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村的回忆(陈晓勋写作与门牌号地图制作)
感谢杨宗平、张宝弟、张天林、李红娟、李立民、马爱玲、孙建荣、李秋琴、杨莉、薛美荣、李巧珍、陈国勇、陈浙苏、赵建新、李绪斌、朱会举、刘爱菊、韩金荣、张秀菊、郭廷荣、朱会举、相亚洲、王建光、王素萍、裔中秋、贺宝玉、尹伊、马月仙等发小与陈明叔叔、杜岩冰、李水泉大哥的美好回忆及崔春元、柳建平、陈寿义、彭烈、范亚利、郝玲莉、康芝巧等朋友的热心协助,完成《老三村门牌号地图标志》制作与此文的构思……!
******* ****** *******
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赋予的那片土地,对与自己童年或少年朝夕相伴的村落,都有着难以忘怀的特殊情感。我们无法挽留时光无情的流逝,但“老三村”在每一寸光阴的奔跑中所牵引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般的成长,时时激励我们内心无限的启迪与感动……。
老三村,是六十多年前军工六一五厂的生活第三区,坐落于东经34度21分59.66秒,北纬107度20分38.19秒,海拔552米。

老三村这个朴实的村落,多么像我童年时代时放飞于蓝天上那只翱翔而飘舞的风筝,各家门户上的门牌号又多么像记忆的那根长长的细线……!当伸展这条细细的长线,这只风筝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老三村,分为两个大区,老房区和新房区。老房区约始建于1953年前后,可以划分为四个区。
第一区是东南角的老房东南区,门牌号由1至34号和57至68号这两段号组成。其中,20号和21号,因房屋被拆除,这两个门牌号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区,是从小被我本人认为是多种的神秘感觉与数不清的朦胧情感相交织的地方,况且这里还是我每天必光顾之地,其匆匆脚步的目标自然是因为这一区的东南角拥有着那间离我家相对距离最近虽不十分干净的公厕……。
第二区位于村子中南处的老房西南区,门牌号由35至56号和69至84号这两段号所组成。我对这一区特别熟悉,因为我从小在这个区长大。她有幼儿园、托儿所,有活动的乒乓球水泥案。我的第二家72号,就在这里。我们居住的房屋,都不大,使用面积仅十八平方米,但我们邻里之间的感情却无比深厚。印象最深的有71号邻居杜叔叔、杜妈妈善良勤劳的一家,感怀最多的有74号张伯伯知识渊博的一家……。还有这里众多的发小别具一格的聪明与活泼好像都集中在此地……!在这个小小区中,少年时光穿梭最快的季节中,我曾经一天去过次数最多的发小人家是和我家在同一排80号聪明好学的张宝弟家。离我家不太远在路南第二排48号发小张爱娣家西隔壁邻居49号的大班长发小陈浙苏家和离我家稍远的南北走向排53号手工活精湛超人的韩宝民家,也是我隔三差五必光顾之地。当然,对我妹妹从小照看并结有深厚感情的51号高阿姨家隔壁邻居52号富有奇思妙想的顽童发小吕建设家,也是我小时候时常同他与韩宝民会合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第三区是我最不常去的地方,她是村东北角的老房东北区,这个区门牌号由85至96号与112至131号及158至169号这三段号所组成。同班同学蒋建生和马爱玲在此区居住。还有一位 比我小三岁后来为同学的柳建平也和他们住在同一排。路南边第一排的住户相对印象深些,一方面每天上学出村东门,这是无法回避的路线,另一方面,这一排有好几位医生。如小时候一起玩过一段时间的刘渭川,比我小一岁,住在这一排的88号,他的父亲叫刘福义,是X光检查室著名医生。这一排第二户86号是郝玲莉家,对于这一家,可以用深深铭刻在我年幼的脑海里来形容或概括,但相互之间几乎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关于这一区我详尽的记忆在下面的详叙篇会更多提及。
第四区是我的出生地,在村子中北处的老房西北区,门牌号由97至111号和132至157号及170至186号这三段号所组成。102号是我们出生时居住的地方,大概我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之后,搬家到路北的72号。或许,是由于幼年对于什么事物都特别留恋,听我母亲说,搬家到72号后的好几个星期,我有时在外面尽心独自玩够后,回家的路线总是选择102号,到达那后,见不到我母亲而放声大哭……。
新房区始建于1966年底,1968竣工。这年的春天,本村原来居住老房区户口人数相对多的住户争先恐后在工厂房产科排队申请、登记,
该区分为两区,新房南区和新房北区。 新房南区门牌号由187至222号组成。新房北区门牌号由223至256号组成。
新房南北两区,是我们在少年时期常来玩的地方,因为户口簿上正好五口人的发小潘建立全家搬进了新房北区路北第一排226号,原先居住在老房区152号的发不赵建新五口之家搬到新房南区路南第一排212号,发小罗镇民全家搬进和潘建立家同一排的224号,从此我们之间在这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新土地上,有了彼此推心置腹的宝贵机会……!
从老房东南区开始,从靠铁路边的这一排,我们一般称为第一排,东西走向,前门朝南,即朝向铁路,有13户。东边第一户为1号,最早住户为于建设他家。于建设比我大好几岁。兄弟姐妹也较多,非常勤劳、能干。记得,小时候,他经常自己做玩具或家用的器具,大木锯拉得得心应手。
他家对面的这一排,我们称为第二排,前门朝向北面,对面的这家住户是和于建设同龄或相仿的大男孩,名字叫刘建松,门牌号是14号,他的大弟弟,叫刘建慧,特别聪明、好学。西边的住户是杜叔叔一家,门牌号是15呈,杜叔叔皮肤较黑,特别喜欢打猎,枪法很准,擅长用长长的土枪打田野上奔跑的兔子。
第二排从西边数的第二户,门牌号是19号,开始居住是张龙飞家,后来搬进搬出,又有其他多个住户,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搬来了一位叫张来苟的师傅,在六一五厂三车间上班,他的妻子曾是千阳剧团的歌唱演员,后在六一五厂工会图书管理室工作,他的儿子叫张文军,文学才华出众,不幸英年早逝……。下面是他拍摄的老三村最后的、也是当时仅存的第二排珍贵照片:


在第二排18号这间房子,后来在此居住是我的同学彭烈与薛美蓉……。
第二排隔着较宽的路的北面是第三排,仍然是东西走向,前门朝向南面。第三排原有八户。最东边是紧靠公厕的女方这一头。最西边这一户门牌号是28号,住着陈明叔叔一家,老大叫陈国安,小名叫兵兵,比我大一岁,属猴。老二比我小一岁,小名叫平平。老三叫毛子,大名陈国勇。那时,老四还没有出生。


第三排从西向东数第二家是杨宗平家,小名叫让让,比我小一岁,属狗。他家门牌号为27号。他是这一家唯一的孩子。 这一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心地都特别善良,为人热情、大方……。

让让家东隔壁是26号的张升华一家。27号是刘江梅一家,刘江梅是刘升雁的女儿,现已双目失明……。
第三排中间这家是有一位六一五职工医院小儿科医生,原名叫程冠君,门牌号是24和23号。工厂多分配给他一间房子,主要原因是他在小儿科诊断上专业水平很高,他的门诊室在厂医院的二楼,我小时候生病了,我母亲总是要找他给我看病。
记得,五十多年前8月的傍晚,我嗓子非常难受,又不想去厂医院看病,怕打针。我从小体质偏弱,一着凉,喉咙里的扁桃体立即发炎,母亲看我死活不愿意去医院,就领着我去了这个老房东南区,由于是第一次找程医生,不知道他家在什么地方。我母亲就问了第四排的一位阿姨,她说程医生出去好一会了,并指了指了第三排中间的房间。于是,我和母亲就这间房子门口等了起来。没过多久,程医生从路的西边走了过来,程医生和我母亲非常熟悉,就问:“周师傅,怎么了?孩子不舒服吗?,我刚才出去散步了,这几天我一个人住,一个人做饭,孩子们放暑假,老婆带他们回江苏老家了。进来,进来。”他开了门,我跟着母亲进了房间。除了进门口的厨房外,里面就一间房。这就是六一五厂老三村12平方米标准平房。程医生拎了两个小板凳,让我们坐下。他让我张开嘴,还要我大声喊啊……。在他给看病的一瞬间,我才在这一天仔细端详这位没有穿白大褂的老医生上上下下,花白的头发,略黑的脸膛,两个圆圆眼镜架在他低低的鼻梁上,站起身时,矮小的个头,多么像电影中看见过的有文化涵养的一位科学家。他对我母亲说,“孩子不要紧,吃点四环素,多喝些开水,衣服稍穿多点,很快就会好的。你家里有备用药吗?”我母亲回答说,有的……。我和母亲从程医生家前门出来了,这时,我注意到他家这间房子门牌号是:23号。
九月学校开学了,我路过24西边的25号这间房子,看见半敞开前门内有一位脸盘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漂亮小女孩。这可能就是程医生最心爱的女儿。后来,我听这一排的邻居叫这位小女孩小名,“娃娃”……。
几个月后的一天,在老三村发生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老房东南区第一排一位住户姓侯的叔叔家里的大女儿因自己砸核桃时,不小心,核桃皮扎进手掌心,发炎了,晚上发起高烧。侯叔叔急忙去第三排的程冠君医生家,请他帮忙治疗。陈医生说,他是小儿科,主要针对小儿的五管与内脏,这是外伤,属于外科,并且家里没有医疗条件。就和侯叔叔一起送侯叔叔的大女儿去厂医院急诊室,并热情检查病人的病情。-但是后来悲剧还是发生了,侯叔叔的大女儿没有抢救过来,病情持续恶化,不久就离世了,当时侯叔叔一家还是很感谢程医生在危急关头的帮忙……。
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件事写进一张大字报,贴在六一五厂职工医院大门前非常引人注目的墙壁上,工厂革命委员会对程医生的历史仔细调查,认定程医生是暗藏的特务、草菅人命,罪大恶极。最后被逮捕 ,并判了刑。记得,在批斗会上,他被戴上高帽子,脖子上被挂上大牌子,
程医生判刑后,我路过24号这间程医生曾经给我看过病的房屋,只见那扇前门敞开着,屋内一片狼藉。那时,我九岁,看到这一切,极为恐惧,我心里在问,面相这么和蔼的医生叔叔,也是大坏蛋吗?
第四排58号住着大名叫刘晓兰、小名叫兰兰的一家。刘晓兰的父亲是六一五厂小车班司机。文化大革命中,六一五厂分号两大派,一派是支持厂老领导的五一联指,即保皇派,她的父母亲是这一派坚定的支持者。厂里另一大派——红临会,以工人群体为主的,即造反派。而兰兰则是这一派重要成员之一。于是,她和父母划清界线,在58号这间房子里,双方激烈辩论,你死我活格斗……。
另一位六一五厂小学至初中期间同过二班的女同学李秋琴家,住在第四排的59号号。每天我都要路过她家,虽不敢停下脚步,但我还是会转过头朝21号的前门看上一眼,大多数时间,这扇门是紧紧关闭。但偶尔前门也会半敞开着,我总能望见一个时常穿着淡蓝色上衣娇小的倩影,在屋内低着头好像背诵着什么……。李秋琴同学在高中时,由于语文课的作文水平在我们年级出类拔萃,经常受到班主任常安道老师的高度赞扬……。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第三排最东边的有间自己盖出来的房屋被拆除了。拆房那天的动人情景,好像还历历在目,两位建筑工用红色的木梯子靠在东边第一户的东墙上,另一位建筑工爬得很高,并用大榔头敲击着墙面,只见一块块青砖落到地面上,底下有一位阿姨问他们为什么要拆房子,有一位建筑工说,他们不知道,只 管完成拆房子的任务……。
拆除后,最东边的一户。离围墙已变得很远,这个通道立即变得宽敞了,也就是后来卫星地图这个样子……。
(待续)
-
CHF陈海锋9715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30 10:11:04
-
牧马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14: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