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黑色幽默:饿死的在读大三学生
吴花燕选择“读书改变命运”恐怕选错了?!
2020年1月13日,24岁大学生、国家一级贫困户吴花燕在小康社会存活13天后饿死了。
她的短暂一生,就是悲惨的24年。出生在贫困的贵州松桃县炮炉山,4岁丧母,18岁丧父,唯一的弟弟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姐弟俩靠每个月3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她自己四肢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死时身高1米35体重43斤。
奇怪的是,她居然是是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村里人都劝她拿上学的钱去治病,可她不愿意,坚持要读书。
恐怕就是这一个看似正确无比的选择,害死了她。
读书改变命运。不一定都是往好的方向。读书只是一项人类活动,不是每一个都是适合读书,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读,更不见得读书后能顺利就业,读的书也不见得都是适合的、正确的。
为什么不是每一个都是适合读书?有人不擅长、不喜欢读书,强迫是没效果的,很多中国家长坚决不承认这一点,特别是对自己的宝贝子女。古今中外,从政经商大获成功的,不太会读书的以及半文盲占了一大半。
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读?读书需要较好的物质条件保障,吃饱饭才能读书,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如果连温饱都不能自己解决,还去一门心思上大学考博士,就是愚蠢。特别是现代中国,阶层基本固化了,希望读书改变命运,实现大富大贵基本不太可能,除非能读到任何一个领域的全国前三名。
为什么不见得读书后能顺利就业?中国1990年代末期搞大学大跃进,一大堆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特别是过多的文科专业被设置,招收了一大批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对他们来说,大学4年、研究生3年以上的时间、金钱投入基本就是浪费,先就业再参加专业对口的在职教育对他们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读的书也不见得都是适合的、正确的?中国整个教育、图书市场充斥了太多糟粕。有一个混账的论调,说什么大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文情怀、合格公民素质,不需要考虑就业率。对家里有矿的孩子来说,在不需要考虑生存前提的情况下,当然需要培养人文情怀、合格公民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大众化。对中国大部分普通家庭孩子来说,就业谋生养活自己才是第一基本需要,才是读大学的底线需求。不愿意面对这一点,也造成了中国当前大学生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那些去杀猪种田北大毕业生,至少首先是一个明白人,实实在在的明白人的第一需求始终是吃饱饭、生存下去,而不是什么东亚民主典范,不是什么真普选,更不是什么用爱发电。
为什么又说现在中国图书市场充斥了太多糟粕?一是政治禁忌、内外封锁等方面原因;二是把淘汰的封建、糟粕、迷信书籍,诸如各种宗教书籍以及弟子规、古文观止等儒家文化糟粕,当作文化传统膜拜;三是把西方过时未更新的近代文化拿来,当作金科玉律,诸如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民主、人权、自由等等,完全照搬照抄,没有活学活用,更没有随着时代、环境、潮流的变化而更新变化,这方面伤害尤其大,不能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