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
查看话题 >哥伦比亚人真的开心、随意又热情吗?
秘鲁人和阿根廷人呢?
公众号/一片香蕉叶
是真的。
我试举例。电影院饮食和演唱会摄影是两大时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在前者的问题上,哥伦比亚人是这个样子的,不吃东西,是不可能的。影院售票处右侧爆米花机气味蒸腾,运行不休,明亮的暖光灯持续照射着。哥伦比亚的爆米花不是甜的,是原味带一点咸,可以吃到粟米的味道。如果你执意要甜味爆米花,店员会说没有——“不对不对,等一等”,把你叫住,然后翻看食品橱柜,呼朋引伴,最后得到一小罐蜂蜜色的糖浆,浇在爆米花的上面,就是甜的了。
但是觉得哥伦比亚人在电影院只吃爆米花就是想得太简单了。你坐在电影院,票根显示电影下午三点开始,现在是下午三点,大荧幕还在放广告——这是很正常的,而且一般来说,从此刻开始,广告还会持续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里借着屏幕的光,自拍的妹妹们手机闪光灯的光,你会看见影院大门口陆续进来一些观众,请注意他们手里拿着什么东西,是长方形的餐盘,重复,是长方形的餐盘。餐盘上面有炸鸡、薯条、双层烤牛肉汉堡和百事可乐——也是很正常的。用心感受。仔细看看你还会发现寿司手卷,一小碟酱油颤巍巍地晃动,或者披萨。不过为了看食物不要凑得太近,因为他们可能会分你,不然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双层烤牛肉汉堡。
顺带一提,他们最喜爱的炸香蕉片(Patacón)通常摆在餐盘中央,有青色和黄色,竖切、横切和搓圆后用专业小工具压扁的多个版本。这里是哥伦比亚,香蕉会出现在任何地方:超市蔬菜区最显眼的位置、炸鲤鱼配米饭的旁边、传统汤(Sancocho)中(虽然已经被煮烂)。而如果你吃方型粽子,注意观察,粽叶是香蕉叶。经过薯片货架不要随便拿一包就走,因为可能会错拿成薄脆香蕉片。

又或者你知道香蕉屠杀,读过《百年孤独》,马孔多后来的命运是一座巨大的香蕉种植园,更后来的命运是一场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它在雨中消失,但香蕉是永恒的,这就是香蕉之于哥伦比亚的地位。
说回电影院,三点钟的电影终于在三点一刻开始了,电影是《双子杀手》,动作片,你周围的人突然开始鼓掌!!原来无限延展的海畔城垣出现在画中,房屋外墙组合成的鲜艳色块飞快闪回,是卡塔赫纳(注1)。那当然是要鼓掌的。你还在迟疑要不要鼓掌的时候他们已经鼓完了,没有关系,下次跟上就好了。鼓掌的机会还有很多,比如飞机着陆,比如在路边看到载着本地明星球队的大巴车,不仅要鼓掌还要欢呼,还要从两旁簇拥着道路。

有幸见到明星球队的第二天,我的假期旅游开始,地理上来说竖跨南美大陆,但其实只有哥伦比亚到秘鲁,再到阿根廷而已。有看到巴西总统画免签饼的新闻,大概一两年内会实现,但截至目前还是要申请签证的。智利一直想去,考虑到安全问题,还是算了,没去玻利维亚也是同样的原因,其实也蠢蠢欲动过来着,看到外交部的发文警告,就及时打住。最末一句话自行体会。
2019年10月25日,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玻利维亚大使馆根据玻安全形势,发布了“提醒在玻利维亚中国公民注意安全”的安全提醒……鉴于当前情况易给当事人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并使驻玻利维亚使领馆难以提供有效协助,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玻利维亚大使馆提醒和希望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玻利维亚。如当事人坚持前往,因协助而产生的费用由个人承担。
在秘鲁待的时间不久,管中窥豹地感觉到他们不太好的心情,是从机场开始。等候区没有了熟悉的高扬的闲聊声,窸窸窣窣的交谈声音自然也有,只是少了一股四处散射的兴奋气息,与之相反,人人脸上木然。首都利马到了,我民宿订在米拉弗洛雷斯区,是他们最安全的地区,或者说富人区。从房子走两条街就到太平洋,清晨,很多人沿着海岸线跑步和遛狗,在颜色新鲜的草坪做瑜伽,四处洋溢着平和愉悦,房东携室友和我一起遛他的白色牛头梗,顺便大讲殖民史,每讲一段还要随堂测验。慷慨激昂之时,身边掠过一个黑影,狗被一个等单子的出租车司机大哥拦住,大哥捧着狗头对另一个大哥喊话说,(狗)长得比你好看耶,然后只听得身后两个大哥兴致勃勃地互骂(……)。会有如此穷极无聊的乐事出现,米拉弗洛雷斯区的基调可见一斑。

但利马别的地区不是这样的,唐人街那一片道路拥挤,鱼龙混杂,肉铺散发腥味,三步一个防暴警察,路人嘴唇抿紧,嘴角微微下扯,行色匆匆。盲人歌手卖歌乞讨,声音和音响的声音都支离破碎。杂货店蒙着灰尘,门口不时有小工停下,头上顶着足有十斤的纸巾组合。

终于挤出那片熙熙攘攘的街区,到了马路,老旧汽车肆意排放尾气,沿街出租车很多,但是价格都开得奇高,谈不拢一踩油门开走,饱含怒意的背影在眼前生生消失。终于打到的,下车的时候司机囫囵说了一句什么,急匆匆地开走。与之形成对比,哥伦比亚的出租车司机送乘客到住宅,会等在路旁,看到大门顺利打开才离开,回答感谢的惯用语是“为您效劳(注2)”。
阿根廷出租车司机又有不同,他们通常回答“Suerte(祝你好运)”,但不是“¡Suerte!”而是“Suerte.”,以漠然口吻说出的“祝你好运”像在暗示我街角有黑手党盯着,而后来也真的碰到司机会在送我们下车后叮嘱一句“Cuidado.(小心。)”的。
另一个有关出租车的小型观察报告是,哥伦比亚司机会要求乘客优先坐在前排,即单人上车,想都不用想,副驾驶归你,多人上车,副驾驶总要有一个人去坐。我没有问过这否是交通规则之一,私心揣度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要找人聊天!!我唯一见过比哥伦比亚司机更爱聊天的是北京司机,这个再说。关于坐副驾这一点,秘鲁出租车司机不会做此要求,而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租车的副驾驶是这个样子的:

但不得不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租车司机最专业,打表严格,路线稔熟于心,副驾座椅靠背挂着全套身份信息;行情也最紧俏,五月大道的烈日底下几乎每一辆都客满。终于上了车,碰到拥堵,司机比我们还急,我以为他要摇下车窗和旁边超车那个人吵架了,但是没有,他们用眼神。
旅游结束,我回到哥伦比亚。波哥大机场久违的掌声还回响在耳后,我同室友从家打车出门去超市买一周的食粮,生活恢复原状,离开为了回来。我前排上车,司机放下手里吃了半袋的膨化食品,提醒室友寄安全带。以往都是默认前排系好就可以,我刚从外面旅游了几周回来,颇有观棋烂柯之感,我说交规改啦?司机说没有没有,一直要系的,年底了,交警冲业绩。可见哥伦比亚人还是有十分严格的时候(在年底)。
车继续开,和司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电台开着,那时是12月31号上午,主持人说现在中国已经过零点了,好我们看看中国人怎么庆祝新年的。而我正和司机说到我已经在哥半年,他问我有没有想家,又突然缄口,特地把电台声音调高给我听。只听主持人转接了不知道哪个台,一个中国男声一本正经在那报汇率牌价,报了五分钟,主持人懵了。我在边上快笑死,一边又忍不住地眼睛发热。
最后,总结一番,哥伦比亚人是这样:随意开心,随意热情,热情地开心,开心、随意又热情。秘鲁人也可以这样,只是程度会更轻。而如果生活苦涩,没有人可以这样的(注3)。阿根廷人则永远不这样——才不要这样。
2020.1.13 巴兰基亚
注1:卡塔赫纳,哥伦比亚最美的城市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它为原型。二零一四年五月,人们遵循马尔克斯生前遗愿,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卡塔赫纳。
注2:为您效劳(A la orden.),这句话不仅服务业人员挂在嘴边,日常生活中也会用来表示“不客气”。
注3:见公众号推送《哥国随记|胖胖的,瘦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