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破罐子破摔 的 破焦虑法
昨天杉杉在幼儿园哭了一上午一中午,现在每天早晨开始去幼儿园就抱着我的脖子一幅恳求的样子说:“妈妈,不起幼园”“妈妈,不起幼园”。
每天接回家她变本加厉像小考拉一样,随时要挂在我身上(这是她适应一点幼儿园,在家放松下来的第二次焦虑)。
晚上睡觉,睡着了我把她拖到小床上,醒了就哭,我一说过来,她就抱着小被子跑到我枕头上躺下,慢慢哼哼着睡着。
小委屈样,虽然知道这是必经过程,还是忍不住难受。
早晨送沐沐上学,他一幅想跟别人沟通又不好意思的样子,看到另外一个小男孩扔球,他去摸一下给扔到下水道了。小男孩哭着指着他,我让他道歉,他反而皱眉跺脚。很想推推他去跟同学们玩,打招呼,他却比幼儿园期还黏我。
我自己也有点焦虑,学校家长也是个社交环境,我有点社交恐惧症又想努力融进去。每次看到其他的家长热烈交谈就有点觉得自己不够上道儿的感觉。
仔细想想,自己有些过虑了。
沐沐上小学,我心里还是有焦虑的吧,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自己期待相当高,而杉杉去上幼儿园,感觉我就没有压力那么大。于是,我对自己要求步步到位,从最早他的入学年龄,到各种适应的活动,订校服,准备学校的东西,认识新学校的妈妈们等等。
虽然游刃有余,但一旦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自己就觉得有一步踏空的感觉,比如沐貌似没有马上融入进班级交到朋友。其实也蛮正常,更多是我把自己的预设“沐沐在社交上不如别人,需要我多多努力帮助他”。
于是我就有了如果我和其他家长打不成一片,就会影响沐沐在学校和朋友们的交往的感觉。
不知道是因为小学,还是班级大了,家长们没有oxley kid时对彼此,尤其是不认识的家长耐心,友好,更多是三两聚群聊天不理旁人。
而对其他华人家长,我一方面不想把自己只划入华人家长的圈子里,一方面又在其他华人家长孩子聚群玩耍时担心沐沐和他们融入不好。
其实我想太多了,不如抱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如果我什么都不管他,他会怎么样呢?其实也会野蛮生长吧。自由自在去探索新的学校,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挫折,摔一跤,在同学中受到冷遇其实也能有峰回路转,会有不同的友谊和自我成长的收获。
而我,就算我毫不积极,不扎堆不运作,接送孩子时间就专注和孩子互动,接到孩子前自己看看书,聊天,遇见他人聊几句说声hi,下课不急着让沐沐扎堆,他想起哪个人少的游乐场我们就去哪个,过一点轻松的亲子时光,又会有什么差呢?也许反而会遇到合心意的小朋友和家长。
我自己太过于在乎“用自己的有用”去让别人喜欢自己,换取价值。在工作上,有一点没做好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在家长中,总觉得自己要贡献,或者是信息,或者是时间,或者是友好的孩子才有价值。
其实怎么样呢?爱谁谁吧。喜欢的总会被吸引,不喜欢的你费尽心力也做不到。
也使者把自己放到底一下吧,在意的事都不做,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出现,多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给重要朋友一些时间。
这时有很感激自己在故事会和中文课的工作,扩大了自己的圈子,让自己有选择的余地。
可以做的
·工作上偶尔迟到、早退,没关系,每周二五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
·早到的话,在学校木椅子上坐一下,看看自己的笔记本。
·可以砍掉的:游泳课、足球课、中文课的作业,不是非去不可的playdate、贪心的外出愿望。
·该请假就请假。
·跟家长们家里关系的焦虑,沐沐上小学我步步要托住的焦虑,犯点错没关系,表现不好没关系。
·家务,打扫,饭(能吃快餐就吃快餐)。
2月26日
自从昨天下定了“破罐子破摔”的愿望,事情反而峰回路转(或许),沐沐今天早晨热烈和认识的朋友打招呼,下午主动去搭讪了一个家长、跟两个同学先说了拜拜。
我也借孩子的契机和两个先和我招呼的家长交流了两句。
从前看其他孩子上了小学,各个都说“学校好好玩”,以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会是一个相当顺畅的过程,“反正都是玩呗”。
近距离观察了沐沐的小学适应过程,才知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呢。
且不说不熟悉的环境,人群。小学比起幼儿园来,每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六十分钟的大课,虽然课里的学习都是游戏式的,互动多的,但毕竟大部分时间都也不停得接收、消化、反馈指令,很多时间是要跟着老师的活动走的。而幼儿园大部分时间就是自由玩耍,想怎么跑怎么跑。坐在一起的集会、故事时间,每天最长也不过两个半小时而已。
而且在幼儿园,他们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自信心爆棚;到了小学,突然变成最大池塘里最小的鱼,有食堂、有更大的游乐园,关键还有了下课无人监督(一个巡场老师聊胜于无)在游乐场各种交流互动的权利(虽然低年级有自己的游乐场)。
这大概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既挑战又刺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