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易碎
活了两轮,才大致形成自己的三观。
以前没有区分人生观与价值观,仔细一辨,发现大不相同。何为人生观?是为人生目的--人为了什么而活?我的答案是什么呢?“为了他人而活”。没错,为了他人而活!这并非指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是指在生活中影响他人、作用于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何为人生观?又为人生目的--人应当如何而活?我是一名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悲观”是指向死而生、一无所失,尽管未来是不可确定的,但当下是可以选择的,我们仍可保持稳定的心理倾向与精神状态。
价值观最常被人们提及,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我认为是不断地精进自我并予他人以积极影响。价值观更体现在重要性排序上,例如家庭->事业->友情->财富,家庭是人生永久幸福的来源,家庭成员的重要性排序:个人->伴侣->子女->父母,这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依据陪伴个人的时间长短来评判,我我们的一生,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伴侣、子女、父母,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照看好自己,才能照看家人。
世界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简单地说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这由义务教育予我们科学地认识,秉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我常常感动于雄丽壮阔的山河图景,也会被微弱却顽固的生命力抓住眼球,敬畏宇宙、吾等仅是沧海一粟。
由三观可以衍生出许多个人追求,如我要在既定的约束下追求最大程度上的精神与物质的自由;我必须与他人和社会保持稳定而深刻的联系;我要多层次地体验并探索这个世界;我希望成为有作品的人/自由职业者/环保公益者;我永远追求正直、勇敢、坦诚、热情、专注、幽默、思行合一、充满好奇心的品质。
为何说三观易碎?从自己24岁才形成三观体系中可见一斑,过去往往混淆人生观与价值观,把他们归于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意义,都是个人赋予的。再者三观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人们对于婚恋看法的改变,又如我对人生目的的想法演变,从为了寻求快乐、为了不断精进、为了更多体验,到为了协同合作,发展到现在“为了他人”。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的三观可能会再次变化,但不用担心,因为不断地破碎重组,才会向更稳健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