出门流水住”之流而住,即变易而不易。徐凝、歌德之咏瀑布,意大利诗人(N.Barberini)之咏喷泉,皆同此意。(P12,正文及脚注4,γ)
△e、《绿衣亨利》把上帝比作鼠,《圣经》把上帝比作窃贼;《老子》《韩非子》将君主描摹为阴、隐、匿、鬼、偷。(P13-14,增订三)
附记:行文有密有疏,太密则自然有所拔得者少,太疏则拆开不成片断。处疏密之间,是能文者。或是推论严密而不害意趣,或是高级话术,不知不觉引人入彀。密转作疏处,似密实疏处,是要读者慢读或重读,推究作者用心的地方。增订三本来还是谈“动中之静”,因《绿衣亨利》的引文转到主宰者之隐匿、诡秘、难测的文例,又与P11之“不息”“不贰”“不测”且“道家之书尤反复而不惮烦”相连。
2、乾:体用之名
大旨:
α、因《周易正义》用“体用”一词,述及“体用”的源流、用例及同一统系的词。
α.1、宋、清儒者认“体用”出自《坛经》而拒斥使用的例子。但这对范畴太基本,舍之也没有更好的词。
按:回头照应1-β一名多义的“体用”。
β、论“象”之以想象示概念。用于说理的象喻,与用于诗文的象喻的重要区别。如果忽视这种区别,则谈理不中而谈艺穿凿。
β.1、说理之象喻不即,是指示意义的符号(sign)。所以王弼说得意忘象;佛经、柏格森、弗洛伊德使用大量象喻,让它们彼此抵消,从而让读者不要执着于一象而忘其指示之理。
β.2、诗文之象喻不离,是体示意义的形迹(icon)。诗文是有象之言,依象成言,舍象无言。所以诗文中的繁喻,转相消不留而为相持并存。
附记:钱的意思是,说理用的象喻也可以用谈艺的眼光来看。只是这时候读者关注的并不是理而已,谈理的文章,也是文章。理窟可以转为文囿,又因为这里的“理”专指哲学上的道理而非文理,反过来就不成立了。这一篇因β.1而起,重点落在β.2上。
摘抄:
●a、与“用”对称者曰“质”、“形”、“能”、“力”,亦即谓“体”;异名同义,所贵得意忘言。(P16,α)
△b、是则“迷乎释氏”之讥,非病其释,而病其援释入儒,只许两家鸡犬相闻,而不许骑驿往来。(P19,α.1)
●c、若夫诗中之博依繁喻,乃如四面围攻、八音交响、群轻折轴、累土为山、积渐而高、力久而入(cumulative、convergent),初非乍此倏彼、斗起歘灭、后先消长代兴者(dispersive、diversionary),作用盖区以别矣。(P23,β.2)
按:钱常言会同,但会同是在辨析区别基础上的聚集。这种析理,后面还有很多很多。这句也说繁喻之为文,体相同,所用不同。
●d、哲人得意而欲忘之言、得言而欲忘之象,适供词人之寻章摘句、含英咀华,正若此矣。苟反其道,以《诗》之喻视同《易》之象,等不离者于不即,于是持“诗无通诂”之论,作“求女思贤”之笺;忘言觅词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丧所怀来,而亦无所得而返。以深文周内为深识底蕴,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匡鼎之说诗,几乎同管辂之射覆,绛帐之授经,甚且成乌台之勘案。自汉以还,有以此专门名家者。洵可免于固哉高叟之讥矣!(P24,β)
●e、谈艺者于汉唐注疏未可弃置也。(P24)
述例:
●f、禅宗之外,晋唐注疏使用“体用”范畴的例子:《周易正义》、《庄子》郭象注、禅宗之外的佛教著作。(P17,α)
-
dotch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14:37:55
-
豆友13845174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01:04:19
-
睡觉的Ah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00:51:21
-
PooomBoo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0 23: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