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的磨坊

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回过头看,才会发现自己正处在断崖上,身后是无尽黑暗的悬崖和堙没在烟尘中的旧社会。
19世纪西方急剧的大转型,「撒旦的磨坊 」碾碎了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呕吐出来的,却是大量的煤渣和废料。
这个磨坊,就是市场经济。
一
古老的经济制度曾以互惠、再分配和家计等方式嵌入在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
然而到了近代,复杂机器和工厂的使用,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只有保证持续生产才能摊销昂贵的机器投资,而只有保证劳动力和原料源源不断的供应,才能保证工厂持续地生产。

于是,为了得到原料,英国规模巨大的圈地浪潮吞噬着土地,制造了第一批无家可归的无产者。
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开始在市场经济这个全新的制度中运作,这种自发调节的机制一旦建立,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地,曾是封建秩序的轴心要素,是军事、司法、行政和政治体系的基石,如今却在市场经济中被彻底解构。
市场经济将人类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连根拔起,投入到流动的劳动大军中去。失去了文化制度的保护层,人类成员需要独自面对周期性的价格涨跌,在价格退潮时充分暴露,家破人亡。

市场经济的逻辑在于构建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唯一的支配地位。
原本嵌入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经济开始与社会分离,并反过来要求社会服从于市场经济的逻辑。
这必然激起社会强烈地反抗。
19世纪以来不断兴起的社会立法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都旨在于重新实现社会对市场的控制,避免市场恶性膨胀而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走向自我毁灭。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优良的运输条件。
距离中心城镇的远近所造成的运输成本,会反映在土地租金上。距离中心越远,运输成本越高,租金也就从中心向外依次递减。
因为距离近的土地租金高,生产者必须选择生产高附加值的商品才能支付高额的租金,这就形成了生产作物不同的圈层结构。

城镇周边的第一道圈层生产鲜奶、新鲜蔬菜和其他高价值农作物,第二、三道圈层则生产多种块根类蔬菜,第四道圈层生产种类驳杂的作物,第五道圈层只种植谷物,第六道圈层专注于粗放型的牲畜养殖。
让我们回到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大部分工业活动涉及农业原料转型为某种制成品或半成品,因此工业革命带来的产量上的爆炸性增长意味着对投入的需求呈相应比例的增加。
处在工业革命中心的英国,需求的增势迅速超过当地的生产能力,并进而对欧洲产生了需求强烈的市场压力。

交通运输上的每一次改进和英国需求的上升把爱尔兰引入了离英国城镇更近的一个圈层,这改变了爱尔兰的生产种类,并且增加了每英亩的附加值含量。
在17世纪,随着伦敦人口的增加,爱尔兰成为最外层放牧环的一部分,向英格兰供应牧养的牛。
在18世纪,英国的人口翻了一番,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使爱尔兰成为英国进口粮食的主要供应方,而粮食很快就取代牛肉成了爱尔兰的主要出口产品。
地主为了种植更多的粮食,将农民的农田缩减至最小,这导致100万信仰新教的佃农开始向北美洲殖民地迁移,在1845年因马铃薯枯萎病引发大饥荒时,造成100万农民饿死。

随着英国人口的加倍增加和农业圈层向外推展,爱尔兰开始作为生鲜宰杀和新鲜奶油供应地。
在1848年至1914年间,地主不断地改变其生产内容,从生产小麦到放牧牛群,这消灭了数以万计的小佃农,从而引发了最后一场历时最久、规模也最大的反英起义,并最终在1922年赢得独立,成立了爱尔兰共和国。

工业分布也遵循相同规律的区位理论,趋于形成一种工资和生产率梯度。
新产品获得高价位,并带来了技术或垄断租金,等到生产标准化之后,竞争就更趋于围绕价格展开,而租金则不复存在,高额的人力资本和原材料价格,将迫使工业向低工资和原料供应地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