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子,你是最值得生而为人这件事,不必说对不起
她更像是爱里的一名勇士,燃尽最后一丝相信后抛弃了整个世界
从小没有得到爸爸正向反馈的爱,是松子一生悲剧的开始。
爸爸心有遗憾,妹妹没法和姐姐一样享受更多生活的美好,每次都感叹,尤美也能怎样怎样就好了。这而无形中,给姐姐松子造成了很深的精神压力,所以松子对妹妹的感情,是既爱又恨。对爸爸,是百般讨好,做怪诞搞笑的表情逗爸爸开心,其实都是希望能得到爸爸温暖的回应,告诉她,其实她也一样值得被深深的、温暖的爱着。可是爸爸没有,反而是更多负面的情感反馈,所以后面松子对后来遇到的所有对她的示好、示爱的男人都来之不拒。那是一种,对亲近的极度匮乏,才让松子那么上瘾吧。
甚至在看的过程中,我甚至感叹,为什么松子一定要在垃圾堆里找男人。可是再回头看,却是情理之中。
当然,这也和松子很奇葩的事情处理方式有关系,学生商店偷东西,为了早点回去,竟然承认是自己的偷的。真是可笑、怪诞的编剧思路。但这的确是一个伏笔吧。甚至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可能正是家庭对于名声的爱护,爸爸/哥哥才对松子趋之若鹜的嫌弃态度。家庭的角色代表都是男性,爸爸、哥哥。甚至让我感觉到了赤裸裸的、浓厚的男权主义。甚至到最后松子死了,哥哥都还是内心冷漠与嫌弃,让自己的儿子阿笙去收拾松子的遗物。而对于自己妹妹讳莫如深,以至于松子走了,阿笙都不知道姑姑的存在。这也是极大的讽刺。
爱的极度匮乏,是最本质的真相
松子同居的第一个男人-作家,我并没有感受到他有多爱松子,尽管可能我并不理解有些病态的他,表达爱的方式,作家这个角色是压抑的,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将愤懑发泄在松子身上,甚至松子还能视之为真爱。以至于在后来的一次被抛弃后,她想念的竟然是第一任作家。哪怕后来成为前男友膜拜者的情妇,她都能天真地上门挑衅原配。松子对爱太渴望了。
松子在监狱的那段,让我感觉松子这个角色开始燃起来了。
其实最开始她入狱,她再次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是好朋友这个角色,问她,难道她对男人没有兴趣吗。一句话将她点醒。(看到这里,我就想,为什么似乎女人们都只想从男人们那里汲取人生的乐趣和激情,又是男权主义思想作祟?)所以后面的监狱生活,都是她天真地以为那个同居了一个月的理发男肯定在外面等着她,可是理发男在松子的八年的监狱生活中,从来没有来探望过。因为对于理发男来说,松子并不是唯一。哪怕后来娶的女人无论颜值身材都无法与松子媲美。哪怕在监狱里,松子学会美发,可以与理发男并肩的技艺。可依然得不到一份像样的爱。不过话说回来,理发男应该是影片里所有男人中,对松子伤害最小的一个吧。
面对每次的抛弃,松子在每一次的质问中都觉得自己的人生要完了
每一次松子被男人抛弃的那一刻,她都会问为什么,她那么真情地、毫无保留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被抛弃。自私的男人,贪婪地享用她,倦了就丢弃;从没有感受到爱的男人,内心贫瘠到对毫无保留的、耀眼的爱感到恐惧,想要逃跑。对于爱和幸福的强烈渴望,她甚至饮鸩止渴,在烂男人里享受短暂的欢愉。好朋友的幸福,更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射出了她的不幸,她甚至不听劝地想要再次堕落自己,与好朋友断绝联系,这又是悲剧被加深的一步。
松子的爱太过于赤诚和毫无保留,让贪婪的人索取无度;让爱无能者惧怕逃跑。纯洁无瑕的信任,其实很少人能真的珍惜,松子也算是遇人不淑了。这样的纯粹大概只存在纯真学生时代。松子大概只是高估了人性吧。每次才都毫无保留地付出让人心疼。
甚至有人在豆瓣评论写到,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不明白,松子为什么非得把人生过成这样?她也不是一点选择也没有啊。其实对此,我想说的是,随着我们的经历形成了对待生活,很多下意识的惯性思维。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觉察和自省,她甚至无法察觉这种惯性,哪怕在受到了伤害或者遭遇了挫折,内心及精神还是麻木的活着,这也是一种活法。甚至她不会觉得是自己内在有什么bug需要修正,只是可能自己运气不太好而已。这只是个偶然事件。但如果你回头看,它其实是必然事件。所以我们也经常听到,说一个人有吸引渣男/女的体质。
一个人的自我修正及人格的逐渐完整,是想要漫长时间的。
我甚至觉得,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很矫情。相反,松子是最有资格说自己生而为人这回事。一直记得大学时候看的弗洛姆所写的《爱的艺术》里的一句话,幼稚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自是契合电影里在提一个观点“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