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快乐飞翔
让“梦想”快乐飞翔
——读《小穆萨的飞翔》

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回族作家马金莲的获奖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时,我就喜欢上了她文字中浓烈、酣畅的乡土气息。最近,抽时间读完了她的儿童小说《小穆萨的飞翔》,我又一次被她的文字和故事所感动。
《小穆萨的飞翔》塑造了两个顽强、乐观的回族少年和他们的家人,少年尔萨和哥哥穆萨生活在杏花湾,这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小说中的“我”——也就是弟弟尔萨性格温和,懂事又乖巧,而哥哥穆萨喜欢探索、乐于挑战,心中更时刻奔腾着一匹“野马”。当做工匠的爷爷安排尔萨和穆萨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时,尔萨和穆萨的心里泛起了微小的波澜。性格温和的尔萨向往坐在神圣的清真寺里跟着阿訇念经,穆萨却向往着外面世界更多的自由。放羊尔萨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穆萨在念经时因为不好好念经被阿訇重罚。陷入困境的兄弟俩想到一个好办法——互换身份,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尔萨用心在清真寺念,穆萨潜心研究自己的“飞机”,兄弟俩的心中住进了满满的快乐……故事结尾,穆萨心中的梦想随着那架小小的飞机飞上了天空,飞进了阳光,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整部作品唤发着淳朴的民族风情,坚持梦想的感动,以及关爱与亲情的感动。
物质的贫乏没有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苦恼、愁闷,相反,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快乐地生长着,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的日子多了一抹绿色的光彩。他们努力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梦想,那些梦想就像春天破土而出小草,在寒风中摇摆不定,但是它们相信,只要努力生长,总有一天,世界会因为它们而闪亮。
在众多儿童文学中,“成长”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儿童小说所呈现给读者的也大多是作者回忆深处的童年往事,但如何用自己的文字触动小读者的心灵,这却是一个值得作家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马金莲的儿童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表达方法。在《小穆萨的飞翔》里,“苏热”、“口唤”、“花儿”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特别的风土人情,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她的每一个文字最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对岁月的歌颂。她笔下的山、风、人、土地……在故事情节中小心交织着,像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条厚实的黄土路,引领着我们走进尔萨和穆萨的生活,走进那每处都透露着淳朴和厚重的民族文化里。
同样,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处关于“风”的细节描写,那凛冽的风在兄弟俩平凡的生活中不停冲撞、回响着,而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平凡的生活逐渐变成风的样子,想要像风一样获得自由和快乐!读着那些关于风的句子,你仿若身临其境,你会幻想着那风能吹进自己的心房深处,吹进那曾经遗忘的童年回忆里。我想,没有如此真实的生活体验,再好的作家也断然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句子吧!
在这部小说里,清真寺、阿訇代表着大人们精神上的信仰;而支教来的田老师则是兄弟俩的“精神信仰”,是他让穆萨和尔萨知道了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我们可以认为,田老师其实是外面世界和杏花湾的联系纽带,杏花湾丰富的民族文化让田老师痴迷,而他口中的大城市也让兄弟俩无限向往。兄弟俩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心中有“梦想”,最终,那首“梦想之歌”一定会唱响生活。
“梦想”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会让每一颗小小的心灵渴盼“飞翔”。每一位真正为孩子写作的人都应该让自己的文学作品,真正站在孩子的时代,站在孩子正在慢慢长大的童年生活中,像春风细雨一样,用心呵护平凡如小草的他们,呵护每一颗向往自由飞翔的童心。正像马金莲在“创作手记”里所讲的一样:“淳朴的乡村世界,朴素的乡亲和亲人们,包容和呵护了这样的童心,让小小的童心在一种飞翔的姿态下,自由地驰骋。”
我想说,只有“爱”,才能让梦想插上翅膀,继而勇敢、快乐地飞向辽阔的天际。
作者王粉玲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