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总要演下去”—《斯坦与奥利》
By Pamela Hutchinson 翻译:Rushmore97
对于展现喜剧演员生活的传记片来说有这样一种倾向:两种极端情景之间会进行一个转变,主角本身有着滑稽表演的狂热,但在舞台之外却是孤独,荒凉的内省。乔·拜尔德的《斯坦与奥利》呈现出一种忧郁的中间立场,其中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挥之不去的失落,特别是当两位演员还在去表演取悦观众的一些常规节目。
在一名经理走进更衣室告诉他们取得成功并可以继续预订更大的舞台进行演出时的那一幕,像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坏消息。因为斯坦和奥利作为合作者的最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着各种苦乐和玩笑。
这部电影以《劳莱与哈迪之西部旅行》的片场为开端,两人在此被揭示出是已是受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界花花公子,数次离婚和赌博(尤其是奥利)让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两人对于喜剧老板哈尔·洛奇的不满越发严重,斯坦认为他们的表演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像卓别林一样独立制片,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者就算继续呆在这里的话也要加薪,而奥利却并不情愿。随后镜头一转,片场开始拍摄,劳拉和哈迪突然像变起魔法般呈现老喜剧桥段,两人膝盖向上抬起,在身后的外景投影屏幕上表演着他们著名的、惹人发笑和喜爱的舞蹈。而当我们再次看到这场双人喜剧演出时是在十六年后。
1953年,他们正在英国准备巡回演出。在三伏天开始第一站,第二站则在纽卡斯尔的场馆。斯坦让奥利保持精神振奋的方法是关于拍电影的承诺,他保证巡演结束后两人会一起拍摄一部叫《罗宾汉》的电影。然而,接待方的经纪人为了新星诺曼·韦斯顿预订了最好的剧院以及阿伯特和科斯特洛电影院,两人演出不仅被安放在小场馆,票也卖不出去。他们最终不得不把过去所遭遇的事情和盘托出,提及当年在洛奇片场两人的分歧。在斯坦合约到期后,奥利选择和哈利·兰登拍摄电影,是否算背叛斯坦了吗?
多亏了史蒂夫·罗根出色的模仿。斯坦是这部电影的明星,也是逗乐桥段和笑料的负责者,他经常像是有强迫症一般的顶撞别人,在每次谈话的过程中总是穿插一些干巴巴的俏皮话或者不合时宜的闹剧。就像劳莱和哈迪这种职业伙伴关系可以发展为一种重新定义人生的友谊,他们的银幕活动闯入了日常生活。当我们看到中年斯坦在几个大皮箱行李在火车站的台阶上滑落时的崩溃神情,并没有能去十分确定这是否是他新笑料的设计或电影中的一种花招。而无论哪种方式,在戏剧或电影表达中都能够使人有所触动,并受到娱乐界欢迎。约翰·莱利饰演的奥利·哈迪却被厚重的西装拖累了,他要与球根状的脖子和肿胀的双手搏斗,值得注意的是,他成功地找到了自己与原型人物的相识之处,他将奥利佛塑造成一个可爱而孤独的家伙,如果没有斯坦一个接一个的剧本,他真的找不清自己的方向。两位演员都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模仿。从《煮鸡蛋和坚果》到《寂寞松树的小径》小品中令人叫绝的表演。拜尔德频繁地使用产生共情的双人近景、特写镜头,或者集中于他们的帽子或者轮廓剪影,都在通过行为动作的相同强调了他们是一组滑稽而又相匹配的二人组。
当然,两个年老的喜剧演员之间的关系就是电影的中心,像那个油腔滑调的经纪人所说“喜剧双人组买一送一。”值得一提的是,当他们的妻子来到伦敦与他们会和的那一刻,电影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两个女人对她们的丈夫非常忠诚,但是却不相像,在两人被迫的互动中产生摩擦,雪梨·亨德森熟悉的小巧脆弱的模样就像是忠诚的为丈夫付出的露西尔,而阿里兰达演绎的是性格直爽,有些滑稽却意志坚强的俄罗斯女人伊达。
这部电影眼看快要达到某种悲剧程度,但其实并没有像基顿和卓别林合作《舞台春秋》(1952)的那种感伤。《斯坦和奥利》是更多着眼于赞颂友情,以及欢笑的治愈能力。即使是最令人心酸的一刻,也会让人发笑,就像斯坦为旅馆的接待员完成了一套滑稽的闹剧作为他的日常。同时,最有趣的是,这对搭档在粉丝面前火了,他们激起了一种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对精致喜剧艺术的渴望。
© 本文版权归 Cécile et mo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