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与《现代建筑》
最初知道瓦格纳止于课上一带而过的维也纳邮储银行,提及了它超前的现代品质。直到看完了《现代建筑》才对瓦格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现代建筑》共有四个版本,马尔格雷夫选择了1902年的版本来翻译。我更想在正文前,把我的思考和问题抛出来。
对瓦格纳的身份界定
瓦格纳在我看来是一个一生都在调和各种矛盾的人,两个主要矛盾就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潮流,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又会加入其他的调和的元素,比如维也纳分离派时期给他带来的形式风格的突破也加入到调和中。而调和,又以他个人的建筑师企业家的性格特征和传统品味为前提。马尔格雷夫称《现代建筑》是第一部与传统彻底决裂的现代作品,在瓦格纳的理论中他清晰认识到了现代潮流的势不可挡,但在他的实践中却从未放弃过传统的表达,所以,即便瓦格纳在担任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职务时全然推翻了传统教学(十分激进和自信的做法),马尔格雷夫却评价瓦格纳这个人从来就不是个革命者。关于不是革命者的另一个原因,与他现代思想的源流有关在后文会有提及。(1840,1880两次辩论)瓦格纳的一生中,他的企业家性格对他的调和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影响源自于他的母亲,从60年代前他设计售卖公寓楼的投机行为显现,到他与皇室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在他现代思想理性原则的产生与实践中经济性(耗时耗资)都是至关重要的。
瓦格纳现代思想实践的局限
从他1886年的第一个自宅就可以看出他是深受传统建筑教育影响的建筑师,并且直到1893年竞标铁路系统设计前,他都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建筑师。在他之后的建筑实践里也不难看到他一直在传统和现代间调和。包括维也纳邮储银行的铆钉立面和正立面檐部的天使雕像。而他的局限性则体现在,他的现代思想几乎是通过立面、装饰来表达,他在文中提到的内部与外部的统一整体性,是内部工程系统、结构与立面表达间的统一,将结构纳入构图是他的创新性。但他的现代思想仿佛直到他1904年的第二个自宅才稍微体现在平面上,或者说空间上。是否因为在当时空间概念才刚刚提出?19世纪末semper已经开始关注动感问题了,直到黎曼等人的"时间--空间"理论提出,施马索夫提出"空间是一切建筑形式内在动力的思想",空间这个概念才慢慢进入设计?(之后看完《空间、时间、建筑》再来回答)(以及在想建筑理论发展常常由于技术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或者由于哲学层面的发展而发展;比如空间这个概念,是19世纪末火车等交通工具实在的让人感知到时空变化,以及黎曼、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理论)
版本对比与词源分析
在马尔格雷夫的前言部分就提及了他版本选择的原因,因为瓦格纳的性格因素,他关注每一版本的用词、语序甚至大小写,于是研究版本间的变化,将能得知瓦格纳本人的理论变化或者是时代背景的变化。从第一版《modern architektur》到第四版《die baukunst unserer zeit》。architektur 与 baukunst虽然都是建筑,但词源不同。(看了关于tekton 的词源分析,之后之后再深入分析55。 后文有浅显的关于穆泰休斯的影响)
读的书太少,实在欢迎指正!!!
理论背景
19世纪的两次辩论
瓦格纳是现代主义最早的号召者,他快速地拥有了时代视野和创造新的合理原则下艺术形式的理念。译者马尔格雷夫认为,瓦格纳从不是一个革命者,一方面是他作品和理论的矛盾所在,另一方面在于,他并不是新时代潮流下最早觉醒的人,对折衷主义的摈弃以及对新风格的讨论在瓦格纳之前就有过两次大型辩论,他的理论是1840年和1880年欧洲两场辩论的延续。
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的辛克尔提出的关于建造什么样的风格的讨论,从辛克尔提出的再现性建构形式,即通过古典建筑语言再现希腊古典建筑的建构形式与能够更为直接表现源自建造的本体性建构形式的尝试。到森佩尔对本体和饰面的理解,但他在本体和饰面重要性地位上的模棱两可使得他陷入矛盾,以至于最终走回了折衷的道路。再到波提舍提出:核心形式、艺术形式和建造形式等理论概念,他提出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艺术形式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建造形式的发展动力孕育了艺术形式。波提舍的核心形式与艺术形式直接被瓦格纳援引作为他设计的概念之一。波提舍认为铁将带来新的形式,哥特和希腊都是发展到极致的系统。新形式产生要如何适应传统,他希望新形式吸取哥特的空间可能和静态原则,用希腊的艺术象征发展他们,即一个新结构既能结合希腊的艺术又能体现歌特的建构智慧,新形式应当被赋予传统样式。[1]
19世纪80年代的辩论则不同,历史变革不可避免围绕铁的运用展开,铁被视为工程师的材料,而不是建筑师的表现语言。在对历史规律新理解的基础上,1978里普修斯回应波提舍,铁本身因他自身性质和固有形式规律将影响一种新的建筑风格。80年代的德国逐步形成批判性和科学性的审美,雷登巴赫将波提舍、森佩尔以及自己的理念组织在一起,反对了森佩尔表皮理论,认为建构本身形成建筑,形式与目的对应,尽力消除历史上的联系,外表上追求纯洁,这正预示后来的功能主义宣言。[2] 1890年的德国建筑运动更为复杂,从反学院派到反浪漫主义,将视野回归现代生活的要求,承认需求和技术要求下的功能主义,并为艺术真实而努力,对折衷主义的虚假和空洞的反感已经成为了共识。
英国自由住宅
1860 年开始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则力图把艺术和劳作相结合,通过美学的方式调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劳动异化,体现了十九世纪中叶一种将建筑从虚假的历史主义风格中解救出来的努力。它所针对的问题是机器复制时代艺术水准的下降,它所努力的方向是让建筑变得健康。虽然都表达了对折衷主义的反对,但与瓦格纳的理论出发点截然不同,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年代,诺曼·肖的间平面继续发展了英国的自由住宅,带来的安娜女王风格强烈影响了随后的现代建筑运动。英国的自由住宅对德国和奥地利也产生了影响,Dohme在1888年出版了第一部将英国当时国内建筑与现代交通工具船只相联系的德语著作《英国房屋》,并且将诺曼·肖引起的安妮女王时期的风格看作优于德国的努力:缺少装饰、简单的优雅和极好的工匠关系,瓦格纳在《现代建筑》中强调的简化与之有着相似性。另一个在德国和奥地利有着极高的声誉的英国艺术家是Crane,他的著作对装饰艺术的声明在1893年被翻译为德语,1897年的奥地利工业艺术博物馆就开始向英国工艺美术样式倾斜。[3] 由于瓦格纳的需求和技术至上的发展观与Crane的反商业性和对社会性的追溯恰恰相反,所以瓦格纳是否在此时受到了英国的影响不得而知。然而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他生命的晚年,他一定受到了由穆泰休斯带来的英国住宅的影响,并部分反映在他的第二个自宅上。穆泰休斯关于建造艺术二元的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著作名称的改变。
芝加哥学派
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已经开始使用金属钢框架,与空间相适应的芝加哥窗带来了充足的采光。 Georg Heusur赞扬了稳定的框架(Stabilrahmen),格子风格(Gefachstil),和由铁的截面形状组成的开放式框架。芝加哥学派对欧洲的影响则要讨论卢斯归国后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4]
历史印记
在瓦格纳旗帜鲜明的现代思想诞生前,他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学,并有大量实践。他曾在维也纳技术学院学习,之后于1861年进入维也纳美术学院接受职业教育,两位老师正是环城大道的建筑师。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瓦格纳在环城大道上拥有大量公寓项目。在这个阶段,瓦格纳的建筑遵循纯粹的历史主义和帝国风格,并于皇室有着友好的关系。虽然在瓦格纳的表述中两位老师都给他带来了现代思想的萌芽,“西卡德斯堡占据了我的艺术灵魂,培养了我心中的实用原则”,历史风格后的实用性,是学院留给瓦格纳的遗产之一。范德努尔赞扬了目前超越历史主义的新风格的势力,他认为这种风格应该朝以下三个方向发展:合理运用材料、合理设计和建造、对构造形式的艺术敏感。这对瓦格纳产生新构造总能创造新形式的理论起到直接作用,但是学院的传统建筑学教育在瓦格纳身上依旧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在他之后出版物的插图中(公主凉亭)表明了他对这一时期的风格完全接受,反映了他从不曾放弃或试图抹除传统在他身上的印记。


1886年,瓦格纳的第一个别墅,完全能看到帕拉迪奥给他的影响,正立面完全可以看到园厅别墅和美蒂奇别墅的踪迹。它的平面与16实际的住宅平面几乎别无二致,串联式的向心化空间,一点透视的设计方法。
因此他在1889年发表的言论 “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文艺复兴的形式和主题,这是目前和未来建筑的唯一正确路线” 丝毫不令人惊讶。(a certain free Renaissance"—that is, a free and inventive use of Renaissance forms and motifs)[5]令人吃惊的反而是他新的建筑原则诞生和在1894年就职演讲上的宣言
新建筑原则
时代背景
瓦格纳新的建筑原则诞生的时代背景不容忽视,1860年,奥地利自由主义分子迈出了他们执掌政权的第一步:即环城大道项目,拆除缓冲带,兴建公建和住宅。因为这个世纪没有决定性的特色,因此这些公建借用了历史联想中最符合功能的风格,新哥特风格的市政、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学、新巴洛克风格的公寓等等,这样的建造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19世纪末,环城大道成为了批判的焦点,而这种争论常常有两个不同方面。卡米罗·希特,中世纪城市的崇尚者,从过去社会公共生活中提取视觉模型,瓦格纳则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弘扬者,寻觅新的审美形式。在时代发展的浪潮推动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涌现使得建筑风格建造方式变化势不可挡了,瓦格纳清晰地意识到了这点,同时看到了变革带来的机遇,主要在经济效益方面,他的实用性原则为他赢得了铁路总工程师的职位和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的职位。
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的任命有一个条件,即必须是古典文艺复兴的忠实代表,卡米洛·希特也渴望这个职位,但是组委会的选择让人可以理解:由于尼采等人对财务浪费的攻击,新结构轻便便宜耗时少的经济性优势十分明显,且已经在铁路等工程方面投入使用,如果不把这些行业纳入建筑的专业权威之下,势必要对建筑师的艺术自主权产生威胁,所以瓦格纳在车站这些项目上的努力和成果,致力于把现代生活的需要、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和艺术需求相协调,赢得了组委会的好评。这两个职务的任命也从侧面显现出时代的价值取向,以及瓦格纳的能力在于协调,技术与传统的协调,在之后的建筑实践上体现出了他理性与宗教的协调,真实与表现的协调。
就职宣言
通过1894年的城市铁路系统的设计,瓦格纳强烈意识到了新的技术带来的强大的便利性,真正成为功能主义理论家,形成了新的建筑原则:艺术作品的唯一出发点必须是现代生活。[6](THE SOLE DEPARTURE POINT FOR OUR ARTISTIC WORKCAN ONLY BE MODERN LIFE)
瓦格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的任命时发表了与传统教学决裂的开创性宣言,这是他现代思想的首次展露。在他的就职演讲上,首先他表达了对风格的照搬以及带来的特定功能建筑被特定风格所垄断现象的不满,以及这种方式是对历史风格和形式的滥用。纵观历史,每个风格都是时代的反应,他首次提出了任何艺术创造都必须从需要、能力、技术出发,都必须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他援引了森佩尔的“艺术只有一个主人——需求”。 (Artis sola domina necessitas)[7]
并反复论证说明其重要性,并且只有通过这样建筑作品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建筑必须表达生存条件和建造技术,时代的现实必须渗透到艺术作品的发展中,征服现今仍缺乏艺术的领域,如工程领域。这恰恰是瓦格纳意识到了建筑学科的危机,同时也是对森佩尔对新的工具、机器使人类技能蒙羞,产生消极艺术后果(sew, knit, embroider, paint, carve, and encroach deeply into the field of human art, putting to shame every human skill, might have negative artistic consequences)[8]的理论的回应。
在就职演讲上,瓦格纳宣布了三年建筑学生涯的主要安排,第一年是公寓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构造和需求的理解,如果时间充裕将继续独立住宅的设计,因为维也纳的交通规划将推动这一项目的进行。可见瓦格纳的课程安排紧随时代的需求,完全抛弃了传统建筑学教学的流程。第二年的任务是公共建筑(未来的贸易部)包括室内设计和外部组织。这里的interior与exterior,通过研究他本人的作品可以大致理解成与内部功能相关的室内安排和与风格表现相关的外部设计,似乎瓦格纳本人的实践和理论都与空间、平面的关联不是很大。第三年,他建议学生去解决一个生活中可能永远不及遇到的问题,以此激发灵感和想象的火花。
版本演变
瓦格纳随后在不断的教学和讲座过程中丰富并构筑其理论,在1896年发表了他第一个版本的《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第一版本传达了他迫切号召的目的和需求,更像是他讲座的记录,也是他概念刚形成未成熟的阶段的记录。
《现代建筑》共有1896年,1898年,1902年和1904年四个版本,其中第四个版本更名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Die Baukunst unserer Zeit)瓦格纳本人非常严谨,在他的四个版本中谨慎推敲表述、文字、语序甚至字体和大小写,举例说明:1898版删去了森佩尔不朽的设计,由于90年代森佩尔失去了往日的风头,再比如说1902年改变了前两版的词序,从“英文、德文、法文期刊”变成了“德文、英文法文”强调这几年德国和奥地利的先锋期刊泛滥。删除了“分离”表明他已经逐步退出这项运动。由此可见,瓦格纳的细微改动与时代背景、理论环境发展和个人思想流变均有一定关系。因此,推敲这些细节有其重要性。[9]
马尔格雷夫选择了第三个版本进行翻译,并对他的选择做出了阐释:1898年对第一版本的改动不大,而且是思想雏形的形成阶段,最后一个版本的更名已经显示出瓦格纳理论的偏移,并且这样的宣言已经失去了时代紧迫性被淘汰。 从而选择了改动较大并且理论表述上拓展成熟了的1902年版本,该版本恰好在瓦格纳名垂千古的设计——施泰因霍夫教堂和维也纳邮储银行的前几个月。
第三版本形成前,分离派的宣言: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与瓦格纳产生了强烈共鸣,1899年瓦格纳加入分离派,分离派的主席克里姆特画作中的二维空间概念,与森佩尔的表皮理论一起为瓦格纳的墙体表现提供了启发,在他1899年的Majolica公寓楼立面体现了平面的简约,与环城大道上其他传统风格立面的凹凸,分节等繁复而立体形成强烈对比。瓦格纳强调了立面的简化,省略所有雕塑作品,更大比例的开窗和简单清晰的主题。(Omitting almost all sculptural work and placing importance on grand proportions, larger fenestration, and a simple, clear motif)[10]
在这些建筑中,他迅速从特定的自由的文艺复兴风格转变为了功能形(nuts-stil),也是瓦格纳首次把他在90年代开发的三大构成原则融合在一起:其中两条原则来自工程项目:决定形式的功能是优先考虑因素、根据现代建材的特点而对其大胆使用、第三条原则取自分离派:就是倾情投入到现代性那非历史、准象征性的语言当中。Majolica首先由其商住两用的功能,一二层和以上楼层的外观有明显差异,商用部分用巨大的玻璃表明用途,居住部分采取平整的立面上巨大的蔷薇树贴面。转角处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三个原则的融合,面向大道的一侧,一二层商业部分的大玻璃继续延伸,而面向小巷的一侧则采取与周边居民楼相融合和的立面,以保存住宅巷弄的生活气息,转角作为面向城市街道的重要立面,标志性作用不容小视,于是它的屋顶做了更为特殊的处理。 分离派给予瓦格纳形式表现上的突破,但他的目光聚焦在新时代工业、新材料和帝国传统的秩序对称和谐下的高级理性。

风格
在关于时代风格的阐述中, “当新建构方式、新材料产生时,人们新的使命和思想与之前的条件一起形成新的形式,新形式逐渐从之前的形式产生” 。在第三版中改成了“当新建构方式、新材料产生时,人们新的使命和思想要求现有形式的重构,新形式逐渐从之前的形式产生”。
EACH NEW STYLE GRADUALLY EMERGED FROM THE EAR-LIER ONE WHEN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NEW MATERIALS, NEW HUMAN TASKS AND VIEWPOINTS DEMANDED A CHANGE OR RECONSTITUTION OF EXISTINGFORMS.[NEW HUMAN TASKS AND VIEWPOINTS COMBINED WITH EARLIER CONDITIONS AND THEREBY CREATED NEW FORMS] [11]
从模糊的表述到清晰说明了该形式是基于建造技术、新材料和人类的新观念和需求下的对现存形式的重构,这种有作用的、被需要的形式是由历史发展的艺术自觉之外的东西决定的,比如结构功能、工艺模式等,并且形式能真实且透明的表达来源。通过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强调,不难看出瓦格纳认为现代性是需要通过这种形式去表达的,而不是直接将源头暴露在人们眼前,随着理论发展,他的建筑实践逐步反映出这个思想,如维也纳邮储银行采取铸铝铆钉去表达石板贴面的构造逻辑 ,而不是采用材料暴露的方式直接呈现。
在维也纳邮储银行上,除了关注其铝制螺栓头的艺术形式表达外,银行其他的功能性硬件综合且连贯的运用了材料和结构,与外立面的螺栓头和最下两层的弧形石板整体性的表达了实用、功能性形式的美感。另外对于完全功能性的构件,瓦格纳使用了一套艺术形式将其美化,在车站的项目中同样可见。维也纳邮储银行中,框架也纳入到了构图中,这也是瓦格纳现代思想的体现。

构造
关于结构形式与艺术形式,在第一二两个版本中,瓦格纳提出:建造的理由总是影响形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新的建造方法也必须产生新的形式。在1902年的版本中改为:新的目的必须产生新的构造方法,通过这种推理,它也必须产生新的形式。改动表明了瓦格纳理论逻辑的完善,目的和需求产生新的构造方式,然后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IT IS THEREFORE CERTAIN THAT NEW PURPOSES MUST GIVE BIRTH TO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AND BY THIS REASONING ALSO TO NEW FORMS. [THUS A CONSTRUCTIVE REASON ALWAYS INFLUENCES FORM, AND IT IS THEREFORE CERTAIN THAT NEW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MUST ALSO GIVE BIRTH TO NEW FORMS.] [12]
然而,整本《现代建筑》都未曾提及结构形式如何产生艺术形式,瓦格纳在书中仅仅暗示了结构形式将产生艺术形式。
The cubic volume of the stone will be reduced by from [one-fifth to one-sixth] one-eighth to one-tenth of that in the original case;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will be fewer; the monumental effect will be enhanced by the nobler material; the money spent will decrease enormously, and the production time will be reduced to the normal and desired amount. [13]
在比较大石块砌筑和石板贴面时,他主要从时间金钱方面入手说明新的艺术形式将出现。虽然这能直接表明瓦格纳的功能形式的现代思想,但与他的个人性格也密不可分。瓦格纳自述中,“要努力争取独立、金钱,以及由此产生更多的金钱”,母亲对瓦格纳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以致形成他早期的自强求富、自我拼搏的企业家形象。60年代后期,瓦格纳进入环城大道投机中心,他通过设计公寓,建成后住在该公寓内,售出后进行下一栋的设计,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经济循环,他建筑师企业家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所以,经济性常常是他功能和需求的主要内容。
从Architektur到Baukunst
在瓦格纳第三版本出版的同年,穆泰休斯将瓦格纳和范德菲尔德的理论进行逻辑化整合,在他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的艺术》(Stilarchitektur und Baukunst)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基于科学客观性,放弃所有装饰,无条件将形式和目的对应的建筑方式。他在Architektur和Baukunst的选择上有他的坚持,并劝说瓦格纳为《现代建筑》改名,因为德语单词modern和Architektur不再合适,因为modern词源德语单词Mode(fashion),后者是因为它在19世纪的风格创造中的滥用。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更古老的德语词汇baukunst,bau kunst本身是建造和艺术的合成,也从另一个角度契合了他希望创造形式艺术与建造、功能对应下的规范。瓦格纳被他说服,在1914年的最后一版中,他的书名改成了《我们时代的建筑》。(Die Baukunst unserer Zeit)穆泰休斯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创始人,作为文化间谍被派到英国,于1905年写成《英国住宅》,把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介绍到德国,并影响了瓦格纳的第二个自宅。

瓦格纳在第二个自宅部分放弃了传统的对称原则,几何的干净形态与现代更加贴近,他终于开始在平面和空间上进行突破,开始显现出走廊分隔空间和离心化,在这次的传统与现代的调和中,他依旧保留了古典的轴线和对视关系,楼梯空间也未被解放,仍作为单独的空间处理。

通过对瓦格纳《现代建筑》版本演变的对照阅读,我们能得知历史背景对个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他对建筑传统与现代潮流等多元素调和的努力下,即便瓦格纳在矛盾中未能成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他的理论和实践却铺垫了现代主义的真正崛起。
图片及图表来源:
图1 Wagner, Otto. 1841-1918-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I. Mallgrave, Harry Francis. II. Series.NA1011.5.W3075 1993
图2-17 http://www.ottowagner.com/visionen-der-moderne/
参考文献:
[1] 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J].时代建筑,2011(04):142-149
[2] Streiter, "Architektonische Zeitfragen," pp. 82-84.
[3] Review, Walter Crane exhibition, Kunstchronik 6 (16 May 1895): 394
[4] Allgemeine Bauzeitung, 1887, p. 5. Der Architekt 4 [1898]: 30-31).
[5] Otto Wagner, preface, Einige Scizzen, Projecte u. ausgefuhrte Bauwerke (Vienna, 1890), nopagination. (Excerpt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6] Otto Wagner, Moderne Architektur. Vienna, Verlag von Anton Schroll & Co. First edition 1896;this volume has been translated from the third edition, 1902.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NA642.W3413 1988
[7] Otto Wagner, preface, Einige Scizzen, Projecte u. ausgefuhrte Bauwerke (Vienna, 1890), nopagination. (Excerpt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8] Gottfried Semper: 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and Other Writings, trans. Wolfgang Herrmann and Harry F. Mallgra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 be published 1988).
[9] Otto Wagner, preface, Einige Scizzen, Projecte u. ausgefuhrte Bauwerke (Vienna, 1890), nopagination. (Excerpt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10] Otto Wagner, "Wohnhaus, I., Stadiongasse 6 und 8 in Wien," Allgemeine Bauzeitung, 1887,p. 56
[11] Otto Wagner, Moderne Architektur.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NA642.W3413 1988
[12] Otto Wagner, Moderne Architektur.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NA642.W3413 1988
[13] Otto Wagner, Moderne Architektur. (translated by H. F. Mallgrave.) NA642.W3413 1988
[14] 米切尔·席沃扎,赵览.卡尔·波提舍建构理论中的本体与表现[J].时代建筑,2010(03):142-151.
[15] 王辉.两个瓦格纳[J].世界建筑,2016(02):26-29+133.
[16] 李晨.奥托·瓦格纳:重新构建自己宇宙的人 邮政储蓄银行立面草图研究[J].时代建筑,2019(05):54-61
[17] 卡尔.休克斯.世纪末的维也纳[M]李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18]肯尼斯 • 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 [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65-316
[19]Wagner, Otto. 1841-1918-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I. Mallgrave, Harry Francis. II. Series.NA1011.5.W3075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