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9读书总结
上个年末写了一系列文章,总结了2018年我看的电影。写到后面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兴趣骤减。我毕竟不是个艺术评论家,电影给我的感性影响散去之后,再理性地回忆它们,把它们变成文字,实在是勉为其难。
19年看的电影不多,倒是看了不少书。确实有一些想聊一聊的。这几篇文章准备枚举今年读完的书,有兴趣的多聊几句,没兴趣的一句带过。
分三部分:文学小说类、历史人文类、哲学思辨类。每一类别下的书没有明确顺序。
为增加趣味性,每一本书给三个评分,满分都是10分:
阅读难度:如字面意思,分值越高越难读。
理性享受:读此书给我理智思维的享受,如论述类的书一般比小说分值更高。
感性享受:读此书给我的感性享受,例如小说普遍比晦涩的哲学分值更高。
文学小说类
冰与火之歌 阅读难度:2/10
理性享受:4/10
感性享受:8/10
这是我今年看的最大部头的书。之前看的电视剧,忍不了后面的崩坏,于是开始看原著。
小说很精彩。阅读体验极佳。唯一担心的是马丁死之前能不能把所有坑填上。其实前三部已经是有始有终了,第四第五部明显感觉马丁也有点控制不了这么复杂的故事线了。希望有机会看到真结局。
七王国的骑士
阅读难度:2/10
理性享受:2/10
感性享受:7/10
冰火的番外篇。目前只出了三个短篇,前两篇都是很有趣的小故事,完全可以独立于冰火来读;第三篇马丁又开始下大棋、挖坑了,无奈……
黄金时代
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
革命时期的爱情
万寿寺
阅读难度:3/10
理性享受:3/10
感性享受:6/10
这些中篇小说的篇幅都不足以独立成书。读王小波的书很有乐趣,他白日梦般的奇思妙想总让我深有共鸣。
缺点也很明显。读黄金时代时我被他的非线性叙事产生的艺术感折服,总觉得他在下什么大棋,以我的文学素养看不透。后来多读了几部他的小说,发现都是非线性的路子,也容易厌倦。
1984
阅读难度:4/10
理性享受:7/10
感性享受:5/10
对于身处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1984可以说是必读书了。
没有任何反动的意思。只是说,知道了一件事可能的弊端,才能更理性地拥抱它。这和投资金句“盈亏同源”有共同之处。
读完最后一章,心情压抑,甚至绝望。
OPUS作品
阅读难度:1/10
理性享受:2/10
感性享受:7/10
今敏的漫画作品,还不错。
好兆头
阅读难度:4/10
理性享受:2/10
感性享受:6/10
为了看剧而看的小说。英剧和小说都是不错的作品。英剧接受了小说宗教+无厘头的风格,不过无论如何也拍不出小说的内核——即没有内核。
也许是因为我读的盗版电子书排版太差,小说的前三分之一很难读,记忆人名和梳理故事线都给我造成了麻烦。
不过越往后主线越清晰了。综合而言,比较推荐。
小径分叉的花园
阅读难度:4/10
理性享受:6/10
感性享受:5/10
沙之书
阅读难度:4/10
理性享受:5/10
感性享受:5/10
两个博尔赫斯的小说集。他的小说往往充满复杂的人名和文学考据,故事像迷宫一样。
我有个想法,可能过于牵强或者是错的:类似博尔赫斯的梦幻般的迷宫风格,也许是20世纪文化、科学界的一股思潮的一部分。试举几例:文学、戏剧、影视界兴起的“打破第四面墙”运动;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对词句确定意义的否认;后现代艺术(一张白纸上一堆墨点、或者几根麻绳绑起来的破架子)。
这种思潮我姑且总结为“对框架的反叛”,我认为它可能和牛顿经典物理的终结有关:人们对确定性的信仰已经过了鼎盛时期。
推理竞技场
阅读难度:2/10
理性享受:4/10
感性享受:5/10
一时很火的一本推理小说。可以称得上是本格推理。
本格推理小说不好写。首先本格推理的设定就脱离实际。其次,要在这么多限定下写出有新意的诡计也越来越难。于是推理小说要么向社会派发展(东野圭吾),要么卖弄叙事诡计,要么打破已有的框架。推理竞技场走了第三条路,同时对第二条路大加嘲讽(善意的)。
最后,请允许我吐槽一句(无剧透),神TM的芭蕾舞者!
历史人文类
乡土中国
阅读难度:3/10
理性享受:7/10
感性享受:6/10
去年春节期间读的书。是费孝通在上世纪40年代一系列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分析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和社会。尽管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其内容毫不过时。
我在农村、十八线县城、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美国小城市、美国大城市都生活过,不同的社会之间的差别很大。每种社会都有自己的优劣。要评价它们,不能抛开它们的历史成因,只看表层。如果某事看起来不合理,所有人却遵守它,那一定是忽略了其深层原因。
当然,在了解人们遵守它的深层原因之后,这事看起来仍然不合理,那可能是真的不合理。
20世纪的美国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7/10
感性享受:3/10
之前我隐约有一种感觉,未来的中国可能就是现在的美国或日本。于是要学习一下美国和日本分别是怎么走到现在的。不过学习的结论是,各国有各国的国情,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名字起得很大,但只有三百多页,内容主要是政治方面。可以精读,也可以大致浏览,了解一下概念、势力、思潮。
重读日本战后史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6/10
感性享受:3/10
这本书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的讲义整理成的,书很薄,着重于日本战后的政治史。如果不是兴趣驱使,这本书的确不好读。但想了解日本战后的历史,这本书能提供不错的背景知识。
战后日本经济史
阅读难度:4/10
理性享受:6/10
感性享受:5/10
同样是日本战后的历史,这本书是从作者个人的视角写成的经济史。作者曾在日本大藏省工作,也先后在多所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带有专业知识的微观视角让我很受用。真希望多些这种书。
据说作者的观点并不是学界主流,所以最好有取舍地接受。
作者是1987年第一个指出日本的地价暴涨是泡沫经济的人。日本经济1991年崩盘前,他遭到了冷嘲热讽。在终章的开头他说:
我在本书中多次提到“感觉不对劲儿”。关于这些不对劲儿的事情,我想再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用“不对劲儿”这个词表达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就是“这种情况明明不可能持续下去,可人们却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而且不可能持续的情况也竟然一直在持续”的感觉。战后日本经济史
引以为戒。
人类简史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6/10
感性享受:6/10
客观地说,这本书是本优秀的业余读物。它的黑点主要是论证和结论都不够严谨,有故意标新立异、引人眼球之嫌,进而误导大众。我倒是认为这完全算不上缺点。如果失去了现在的写作风格,读起来不会这么轻松,大众连读都懒得读它了,更不会被“误导”。但我们从来不缺没人读的好书,缺的是能吸引大众的“次好书”。
就像很多人讨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理由是它“伪纪实”的风格会让人误以为真。我反而认为作为小说,选择纪实风格没什么可批判的。如果读者先信以为真,后来发现它是假的然后恼羞成怒,我会说这是读者的错。
话题收回来。《人类简史》提供了思考人类社会的新角度,即考察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的本质成因。的确有强行输出价值观的感觉,但我认为,读者应当有能力剥离不适当的结论,仅看这本书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翻译的基本知识
阅读难度:3/10
理性享受:4/10
感性享受:4/10
书名起得很学术,内容却是散文风格的。我不太喜欢散文,尤其是知识性质的散文。作者看似随意地引经据典,引申道理,虽然很开眼界,但在我看来有些离题,更有卖弄知识的嫌疑。我更喜欢收敛的、有明确结构的书。
我对作者散文风格的不满可以举一例。第三章作者论述翻译不可不合情理,举例有赛珍珠翻译水浒时,直接把武行者说的“放屁,放屁!”译成了“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原文“放屁”本是“胡说”的意思,译作命令式的让对方放屁的确不妥。但作者接下来为了论证“一个人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来放屁”,竟然用了一页的篇幅援引了《麦田捕手》中一个调皮蛋放屁的故事。实在是离题千里,荒谬至极。
不过对喜欢散文的人,这本书应该还不错。在各种轶事、典故之中,也有不少干货。
哲学思辨类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7/10
感性享受:4/10
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人如果想看了解哲学,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它既不像某些哲学入门书,上来就是古希腊,然后一路讲述哲学史,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也不像另一些哲学入门书,罗列有趣的思想实验或是amazing facts,吸引读者但是完全不成系统,读完和没读一样。
《大问题》以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再被讨论的主题为脉络。这些主题包括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的本质、自我、自由、道德等。每个主题一章,每章的开头和末尾都会提出一些贴近生活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每个章节下按逻辑顺序叙述各个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对该主题的见解。
如前面所言,比起哲学史式的哲学入门书籍,《大问题》对初学者更友好。但主题式的哲学入门也有三个弊端。
弊端之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关注的重心并不是某主题,那么在讨论这个主题时涉及到了这种哲学体系,会让人对此哲学体系有误解。例如《大问题》讨论心-身问题时,马克思“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的论点相比其他更注重形而上学的哲学流派来说,就略显肤浅了。
弊端之二,哲学思想的发展不是脱离时代的,缺少了历史和学术源流的背景,理解某些哲学观点会比较困难。不过《大问题》对这一点的处理还算不错,例如在“实在的本性”一章中,作者几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各大家对形而上学的讨论。
弊端之三,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把完整的哲学理论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分别讨论。这样不利于对哲学理论的融贯理解。
我说这么多缺点,不是对这本书不满。相反,正是因为喜欢这本书,才会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其结构的优劣。强烈推荐这本书。
存在主义咖啡馆
阅读难度:7/10
理性享受:5/10
感性享受:3/10
如果一本书的阅读难度远远超过了它给我带来的享受,我就不推荐阅读这本书了。这本位居2018年豆瓣榜单前列的书就在这一类不推荐的书中。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从胡塞尔讲起,以梅洛庞蒂、萨特、海德格尔、波伏娃等重要人物为轴,叙述了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
研究哲学的人会说它对哲学触及太浅,八卦有点多;不懂哲学的人又会认为话题经常变得深奥,不易读懂。所以这本书不太讨喜。能把这种小众又严肃的话题写成这本书,作者很值得敬佩。但是对我来说,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实在不是我的菜,所以最后给的评价不高。
推理的迷宫:悖论、谜题,及知识的脆弱性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7/10
感性享受:4/10
本科期间就看过的书,印象深刻。受其影响,我还写过一篇很长的讨论某个悖论的文章。
一年前逛书店时偶然遇见,就买回了家,重读一遍。
这本书的主题是“悖论”,但不限于此。作者并没有罗列知名悖论,而是精选了一些在思想史上有过争论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悖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做个思维体操,娱乐自己。悖论中的矛盾往往揭示了预设的体系中的漏洞或问题,从而有助于反思这个体系。
顺便一提,这本书第二部分开头小故事“华生大夫的谜题”十分有趣。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阅读难度:5/10
理性享受:6/10
感性享受:4/10
牛津通识读本是从零开始了解一个学科的绝佳入门读物。书都很薄,并且是请相关学科的权威来写,针对的是零基础读者。
这本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如果对以下问题产生过疑问,但不知道怎么思考,那读这本书吧,不会失望的。
什么样的理论可称之为“科学”?与之相对,什么是“伪科学”?
演绎推理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推理有多可信?科学多大程度上依赖归纳和演绎?
概率的定义和意义?
说一个现象能够被科学解释,究竟是什么意思?科学能解释一切吗?
科学是实在的吗?存在绝对真理吗?
不同科学理论之间可以比较吗?
意识的解释
阅读难度:8/10
理性享受:8/10
感性享受:4/10
这本书是2019年影响我最深的书。十一期间读完的它,开始酝酿写个书评。书评越写越长,最后只能分拆成三篇。拖到现在后两篇差不多完成了,第一篇还在润色。
《意识的解释》是当代心灵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主要心灵哲学思想。丹尼特自称是个“目的论功能主义者”,我认为他的内核依然是物理主义。
这本书已经绝版,不好找,也不太好读。虽然我很喜欢它,但如果不是对心灵哲学有兴趣的人,我不推荐读这本书——当然,我推荐了估计也读不下去。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阅读难度:7/10
理性享受:9/10
感性享受:8/10
今年是我第三遍通读《集异璧》了。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奇书”。集异璧完全配得上这个名号。从我第一遍读过它之后,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一本、并且只推荐一本书,我都会把集异璧推荐给他。读这本书,难度是有的。首先一千多页的厚度就会吓退很多人。但读这本书给人的享受,完全值回了花费的精力。
这本书的“奇”在于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形式精巧,内容新奇(至少对未接触过数理逻辑的人来说),同时,精妙的中文翻译也给这本书锦上添花。
《集异璧》有两个主题。一是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为核心,关于不完备性的讨论,书的前半部分几乎是从基本的数理逻辑概念开始,把哥德尔的定理用通俗的语言推导了一遍(骄傲地说,我几个月前连载的“集异璧练习题”系列补上了集异璧的推导中缺失的一环;据我所知,是中文网络中第一个完整给出那个问题推导的文章);二是关于层次与心智的讨论。这两个主题又互相联系,引出新的话题。
最后照例说说缺憾。对于这种好书,我是以“完美”要求它的,然而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我喜欢书中讲述的理论自成体系,没有无关的支线或不恰当的deadend,但《集异璧》毕竟是通俗读物,作者也想塞进更多东西,于是有时会加进作者无力证明、也与后续主线无关的结论,例如第十四章全书的高潮,对哥德尔定理的推导完成后,作者的发散讨论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作者有时过于沉迷“形式”,又夹带了私货,有些讨论略显牵强,比如有关DNA和哥德尔配数的对位。
逻辑哲学论
阅读难度:8/10
理性享受:9/10
感性享受:5/10
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实我更喜欢他的后期哲学,最近正在读《哲学研究》。但为了了解他的后期哲学,最好也从早期哲学开始。原因有二。第一,维特根斯坦完成《逻辑哲学论》后,一度去了山区当小学老师,因为他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已经解决。他重新“出山”,发展后期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论并没有实际解决所有问题。而他的后期哲学更是以反对自己的早期哲学为重要目标之一。为了理解后期哲学,首先需要知道它批判的是什么。第二,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互不相容,其以语言哲学为切入点的核心思想,以及批评当前误入歧途的主流哲学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逻辑哲学论》不是由严格的大段推导组成的,而是由诸多论点组成,七个主要论点标号为1到7,对它们的评论用一位小数标号,如1.1,2.1,对这些评论的评论则由两位小数标号,如2.11等,依次类推。书中的语言精练,论证少,论点更像是断言,而又有内在逻辑在其中。读这本书的体验很奇妙,作者的论点就像神启一样,我能直接看到的只有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而通过我的思考和作者思想的共振,我能掀起一些波浪,一窥冰山下面的部分,但也并不清晰。这个过程给我的智力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我对《逻辑哲学论》的评价是“not even wrong”。这不完全是负面评价。《逻辑哲学论》构建的世界有一种静态、严谨的美丽,但真实世界需要“摩擦力”(这个词来自《哲学研究》)。不能说《逻辑哲学论》是错的,只能说它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我认为如果将《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语言”想象成理想中的完美逻辑语言,而不是我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逻辑哲学论》毫无可挑剔处。但这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也毫无被我们发现的希望。
-
se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5 17: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