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如何改变了文学史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两天,小宝嘴里总念叨这首白居易的《忆江南》,还总想把它当歌词,自己尝试用稚嫩的小腔调把它唱出来。我就去央求东西渡的周老师。周老师果真给帮忙谱成了优美的曲子,在他的音乐课上教小朋友们一起唱。
顺便说一下,周老师很厉害,把好多首诗歌编成了小曲子,比如之前还有一首白居易的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曲子和诗歌文字相得益彰,朗朗上口,很是流畅好听。
我自己平时没事也喜欢哼几句流行歌曲,但号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周老师帮我点拨一下,我最近,高音比较能上得去了。
说回小宝。小宝有一些很明显的毛病、短板,比如注意力经常很不集中,还有理解力发展缓慢,等等。但我认为他的记忆能力和乐感还不错。
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努力帮助他弥补短板;第二,去发展他的长项。
弥补他的短板挺难的,感觉总是在和他较劲,弄得我也非常焦虑,他也压力大,收效还甚微。
我想我还是偏向后者吧,挑能教的先教。
他对认字和写字有兴趣,对音律感应多。我平时就抽点时间和他一起读读古诗词,
不知不觉,小宝比较熟悉的诗歌,大致能背诵的,也有百首左右了。
比如白居易的这几首:《问刘十九》《观游鱼》《暮江吟》《大林寺桃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小宝熟悉的这几首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是白居易的朋友,不称姓名,而称呼排行,显见非常亲热。刚刚酿造出来的酒,澄澈透明,上面漂着一层酒糟泡沫,小火苗跳动温热着酒壶,绿色配着红色,在一个阴阴冷冷即将下雪的天气里,“来,朋友,到我这儿来喝一杯吧!”真让人感到现世温暖。至此,人生所求,又何须太多。
小宝所读这几首,是国学大家叶嘉莹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上所收录。她所收录注重童趣,比如这首《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白居易的人生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先非常入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政治讽喻之类之类的诗文做了不少。也非常关注现实民生,比如这一首《卜居》,“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云云,看起来就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写的。
后来沉沉浮浮的,白居易大概心冷了,也看开了,就从科场明星变成了官场隐士。
有个官职当当,有生活保障就行了,此外多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妻妾成群,吟风弄月之类。
看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其中黄轩扮演的白居易风流潇洒,重情重义,桀骜不驯。这是前期的白居易吧,他在长安的时候。
当然他后来还是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不过肯定没有前期那么激进了。
他后期就是这样写写吃饭,写写睡觉,写写喝酒、游历,写写取次花丛。
“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 “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悠游快活人”。
作为一个男孩纸的妈妈,读白居易的生平,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他的初恋故事、他的妈妈对他初恋的横加干涉,影响了诗人的一生。
在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的美满婚姻遭到母亲破坏,形成著名的《钗头凤》故事之外,白居易的恋爱故事,读来可也是生生的一篇摧人心肝的虐文。
白居易的初恋情人叫湘灵,他年少时在安徽宿州生活的时候,就曾写下一首《邻女》,写的就是初恋情人湘灵。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白居易十八九岁,湘灵15岁,眉来眼去的日久生情,情根就这样种下了。
但是后来白居易的母亲嫌湘灵出身、家境不好,对这段爱情一直横加阻拦。
她用尽各种方式棒打鸳鸯,让白居易外出求学,逼迫他和湘灵两地分离,不再见面。
白居易几次三番地争取,但母亲的态度始终是:这件事没得商量。
他和湘灵分离时,曾写下一首《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白居易就一直和母亲对抗,母亲给他介绍对象、让他娶亲,他不干,一直耗成了一个大龄青年。直到37岁时,他才终于向母亲、也向人生缴械低头,娶了妻子。
但他对这段初恋真的放下了吗?不见得。40岁时,他还写下一首《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最后还说“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他后来信佛寻求解脱,这大概也是一个原因。
白居易最有名的两首诗,当属《长恨歌》与《琵琶行》。了解了这段生平故事,再去读这两首诗,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长恨歌》里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几句,读来真是沉甸甸的,是写唐明皇杨贵妃,更是他自己的爱情宣言。下笔之重,更是透着一种倔强的反抗。
自己有经历的人,才写得出这种力透纸背的诗句呵。
在《琵琶行》里,白居易更是显示出深深的共情的能力。他自己都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而这种共情,和他那段初恋也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在流落江州,写《琵琶行》之前,白居易人生中最后一次见到了湘灵。湘灵跟着父亲流浪行乞,凄凄惨惨戚戚。两人相见,恍若隔世。
《琵琶行》里,既是琵琶女的凄凉故事,也能读到白居易人生的伤痛,“江州司马青衫湿”。
中老年的白居易在女人方面越来越放纵,纳了很多小妾,什么“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还当众狎妓什么的,有些诗句写得特露骨,什么“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给人印象是黄轩一般翩翩然的傲骨少年,变成了猥琐老色鬼一枚。
他有一句诗大概说,年轻时没有享受到,但现在享受,胜过到老到死都没有享受到。
但他晚年有一首诗《梦旧》,又让我看到那个情痴白居易:“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以为什么都忘了,但偏偏又梦见了她。内心深处,那道疮疤依然鲜红,依然让他隐隐作痛,看来是一辈子都消不掉了。
白居易一生还写了很多诗,让人隐隐约约都想到湘灵。比如这首《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还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据说湘灵送给他一双鞋,他一直也是走到哪儿带到哪儿。
白居易的母亲在他40岁时,因赏花时坠井死了。这位母亲,就这样以影响儿子一生的方式,影响了文学史。
可能没有她这种专横的做法,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白居易,也不会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传世名篇。
这么说来,似乎他母亲做得很对哎。但作为一个妈妈,我想说的是:母亲不要对孩子的各种选择横加干涉,闹不好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疤。
尤其是爱情这种东西,越挫越勇——其实你给他们空间去相处,闹不好不用你阻拦,他们早就分手了。
而你越阻拦,当事人越过不去。于情痴者,便是一生的悲剧。
-
谋杀电视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14 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