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态分布
在真实世界上,大量存在着不遵循正态分布的现象。在分析这些现象时,不能用中位数来臆测整体的数学期望,概率很小但影响很大的“黑天鹅” 事件其实对最终结论可能有着决定作用。 这个启示有着许多应用。首先是风险控制,在一个小概率事件会造成无可挽回损失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止损。然后是价值投资,如果长期持有成本较低而存在某种结构性机遇使得资产大幅升值,可以考虑买入。最后是长线做空,如果长期借贷成本较低而存在某种结构性风险使得资产大幅贬值,可以进行做空。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如果在一个彻底的“有效市场”下,所有可能损失和收益早该被折现反映在价格上了,为什么还会有快速止损的必要和廉价买入的机会?这就引入了书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决策的非理性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有效市场与非理性繁荣的提出者2013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非理性的根源是人类心理中对更多可能性的无视。人类这种动物,其个体寿命与连续文明的长度其实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基因之中,我们仍然被当作过着单一、短暂的部落人生。过多思虑极端情况和长远可能,直到现在往往仍被视为一种缺陷(杞人忧天)。 理性的关键特点是怀疑主义,一个理性之人必然生活在开放社会之中:既不耻于进行自我修正,更不吝于理解多元人等。而与之相对的,偏执、迷信、情绪化的非理性头脑,会轻易地被存活者偏差掩饰了无数的失败者,盲目地去冒险或不去冒险。但这些非理性的考虑正是人所以为人的一部分,无法抹除,只能适应与克服。 更深层次的怀疑不仅是对观点的怀疑,更是对产生观点的方法本身的怀疑。从休谟到波普尔,归纳法这个知识的根本来源就受到了怀疑,按照书中作者对证伪主义的解释(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波普尔的原意):所有科学都只是可以被证伪但尚未被证伪的绝妙推测,因此都应该为其可能的失败做出准备。而演绎法以及各种数学理论,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同样需要留出预案。 更进一步的,存在本身也值得怀疑。如果我们把当前的历史看作多重可能历史中的一个,则冒险和赌博俨然丧失了意义,因为一个硬币在所有历史中必然是1/2在上,1/2在下。这个解释有着极强的宗教意味,但所幸历史本身不断自我重复,我们不需要多重宇宙的假设也可以见识概率的力量。 我基本同意作者的所有看法,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从长期看,我们都会死” (凯恩斯语),非理性因素也许会造成盈利100亏损100的局面,最后也没有得以幸存。但这个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更好的,诸如盈利20亏损15的可能存在。对个体看似无效的折腾,有时候在群体角度看是换取了最低限度的幸存。这大概也是进化的一个馈赠。 网友短评: @彭萦:1、人们总高估了自己的决定性作用,否定运气和概率 2、在回报率15%,波动性10%的投资下,查看投资回报的次数越多,满意度越低,但其实结果是没有区别的。缺乏理性的人容易淹没在随机性中,蒙受情绪上的折磨 3、在华尔街的科学家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会计规则的mba更能流露对知识性问题的兴趣 4、蒙特卡罗发生器能够造诗歌 5、消防站效应 6、经验性的总结有时候比垃圾还糟糕,很可能下一次就遇到黒天鹅 7、不要看中位数,而看期望。 8、 robert lucas说 如果人是理性的动物,那么理性能够引导他们从过去整理出可以预测的形态,并有所应对。这句话打了计量经济学家一巴掌。9、存活者偏差,由于我们只看到成功者而对此形成的对机遇的歪曲看法。10、有条件预期寿命大于无条件预期寿命。 @素手纤纤:想到最恰当的一个词总结就是无常。而种种的一切,有可能只是巧合。学会屏蔽噪音,有用的信息自会传到这里,过度解读无益。 @没脚鸟:一本质疑人理性的书,作者在整本书里试图表达的中心观点是肯定站得住脚的,或许就是我们基因里的缺陷,如果没有特殊的训练和绝对的理性控制,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正确的分析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正确的评估结果。而除了错误的分析概率,更愚蠢的是我们总是喜欢在randomness找规律,结果当然是徒劳。这样一个观点非常有提醒读者的意义。只是我不是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我能感觉得到作者阅历丰富,研究做过不少,也饱览各领域的书籍,只是他引用各种例子时实在不够紧凑和有条理,读前半本时有种读着读着就觉得他跑题跑远了的感觉,不过她最后总还是能再回来。后半本稍微好了一些。但不管这些细枝末节,这还是本值得读的书。 @小K:作者说出的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常识往往却是那些人人都在谈,人人都在忘记的真理。黑天鹅太过轻易地被漠视,惨痛的炸毁是最后的代价。 @艾睿思:可以说将投资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一本书,如果能理解的话,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你对所有事物的观察眼光。对与投资人,也是不可不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