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查看话题 >柏林圣地巡礼

荧幕故事热衷的叙述背景,街头艺术家的麦加圣地。 「柏林,贫穷但性感。」


中学时看《搭车去柏林》的我大概想不到,有一天我真的会来到这里。
那个时候我还是个爱好隔壁日剧日影日式写真的小镇女孩,而柏林在哪里,从地球仪上找,要转到另一面才看得到。两个小伙子穿过中国、中亚、中东、欧洲,经过一系列我都记不全名字的国家,历时三个月最终完成这场搭车之旅。柏林成了欧洲的一个遥远的意象。
彼时教育竞争没有如此白热化,假期游学也还没兴起,作为每天埋头在考试卷子堆里的闭塞县城普通中学生,我对外面世界的想象,不过是从书籍影视电视节目窥得他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经历、地名也成为心里一颗颗小小的种子。

来德后都不是很有动力周末出门探索城市...不得不感慨工作催人疲态尽显,年纪越大越走不动。主要也一直没头绪怎么开始规划路线,欧洲旅行的帖子动辄半个月,动辄一次走遍很多个国家,随便一篇就要看上个仨小时,到现在我还是对各城市搞不拎清,最后就,算了,知道哪先去哪吧,总要给2019年的收尾一个交代吧。然后买好了次日晚上出发去柏林的车票跟住宿。

「Berlin ist arm, aber sexy.」 前柏林市长在2003年如是形容。原本是因政府负债累累而被大众讽刺奚落的耻辱口号,如今痛点变亮点,「贫穷但性感」倒成了柏林观光宣传的独特形象标语。
小清新的自然观光派不一定喜欢柏林的风格,南德与瑞士一带有更美更童话的风景。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一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我认为柏林是暗灰色系的,尽管到处可见五彩斑斓的涂鸦文化,但似乎并不打破其灰蒙蒙的基调。整齐划一的巨大板式建筑,街道上交错的电车轨道,不知道是否是冬天气候缘故的阴冷氛围,大量的在修缮建造中的未完成建筑,似乎背景音还总是伴着某种低鸣声,火车晃荡驶过的声音、消防车的声音……
这座饱受战争摧残又惨遭分裂的城市的历史成为很多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一个不务正业的影视剧积极分子,本次柏林之行的主题当然是,圣地巡礼。


坐过夜flixbus早晨六点半抵达柏林,由于对德国铁路公交系统还不熟悉加上计划匆忙,在经历了找不到第一趟S线的站点在天黑的街头来回徘徊很久、愣在机器前不知道买哪种车票跟路人用蹩脚德语沟通、换乘第二趟S线时坐错方向、换回来又坐过站、又换了一次终于出对站后,我暗暗握紧拳头,德意志,倒也不必这么考验我的意志!

计划是在这边停留完整的两天。住的地方就在米特区,步行可达勃兰登堡门、御林广场等众多名胜地点。因为早晨搭火车的教训,第一天我决定先逛附近能走到的地方,《窃听风暴》的很多拍摄地点都在比较东边,晚上回去再研究日票怎么买。(关于柏林的交通票tip附在文末)

《再见列宁》
其实大部分德国电影的色调都让我感觉阴沉沉的……但《再见列宁》里有很多的红色元素,从庆祝DDR建国40周年的红色旗帜到处飘扬,到印着巨大红色可口可乐标志的货柜车呼啸而过。社会主义红变成了资本主义红。
►新哨岗 Neue Wache

可口可乐车开过的这个场景就是新哨岗。前一晚在巴士上快速拉了遍两部电影的外景部分截图,没想到随便逛一逛就路过了。从柏林大教堂往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方向走,新哨岗就在菩提树下大街上,左侧是洪堡大学,对面有国立歌剧院。
希特勒时期,这里是帝国英雄纪念地;1960年起德国民主共和国就将这栋经过修复的建筑用作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的纪念馆。士兵们会在门口迈着正步定时执行换岗仪式,两德统一后取消。

因为这个情节后来在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路口看到可口可乐广告牌都感到特别,一种微妙的混搭。


►德国国会大厦 Reichstagesgebäude

片尾庆祝国庆放的烟花场面。1990年十月,国会大厦前升起了统一的大旗。
如果没有电影,城市、地点、事件都只是抽象的名字。影像让观众有了印象。
《窃听风暴》
Stasi,来自于德语“Staatssicherheit”(国家安全)的缩写。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东西德,两大阵营的对抗转移到情报战,东德国家安全部由此组建,也即史塔西。
《窃听风暴》就是以史塔西为背景拍摄。
►史塔西博物馆 Stasi Museum

史塔西的成立是为担任东德的政治秘密警察,起初负责搜集国际情报,后来转向监听监视本国国民生活。
因为很多人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大量东德民众外逃到西德,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促使当局兴建柏林墙,也促使史塔西的业务从“对外”转向“对内”。柏林成了冷战时期的“间谍之都”。

大楼现被改建为博物馆,保存史塔西有关的史料。

外面空地上如今搭起几排小型展览,用图片文字以及视频向前来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

►法兰克福大道 Frankfurter Allee 地址:Frankfurter Allee 4

前史塔西窃听者在德国统一后成了送报员,他曾经监听过剧作家,最终却暗中保护了他,也为此付出了自己前途的代价。法兰克福大道就是他后来送报纸的街道,是剧作家坐在车中一路跟随却最终没有上前搭话的地方。

墙上的涂鸦已经全然不同。 好巧不巧,也有人拉着小车车(?)从这扇门里出来。

►卡尔•马克思书店 Karl-Marx-Buchhandlung 地址:Karl-Marx-Allee 7

这部电影结尾是我非常喜欢的系列之一,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窃听者经过书店的橱窗发现正在宣传剧作家的新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他走进书店,翻开书,扉页上是一行小字:谨献给HGWXX/7,致上最深的感激。(HGWXX/7正是窃听者当初的代号)

影片中的窃听者最终变成编剧笔下的「好人」,但故事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过这样的东德秘密警察在窃听过程中实现“人性的复苏”。


►魏德金德街21号 WedekindStraße21

剧作家住的公寓外景地,据说公寓内景是在别处拍摄。

这一片都是很安静的居民楼。拐入Wedekind街就振奋了,门前的灌木丛在冬天光秃秃,但路两边灰色的居民楼真是一模一样。啊,这楼、这门、这颜色,这熟悉的感觉!

啊!女演员,你就是倒在了这里吗!
《罗拉快跑》
这部电影是在回程途中看的,有点后悔没提早看,因为里面有非常多的室外镜头,相当于跟着罗拉的城市跑酷一起穿梭柏林的大街小巷。
没有拿它当预习就当复习回顾了,看的时候是时不时“啊啊这儿我也路过了”的状态。
►奥伯鲍姆桥 Oberbaumbrücke

罗拉穿过街道跑入桥下疾奔的地方。
奥伯鲍姆桥横架于施普雷河之上,它连接过去被柏林墙分割的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1994年(柏林墙倒塌5周年时)重新开放通车,成为柏林统一的重要标志。



涂鸦之城
其实圣地巡礼的部分到前面就结束了。但逛下来后还有了我来这里初衷以外的显著新感受:涂鸦渗透柏林街头巷尾。

经过一条街道,有一段围起来施工的场地,这个小房间突兀地立在路旁,里面坐着一个人办公,墙外扦插若干树枝,还很仪式感地“装”了扇门,门上画了悬挂盆栽。 啊!太可爱了吧。
确实有点贫穷但性感,破败又生动的意味了。

提到涂鸦自然就不得不提“东边画廊”,柏林墙最艺术的一段遗迹。位置就在奥伯鲍姆桥附近,乘坐往这边开的电车,窗外闪过的建筑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绘画艺术。

柏林墙倒塌后,墙成了巨大画板,世界各地118位艺术家前往来此作画,创造出了这段最长的露天艺术画廊。它既是德国和平统一的象征,又是非人道边境管制的见证。


到处可见涂鸦,不单单在闻名遐迩的柏林墙,也在路边建筑墙面上、桥洞下、居民楼、电线杆、车站……
因为墙倒后周边大片的闲置空地以及废弃大楼,加上相比其他前西德城市低廉的房价物价,街头艺术家和现代嬉皮士们在柏林野蛮生长,为城市注入创意缤纷的新生力量。
柏林成了街头艺术群体的麦加圣地。


另外,柏林也真的有点像大型工地,走几步就看到建筑工程……



柏林交通票


根据自身需要购买,我觉得单程票、日票和4张联票应该是个人游会用到比较多的。车票的使用形式都是在规定时间内除ICE以外的所有地铁(S和U)、电车、公交等均可不限次数乘坐。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游客推出的柏林欢迎卡(Berlin WelcomeCard),是包括2-6日交通通票及景点博物馆优惠的,不过这个我没仔细研究,大家可自行移步官网查看。
柏林轻轨官网:https://sbahn.berlin/


- 无意义碎碎念 -
从计划周全型人格退化成半计划人格,我现在践行的就是凡事不能100%准备好再做,走一步算一步先迈出去再说。
也感到柏林有蛮多主题可以深入做的,除了影视漫游,还有涂鸦,还有建筑、东德历史……
缺憾当然有,比如感觉时间安排得太短,博物馆都没进去参观。但转念一想,多少天逛一个城市才算够呢,以前第一次独自出国自由行因为没经验七天都在清迈也觉得不够玩,那一个月呢,生活一年呢?不管待多久都会觉得不够了解吧。过客就是过客的玩法,有遗憾也为未来若有机会的再次前往提供理由。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慨, 12月底的柏林,太!冷!啦!!!

而且每天处在暴走状态顾不上饭点,真的是又冷又饿饥寒交迫。。。 呵呵,也不知道能这么折腾到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