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我们需要先做好这些!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读懂孩子的需要,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促进他们交往动机的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儿童的需求与社交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立“物感”开始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感受这个世界,寻求各种需要的满足。1岁左右的孩子的关注点只在物上,对人的关注也是具体的“物感”叠加:温柔的声音+长长的头发+淡淡的特有的体味+手中好吃的的+......=妈妈。感官的各种刺激是他认识这个世界、产生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第二阶段:关注人的行为
1岁半以后,儿童借助物开始关注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注意到别人的玩具和他的一样,但那玩具不是他的。走不动了就有大人抱,那个人的身体暖暖的、肩膀宽宽的......通过交流,孩子越来越关注人的行为。
此时的孩子会比较粘人,他在分辨、确定自己和各种物、各种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时的小孩子已经知道了玩物不会消失,他的兴趣重点是,占有似乎都属于他的物品,也包括人。全家人都陪着他、逗着他是他最开心的事。这时期的亲子关系要逐渐加强,这是给他提供安全感的基础。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萌芽
2-3岁时,儿童开始频繁的认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会开始找寻玩伴,常常会要求一个大人陪他玩。但是他还不能与几个人一起玩耍,因为对多重人的关系还搞不清楚。
此时是建立初步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孩子在家长面前可能会出现霸道的行为,如抢玩具、打人等,这是他安全感萌芽的表现。此时的家长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哪些行为接纳、哪些不接纳,不能一味的压制或粗暴的批评。更不用担心孩子以后变得粗鲁暴躁,这只是他们自我意识成长的一种反应。教导正确的话,这种行为会随着他的成长而自行转变,可以经常让孩子在家庭游戏中获胜,这样他就不会轻易侵犯别人。
第四阶段:安全需要发展的重要时期
3-4岁是儿童安全需要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女孩格外需要父亲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此时大度的父亲形象,更能让女孩子产生依恋,强化安全感。而母亲更有助于女孩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意识。此时的男孩格外需要母亲提供稳定的、随时的关爱。母亲可以变得“弱”一些,如经常请孩子帮忙抬所谓的重物,经常表现得不如孩子反应快,跑步比赛是经常认输。这样可以更快,更有力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确立性别认同等。
第五阶段:确立与熟悉的人的稳定关系
4-5岁时,儿童已基本能明白多数事物的特性,明白人与人的基本人物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这时的孩子比较排他绝不接受不喜欢的同伴。难以接受为他好的、管教性的语言。在之前的游戏中通常让孩子赢。但在这一阶段可过渡到让孩子时赢时输,让他体会到每个人都有想赢的心态,更自然的还原生活。没有时间陪他玩时就可以明确的告诉他。让孩子要慢慢体会交往的规则,了解每个人内心想法可能是不同的。
第六阶段:开始真正的同伴交往
6-7岁以后是儿童交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开始上学了,有了稳定的“同伴源”--同学。认知能力也有了长远的发展,他们可以处理与几个人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伙伴开始增多,角色游戏开始增多,理解别人意图的能力增强,也有了进一步谋求同伴认同的意识,以后还逐渐出现了小团体意识(合作意识萌芽),让步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