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秋张双利研究生课程:西马原著选读-课堂笔记(下)
本文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必修课:张双利老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内容完全是本人的课堂笔记,未经老师审定,完全由本人负责,仅供学习使用。不对其进行讨论、引用及观点解读。另外此笔记可能会不断修正,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或指出拼写错误(。)
上篇包括:课程大纲、导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启蒙辩证法》
下篇包括:《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正当性危机》、《保卫马克思》、《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
五、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新的理论框架《交往行动理论》,通过这个新的理论框架,给出新的政治哲学《事实与规范之间》(提出问题《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正当性危机》-提出理论框架《交往行动理论》&《事实与规范之间》-根据这个新的理论框架来回应现实问题)
哈贝马斯的包袱是让现代政治再度复兴,重建rule of law(理性政治),但是背后沿着马克思的social critique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是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有rule of law只能有rule by law(rule by law背后是human domination,马克思要把这个东西打掉)之后哈贝马斯再去讲这种rule of law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是何以可能的。
结构
第一二三章是非常典型的liberal model of policy(bourgeois-human-citizen/自由理性传统),也就是在经济领域成为自立的共鸣,在家庭的领域之中成为能够理解普遍的理性人,这种理性人在对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参与到现代政治议题的理性讨论当中,然后成为可以发挥影响、承担责任的理性公民。
第四章是最重要的:early modern/kant/Hegel-Marx/liberalism【从马克思和黑格尔开始就开始质疑这种liberal model的存在了,这种liberal model必须是要在生活中拥有某种客观支撑才能够存在的,如果只有我们的理性信仰,它是不可能够持续下去的。这种liberal model并不是纯粹因为垄断资本主义才败坏的】
第五、第六章是和启蒙辩证法中的文化工业部分相对应,讲述公共领域已经不在了,结构性的角度来说已经形同虚设了。这种social critique在于这种liberal model是不存在的,这种liberal model之不存在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更加严重【哈贝马斯开启的第二轮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liberal model的批判】
第七章去探索可能的道路
哈贝马斯的理论通常会被误读为对新自由主义的辩护,哈贝马斯不是捍卫liberal model,而是对马克思的social critique思路的继续。,哈贝马斯要回答的是在一代批判理论家将social critique做成一种能够介入现实的力量以后,如何完成对现代民主政治的重新建构,这是无比艰难的。所以哈贝马斯拆解了这个问题,把他做成了不同领域的事情,分开给出了答案。
第一章:
• 古希腊:结构性的两个维度(家庭和城邦)公共生活的两大原则(平等和virture),共同体的根基是背后的大写的自然,而不是普遍的理性,所以在公共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自己得自于自然的这种能力能够发挥好,所以在公共生活中才会有virture
• 中世纪:representative publicnessrepresentative意味着make the invisible visible,公共性是在把庞大的、不可把捉的公共体系浓缩成为某个可见的东西,不仅是国王,皇室建筑,礼仪包括艺术作品等等,因此哈贝马斯用aura来形容。aura所强调的艺术家创作的时间、作品的独特性。
- 政治的维度
- 经济的维度:(两个阶段)
1. (conservative)保守主义的阶段:早期资本主义不会颠覆权力结构
2. 权力逐渐瓦解,进入了重商主义阶段
• (会带来两大变化)现代:
○ 市民社会的生成:纯粹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的生成
○ news:媒体带来的公众(the public)的出现
第二章:(旧的瓦解,新的结构生成,这个生成的新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用的是黑格尔的结构:family-civil society-state(进行了切分)

真正的就是公和私的分,在私人行动这个领域当中找出一个公共领域,这个公共领域就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政治性的政权领域进行影响,否定性的是批判,肯定性的是立法。
1. civil society贡献的是independence,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相互独立的burger(市民/enterpreneur)
2. 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现代家庭:家庭带来human。家庭对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而言一种解放的领域,是sphere of freedom,现代家庭的原则是爱的原则,这个爱的原则是对自由的实现:夫妻关系是一种互爱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父母对子女的支撑和教育。哈贝马斯当然意识到这个原则会受到市民社会的污染和扭曲(eg. marriage for love变成marriage for reason),但是只要家庭这个机制存在就是和市民社会不同的又一个领域,就此而言,家庭是more than illusion。在家庭中才能培养成人。在市民社会中过的是外部世界要求你的生活,不可能在社会中被承认为你是你,在社会中被承认的是按照统一的外部要求完成承认的任务,外部世界只能承认你成功,而不是承认你独特。按照市民社会的要求反向塑造叫做training,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是cultivation of person。在市民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支撑之下我们有了human subject,在human subject也就是阅读小说的群体
3. 文学公共领域重要的不是文学,重要的在于human subject而是站在普遍的高度之上去思考的主体的产生。(novel)
第三章:实际的现代政治的发展历程让这样一个已经存在的机制可以发挥双重的政治功能
1. 批判的功能:既定政治权威给出来的关涉公共生活的政策如果和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相抵触的地方,就可以站在共同体的高度对其进行批判
2. 立法的功能:
市民社会中的autonomy subject,这个主体要行立法的功能的话必须把自己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上升到这个高度给出的法是private law,这个法是能够守护住私人行动领域当中每个人的私人行动是怎么样的,能有根据和保障的。这个法源自私人,但是私人本身必须上升到普遍性高度,站在普遍性高度给出来的法是为了私人的,而不是为了共同体的(这个model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当中批评的model)但是liberal model一定会强调这个法最终还是为了共同体的,所以就会强调natural necessity,只要市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被保证能够实现自己的自主性,这个美好的生活就会出现,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了共同体的。这个liberal是需要理论预设的,如果没有这个理论预设的话整个liberal model就会被打翻在地,这个预设在黑格尔那里被打掉,然后到马克思、托克维尔和穆勒。
第四章(过渡)
public opinion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意味着生活中已经敞开的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当中起作用的是什么样的原则,要把这个原则逐渐提炼出来,一旦提炼出来就能够再度对生活进行干预,进行建制化的改造。这一章就是去看这个概念是如何被把握的。
1. 早期(early modern):基本上把这个概念引出来了。(英美国家,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国)
【两个传统:英国&法国】
- 英国:霍布斯/洛克/伯克/边沁
- 霍布斯:划分:把公和私分开,完成了blue print里第一个层次的区分(在政治哲学中表达为政教分离,private conscious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religious belief,无论对个人来说多么重要的,但都只是个人性的)opinion就只有opinion的意义,不具备任何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的意义,对普遍性事物不具有意义
- 洛克:规范性:divine law & human law(成文法-visible/不成文法-invisible)custom和opinion成为了一种invisible law,虽然没有具有政治功能,但是获得了一种规范性。(古希腊语境当中的意见有双重含义:一是与真理相对的,意在真与假的区分,二是在别人眼中所获得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口碑)凸显了舆论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只是并不具有政治性
- 伯克(Edmund Burke):政治性:哈贝马斯把伯克看作是自由主义传统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人。公共意见会带来这个领域当中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展开public discussions,在这个基础上就会形成general opinion,在这个general opinion的基础上应该要有立法。
- 边沁:政治制度regime of publicity:政府的所有行为必须在公众的监督下完成(旧的贵族政治遗留的法必须要被去除掉)/另外根据议会内外,必须要有立法的公共性publicity inside and outside of parliament(这种去除同时意味着对其进行替换)边沁的问题在于社会不允许你走这条道路,边沁的道路是存在某种预设的,从黑格尔、马克思就开始讨论这种预设何以不能成立
- 法国:百科全书派vs早期卢梭(写作获奖论文的卢梭)/卢梭vs重农主义/共同支撑起了法国大革命
- 百科全书派 vs 早期卢梭(反教权):
百科全书派:批判:坚持真理和意见的区分,他们是批判者,他们所达到的事科学和真理,和他们相对立的是大众,大众停留在意见的水平上。一般来说启蒙知识分子干的事情是双面的,一方面是反对统治阶级各种的意识形态,到另一方面启蒙也要反对大众,改造大众的奴性。
卢梭:败坏:反对的是假借科学和技术的名义对自然的败坏,而未被败坏的自然体现在普通的民众身上。这种硬生生被拉开的真理意见的距离,意味着社会对自然的败坏,不能导致至善,只会导致善的对立面
- 社会契约论的卢梭vs重农主义(政治权力上的较量):
重农主义:双重权威:强调要能够找到社会的规律,形成关于社会的见解。这并不意味着替代既有的政治权威。是严格对百科全书学派的继承。他们所做的事情是to enlighten the ruler,这是对批判的维度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方式。但这里实际上是有双重权威的:知识分子权威,和政治权威。(边沁这里只有理性的权威,通过议会和公共领域的相互渗透把理性变成法,把政治权力理性化)重农主义的保守性就在于双重权威。
卢梭:社会契约论(后面提及康德的时候再回到这里):写社会契约论的卢梭企图给出一个不败坏自然状态的社会状态,卢梭并不是永远持反社会的立场的,他要强调的是如何完成这种transition。这个social state能够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是能够吸纳和成就每个人的自然状态的。最终的主权者实际上是我们,我们对我们共同的生活负责,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是有公意作为我们的新结成的共同体的基础。这是我们所说的立宪的精神,所有的我们还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人。也就是宪政背后的人民主权原则。社会契约论落实到每一个人就意味着totalalienation(让渡),意味着彻底的让渡,全身心的把自己放进共同体当中。因此在共同体当中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何以能够不被伤害,共同体必须是人们的共同意志支撑的共同体。因此对卢梭来说重要的问题就是general will从哪里来,卢梭那里就有明确的众意和general will的区分。卢梭的立法者那一章讲述general will一方面只能从人民那里来,但是人民对自己的general will并没有认识,因此无法立法。如果要立法的话只能由能够读出general will的人来解读人民的general will,然后参与立法。 哈贝马斯对卢梭的批判在于,卢梭是democracy without publicity
为了让这种民众意志作为基础不被外部强权所败坏,起两个功能:监管的功能(为了防止民心败坏,道德沦丧)和立法的功能(legislation)。这两项功能的根据都在于以民众为基础,但这种法并不是直接由民众来立,而是民众对于这种源自他们本心的法、政治行动进行同意。democracy without public discussion 这个卢梭已经可以为法国大革命奠基了,因为它已经抽空了整个传统政治的根基。国家之为国家,其基础只在这里。
法国传统中永远保持着这个张力,法国大革命所开创出来的现代世界始终保持着这个张力,从康德开始就开始研究这个democracy怎么落实的问题,因此康德是后卢梭的,德国思想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如何从private opinion到general will
2. kant:第一个系统阐述公共舆论原则的是康德,虽然康德没有这个概念,康德的概念是公共性。康德的启蒙理性加上公共性这两个概念已经完全传达出了我们后来所讲的公共舆论的所有内涵。
【三个维度加起来才等于康德的philosophy of right,虽然并不和三个维度严格对应】
【背景】背后的预设是现代版的politics可以奠基在morality的基础之上。原因在于现代生活当中,早期政治哲学全部讲的是political philosophy,企图把这种political philosophy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这种建立有两条线,分别是两种不同版本的natural law:第一个版本就是在所有道德哲学中,背后站着上帝的,把人和人安排好的,共同分享资源的这种natural law;第二个版本是苏格兰启蒙版本的social philosophy带来的,大家意识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不仅带来了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而且在现代国家的支撑之下长出了又一个领域——society,在卢梭那里不怎么看到这个领域。卢梭那里能看到的natural state的下一步可以叫做social state也可以叫做political state。而在苏格兰启蒙当中,尤其是亚当斯密和休谟这里就看的很清楚了,有国家,国家背景之下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商品经济带来了社会,在这个背景下natural law就拥有了另一重含义就是在社会当中可辨认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这样一种自然法讲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是如何运转的,而且包括合理的经济交往关系如何生成一个美好的作为我们共同体的社会,如何成就一个good human society。早期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早期没有commercial society,等到commercial society 出来以后,就会有social philosophy 和moral philosophy 合流的倾向,这种倾向落实到政治经济学中,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新经济学具有虚伪的道德的性质,也就是新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发展和自由贸易的进步会带来的道德的进步,因为会成就自由而美好的社会。
康德继承了这样一种抱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合流morality就是每个人对什么是对的有自己的道德良知,politics是general will。康德在这里必须克服霍布斯的难题,他必须把霍布斯变成康德,要把private consciousness变成背后站着普遍理性的consciousness。这个过程中凭靠的是三个要素:
2.1 Enlightenment :让人学会站在理性的高度思考
2.2 社会保障social precondition:保障这种站在普遍性的高度的思考的motivation
2.3 人们对社会的自觉的引导(在历史哲学的角度补上的这个维度)
- political philosophy启蒙学说对政治哲学的一个补足:
启蒙之为启蒙在于自主的思考(think for yourself),是否能站在先天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think publicly和think for yourself是一体两面的,必须要有前者才能学会后者,自主思考基本上都是在追问和质疑当中完成的。要能够熟练的运用理性去自行思考的话实际上意味着你要成为scholars,这里有一个门槛需要去跨越,跨越那种对习俗的顺从。跨越门槛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公共领域是对每个人敞开的,但即使如此社会当中还是永远具有两群人,一群是有资格参与公共讨论的人(跨越了门槛的人),还有另外一群是没有资格参与公共讨论的人(没有跨越门槛的人)。这个问题是对法国的张力是存在的,法国的知识分子讲述的道理不是假的,但是不是最后的道理。这样一些能够进入到公共领域的讨论中的人是通过跨越这个门槛的成长机会成为了people of world,能够看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画面。就像哈贝马斯之前所说的文学公共领域中的人实际上所阅读的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文本,然后通过这些文本给出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普遍的画面。这群人才能够在宪政国家(constitutional state)的背景之下,才能让政治能够合理性、道德的目的得以落实。启蒙理性在这里是为了解决constitutional state如何成为democracy with publicity而不是democracy without publicity,这是康德对卢梭的巨大超越。把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让这些提升到理性高度的人能够形成公共意志,让这些公共意志能够落实为理性的法。
- social philosophy :
这时候的康德对civil society 是没有任何幻想的,亚当斯密没有对康德产生影响。亚当斯密对黑格尔产生影响,第二条natural law还没那么强。
康德的social philosophy 讲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站在理性的高度进行思考 2、只有哪些人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思考 3、为什么没办法带来真正道德的结果,从morality推出politics还差一步
1. 为什么:
康德用的是曼德维尔的范式(启蒙辩证法的第二附录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马基雅维利和曼德维尔提出这个问题都意味着no moral reason)市民社会中每个有产者要和其他有产者发生经济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就是目的和动机是private vice(也就是个人以自己为目的),而最终的结果是publiclaw和public virture(利用普遍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 谁:
市民社会中不是别人的奴隶的人,能够行aotonomy的人。(马克思笔下的沦为雇佣工人的人不是这样aotonmous individuals)康德在这里再次说,机会是均等的,如果理性讨论的背后是需要这样的经济地位,那么获得这样的经济地位的机会一定是均等的。
3. 不足:
看似符合道德理性的现象,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反道德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康德的办法实际上只完成了一步,也就是引入了历史哲学。而他留下的问题是黑格尔马克思所看到的。
- philosophy of history:
百科全书派这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现代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启蒙大众,更重要的是orientation。这些知识分子要给的是能够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去讲明白这种自由市场和宪政政治最后带来的是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共同美好社会的成就,而这是历史的取向和历史发展的目标(现代政治必须以理性为根据的)。这种取向倒过头来首先会行critical的功能,对国家发出的政治行动进行追问,是否有理性根据,是否可以惠及百姓。这种追问倒过头来就可以对民众进行引导和教化。这里存在一个natural order的预设,这个预设是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给出来的即使到了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constitutional state的落实,有市民社会也不一定有constitutional state,因此要通过历史哲学才能把它带出来,因为必须要大家向着共同体努力,站在道德的境界上才能把它带出来。这种历史哲学绝不是natural necessity,不是市民社会的发展自然就带来了宪政国家,这种朝向共同体的共同的意愿是需要理由的。
3. Hegel & Marx:
Hegel(正反两个层面)
- 正确地提出了disorganization of civil society的问题(市民社会本身蕴含的无序性,会导致三大问题:极致的贫富分化以及贱民的产生、普遍的自我异化、贱民问题导致社会撕裂的时候就会产生殖民主义的问题,文明国家对内行文明,对殖民地行奴隶制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解决问题的道路是错误的,因为他看到了内在于市民社会的无序性因此导致了对public opinion的不信任,表面上承认主体性原则,但是最后把主体性落实为是君主的主观意志。
Marx(正反两个方面)
- 政治革命框架下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明白了国家不可能守护社会的话,社会必然发生黑格尔所讲的自我异化和贫富分化问题
- 对英国的贫困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看到了私有财产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阶级统治理论,public opinion被马克思解释为是ideology(哈贝马斯并不认为马克思是错的)
- 马克思陷入了另外一重natural order,在哈贝马斯看来,共产主义就是对于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版本的natural order的简单的颠倒。因为这种关系是一种简单的no mediation的对私有制的打破。
4. 晚期自由主义(两个方面)主要是穆勒以及托克维尔:
- 指正的问题(两大难题):现代社会中的市民社会一定存在着exclusive,而不是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机会均等的社会,这种排他性首先表现在选举权仅仅局限于成年白人男性。有了普选权以后,大众对政治生活带来了彻底的败坏。私欲的简单叠加不等于站在universal高度的意见。non-public mass opinion进入政治领域之后就意味着黑格尔讲的社会中的disorganization当中的争斗已经被提交到了政治领域。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强权国家 administrated state的强行介入。
- 哈贝马斯认为他们采取倒退的方式,他们认为public opinion不足信,所以就倒退回了现代版本的等级政治,只有某个等级能够行统治,通过代议制等等方式进行拣选。
第五、六章
作为背景的《启蒙辩证法》当中文化工业部分的要点:
1. 讲述的是转型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小业主的资本主义而是大企业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 文化工业是industry of industries:文化工业不是各种行业中的一个行业而是支撑其他所有行业的行业,因为文化工业是行意识形态功能的
3. 行意识形态功能依靠的是技术理性:解析技术理性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讲,生产的角度和接受(消费)的角度。
4. 意识形态内容:(本质上和法西斯主义的propoganda一样)
- 接受强权对人的支配,对强权安排的生活的接受(duplication of social reality)
- no individuality
- 对这种被安排的生活本身是没有反思能力的,提供各种各样可供模仿的model,通过模仿model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主体性,cumpulsive invitation(通过意识形态解决了no individuality 可能带来的卢卡奇式危机)
【并不是mass culture 而是culture industry】
结构转型的层次
1. 自由资本主义往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之下公共政治权威的领域和私人行动领域之间的界线的消失
2. 家庭和市民社会之间的领域区分也被打破
3. 能够具有把人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文学公共领域之根本不在
4. 公共领域成为了大众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5. 第一重界线的消失
原因(往福利国家的转型):
1. 外部原因:按照马克思版本会导致危机,危机会导致贸易保护,占据优势地位,就会倒逼后发国家去发展自己,但是后发国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后发国家是没有经过充分的议会民主政治的发育的,整套宪政政治的发展的艰难探索就没有发育的空间,国家为了应对外在的逼迫,就会产生国家在贸易保护的要求之下去介入社会的发展(法西斯版本/福利国家版本)
1.2 内部原因:社会内在的矛盾上升到政治舞台,国家的继续维持依靠强国家。
带来的是二者之间关系的模糊化,也就是私法的公共化(本来只是处理市民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法都变成了有国家介入的法)和公法的私人化(以国家为面貌和个体发生协议关系,eg土地承包制度)。
2. 家庭和市民社会之间的领域区分被打破
在此之前的市民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的条件是在市民社会中是小业主们(enterpreneurs/工商等级/第三等级)在经营,支撑起了整个国家。不是个体在市民社会中行动,而是包裹在家庭中的个人在市民社会中行动。现代社会中让你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的实际上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共同作用。市民社会中获取资源、做出贡献,家庭中和人结成亲密关系。现在小业主已经彻底不在,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employees,因此无法支撑起家庭之针对社会的独立性。因为家庭需要依靠薪水的。带来的结果是,social system对人的宰制深入灵魂,深入到生活的所有细节,只有the social而没有the individual,家庭已经没有那种能够对抗外部世界的缓冲性质。另一重结果就是,对于私密性(privacy)、自己的个体性的强迫症般的追求,对亲密关系抱有一种无穷的期待,形成了一种虚假的亲密关系,例如对多子家庭的追求,对single的追求。
3. 完全和文化工业对接:家庭从参与塑造文化公共领域转变成了文化公益宰制的对象
4. 大众媒体放下自己身段,迎合普通的读者,发挥了自己广告的功能(大众媒体具备了的技术条件),在结构转型的情况下被强权绑架传播让选举政治中的信息,大众就成为了manipulated mass
第七章:最终的道路何在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已经完成了,不可能回头。今天的道路在于必须在已然败坏版本的公共领域中寻找突破口,寻找其中存在的相互博弈的双方,找到双方的两个不同的原则,然后去找到让两个不同原则能够落地的两个不同的机制。
六、正当性危机
正当性危机解决的努力方向是交往行动理论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马克思的框架,有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是liberalism(1、2、3和第四章的上半部分)【society-state】,反的方面是maxism(社会本身无法带来对共同体的成就,甚至社会本身运行不下去)
哈贝马斯之所以离开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无法给出解决问题的道路。
A. Crisis
B. legitimation crisis
C. communicative theory【真实的问题意图】
• system theory和action theory:
○ system theory:只能够理解system integration,会把social integration的领域彻底遮蔽了
system theory会把控制问题当作主导问题,这个理论对社会的理解是单向度的,似乎只能够理解system integ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通过一种普遍的中介(货币等)把生活整合成一个系统,只用一个media去理解整个社会生活是错的(帕森斯)
social integration:现象学和语言哲学的背景下开出来的一个传统,关注的是生活世界,所谓的愤怒的白人是在这个领域和既有的生活发生了断裂(和system integration)
○ action theory:行动背后是要有reasons的,没有reason没有办法给出行动
站在行动理论的高度去超越系统理论,行动理论实际上已经找到了结构,但是没有能力对这种结构进行进一步展开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诊断发生了错误,马克思所诊断的crisis只是system crisis)
A. inner nature和outer nature
○ inner nature(communicative action):依靠的是socialization,本身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交往行动完成的,而这个交往行动依靠的是普遍规范的,这个普遍的中介不是仅仅依靠money可以完成的。tradition of norms
○ (instrumental action)outer nature:依靠的是production
B. go value(理想价值)【强调双方的张力关系】
○ 客观增长的需要
○ 能否被这种语汇构成的socialization接受的
C. group learning(演进)(learning capacity)
第二章(translation of social principles):【这个框架和马克思并没有太的区别】
• primitive(对应马克思的部落制所有制):原则是kinship system,如果换算成production和socialization,二者分享同一个normative structure,也就是部落神话
○ Production:没有普遍的中介
○ socialization:没有中间的中介,依靠家庭和血缘来关联的
(马克思把权力关系贯穿其中,但哈贝马斯没有强调权力关系)
• traditional(绕过古希腊):class domination in political form
○ 一直到传统社会才把master slave的关系放进政治生活当中,古希腊的二者关系并没有进入到政治生活中。哈贝马斯的class domination从这里才开始的,这时候是以政治的形式展开的。马克思对封建的理解,第一次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前政治革命的传统社会和经过政治革命的现代社会。前政治革命的传统社会是阶级结构以政治的心态展开。第二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封建所有制,城乡两元来讲,师傅学徒的差别是政治身份的差别。
○ 危机:因为是以共同体面目出现的私有制,因此理解自己是从共同体的方式理解的,但是在共同体内部的财产分配是私有制的。因此这二者存在原则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到了极致就遭遇了危机。也就是normative structure和内部分配的矛盾带来的危机。这一点和马克思讲的是一致的,马克思在57、58手稿当中讨论这个问题。
• liberal capitalism:
○ class domination和civil law(bourgeois),也就是以非政治方式展开的阶级统治(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唯一差别,政治上把人确立为是没有地位差别的人)真正的矛盾还是和传统社会的矛盾类似的: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system crisis
马克思所讲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无法维持下去,哈贝马斯讲class domination without political form
我们重新去理解的话,实际上只剩下了society了,state只是必要的辅助条件了。国家只是提供工具让社会可以进行所谓的自律,马克思实际上看到的是自由主义画面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国家是属于社会的。market society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国家的功能只在于创造各种条件使market society自律地运转下去。
用政治经济学去理解的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的事经济规律主导的自然的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考察这种自然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政治经济学对这个过程的讲述看不到它必然无法持续。
一旦这个自然过程无法持续,就有大量社会中的人被甩出这个社会,然后阶级矛盾就会激活,这对马克思来说就是revolution的起点。这一点和共宣完全不一样,共宣中必须要有斗争这个维度。
哈贝马斯在这里更倾向于第一种。是在自然过程中去实现阶级关系,因此自然过程中断,就是阶级关系重新改写的可能。危机只是体系的危机。晚期资本主义唯一的形象就是资本主义对危机的应对,晚期资本主义是action【anti-crisis/organized capitalism】,早期资本主义是natural process。但是对马克思来说这个natural process是人造的,因此最后的危机出现的面目是natural crisis,是自然出现的。
system integration已经是危机了,social integration已经是革命了。
class domination只是对这个natural process的pre-condition,因此马克思后期不再谈class domination了,因为这种对class domination会成为抽象的道德批判。
批评natural process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 马克思:强调这种process不是natural的而是historical的,因此不是permanent的
• 布莱尼:natural process是一种假象,经济自由主义要求一种非常强大的国家干预。
哈贝马斯从马克思的crisis的理论中推出来的是system integration出现了问题,马克思认为危机一定会朝social integration走,它使得那个匿名性的体系不存在了。马克思的错在于,危机发生了以后遭遇危机的工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危机的源头在哪里,并不会转型为social integration,并不会带来historical change。
马克思无法理解危机到来以后怎么办,但是哈贝马斯承认马克思对危机的理论揭示,尽管哈贝马斯是从体系理论和行动理论的角度来讲的。
和自由资本主义的class structure有什么不同: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阶段是看不见class的,看见的只有契约关系,阶级关系只有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浮现出来的,所以哈贝马斯提出class compromise的问题,斡旋的各方都要给出normative resources,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反危机的社会,因此整个阶级结构就是class compromise,但这并不是让我们看不见阶级,而是让我们看见阶级。
administrative system:global planning(让自己在普遍环境处在优势地位)/对经济过程进行去危机处理
legitimation system:
• formal democracy:因为晚期资本主义看到的是state and society,state在这其中要有行动,因此必须要been justified的。这种行动的干预只是国家的,这种干预必须是mass democracy,但是老百姓并没有实际参与建制的过程
• civil privaticism:让百姓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能够充分保证老百姓对眼前的画面的忠诚度,关注的只是和政治无关的东西
到发达资本主义的阶段已经明确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论敌是社会民主党人no crisis,支撑这一点理论模型是用政治去化解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问题。哈贝马斯强调没有那种具有真实的内容的democracy。
晚期资本主义的问题先提交出来,然后再进入第二阶段(民主政治的乐观转向彻底的否定的立场)。
liberal model :
1. society ➡️ state
2. human…
揭示两点:1. disorganization(Hegel:黑格尔看到的是对等级身份的去除,贱民是作为disorganization的产物,是先进入了体系然后被排除) 2. exception(两条路径:1.Maxism: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不属于工人的 2.late liberalism)
class structure-变成social contradiction-产生crisis

哈贝马斯坚决反对公共领域的门槛和精英主义之间划等号
晚期自由主义
晚期自由主义是从exception(宪章运动/奴隶制)出来的,晚期自由主义仍然是自由主义,背后仍然有universal picture,因此在文明社会当中仍然存在exception,在政治上解决问题的同时反而把问题转移到了政治上(让这些人能够在政治上发声),而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这种诉求在资本主义内部运行当中是无法被解决的,因此就出现了disorganization。因此通过一种外表的普遍性来掩盖这一问题,内在运行的依然是selected people,因此哈贝马斯说这仍然是reaction
晚期资本主义:
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只是说这个结构不存在了,而没有给出一个新的结构「矛盾的政治化导致了政府从supplement 走向了intervention,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线没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free entrepreneurs也已经不在,所有的人都从employers变成employees,socialization已经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外部强制性力量,没有了真正的independence,卢卡奇批判家庭时引用康德,kant:marriage is a contract家庭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原则性的区分没有了」
在正当性危机中要重新提交晚期资本主义的结构 :三重结构(在这三重结构里存在危机,把危机再度揭示出来)
1. economic system
2. Political system
3. legitimation system
- supplement:资本和国家的合谋,国家提供条件让其自主运行成为可能
- intervention:社会矛盾会呈现为群体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必须通过intervention的介入让这种对抗缓和在一定程度内(eg. 国家建设/解决突然爆发的冲突)【power是要靠resources养成power】
crisis 转变成了crisis of rationality,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有国家挡在前面
motivation crisis
legitimation crisis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rationality crisis不断的剥夺legetimation crisis。不断在对传统进行加工,而不可能自己制造出来这种大家在一起的world view,因此只能不断掏空legitimation resources,最后就会陷入legitimation crisis,politics of rights就是一种对现行福利国家的一种反对和否定。整个传导到正当性系统当中,传导到凭借这种正当性行事的国家那里。
chapter 8.
三个结论:
1. system crisis变成了以国家面目出现的危机(permanent crisis),是需要国家处理的一种危机的状态
2. (value&meaning的结构)resources变成了和每个人的需要不直接发生关系的value(商品),这种商品没有履行resources的功能。国家就要通过税收和分配政策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需要meaning的支撑。meaning越少value就需要越多,value需要越多,就越需要meaning的支撑。如果value让人感到不满足,就需要meaning来补足,需要legitimation;如果meaning不够充分不能让人接受,value就需要补足这种meaning的不平衡。【互相对于对方的缺陷性的放大】
3. crisis of meaning(legitimation)的爆发就意味着埋藏在资本主义内在的结构contradiction 就暴露了,如何解决「两种方式」:
3.1 改变社会结构(革命)-需要历史偶然性
3.2 这种永恒的压力可以被不断被引向其他的领域(another sphere): communicative action
建立新的规范,这个规范是有基础的,这个有基础的规范经得起无止境的索求。这一点是bottom line,legitimation是可以守住底线的。获得自己的individuality不是通过个体开始的,而是通过已然连结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individuality。哈贝马斯讲述的是,在晚期资本主义中依然没有被彻底阻断的,依然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真实生活的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领域。
哈贝马斯的论敌究竟是什么:
民主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可以解决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一旦看穿了这一点,拥有了更大的理论框架,往往就会诞生
福利国家往新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推进是有两大块推动的[1]
1. legitimation:社会运动的逻辑本身就是fragmentation,本质上是anti-exclusion,因而从阶级背景的政治越来越往身份政治转变
2. rationality的反对(哈耶克):国家以普遍性面目进行干预是impossible,inherent law的把握在福利国家的宣称之下是不可能达到的
整个第三部分最直接的理论对手是体系理论,「体系理论:这种高参与是虚幻的,他们可以成为福利的享受者,但绝不能成为体系的操纵者」
理论资源:韦伯、涂尔干
1. legitimation crisis的应对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a. 政治是权力,但政治是正当性的权力。legetimation的问题是韦伯提出来的。
legitimation的问题翻译成legality的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错误,但韦伯仍然有自己的立场:韦伯的表达方式是诸神之争,和ethics of responsibility(挽救政治的人行的是责任伦理,必须要去为共同体谋业)一定要守护住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区分卢卡奇的体系是没有人领导的体系。
b.最后是decision的维度(施密特)在这个基础上把decision之上的事翻译成law,这个时候legitimation就转变成了 legality,因此二人都强调实证法。因此这种思路是反自由主义的,实证法强调的就不是law背后那种universal norm。
哈贝马斯认为这种system theory是对这一版本的态度再度延续。哈贝马斯要通过2和3来论证为什么law背后一定要有universal norms,这个universal norms背后一定要有truth。
第三节哈贝马斯再说,为什么当下这种态度再度复兴,因为end of individual。system theory只有system,这一点是哈贝马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真正的努力方向:重现挽救实践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有偏向的理性
重新阅读哈贝马斯!两个version!
七、保卫马克思
两个层次:
1. 马克思版的意识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上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
2.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
2.1 先行的理论条件:矛盾和多元决定
2.2 唯物辩证法
2.3 剧评(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明白其反驳的对象)
序言:革命知识分子的缺乏,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理论
马克思理论传统中存在的缺陷是马克思没有给出大写的理论,只给了小写的理论,站在什么样的基地上给出历史理论和社会理论的
阿尔都塞和一代思想家完全干的是同一件事:寻找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最难摆脱的框架是什么:黑格尔的辩证法
辩证的循环是非常重要的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理性自由主义往理性共产主义转型
1. 费尔巴哈解决了什么问题:早期马克思所持的是理性自由主义的启蒙哲学立场。启蒙哲学的立场是理性国家的立场,而马克思指正当时的普鲁士国家不符合理性的原则,因为它只强调特权,不符合普遍性的原则。
- 理论立场:rational freedom
- 实际立场: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国家,democratic révolution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实际上是青年黑格尔派。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道路走不通,因为青年黑格尔派凭借的是通过启蒙理性让国家理性化。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判定费尔巴哈是共产主义的立场(政治立场),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立场是以宗教批判的立场出现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立场是以政治批判的面目出现的。
理性共产主义的立场(异化-人的本质-对否定的再度否定,即革命,让人成为具有类高度的人)
- 费尔巴哈:从人出发的(人是具有类的高度的存在,从来都是以异化的方式以否定的面目实现的),通过宗教发现人是通过上帝来实现自己的类本质的
-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上篇讲国家,下篇讲货币)
- 这样一种完成和启蒙哲学不一样,是可以支撑政治实践的。不需要启蒙哲学让启蒙带来自动的转型,而可以让无产阶级完成这种社会革命
- 理性自由主义:从freedom(human nature)出发
青年马克思:双重倒退和发现
1. 两个倒退(唯物辩证法中认为“倒退”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双重发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作的原因:
1.1 对宗教批判的继续
1.2 德国人只是在哲学上参与了现实,站在落后的现实上,成为哲学上的同时代人
阿尔都塞:德国人在理论上的发达是一种异化的意识形态的发达
德国人无法进入到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去,而企图隔岸观火地给出一个理论的观念,因而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意识形态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是肯定的(康德到黑格尔已经是肯定版的完成),也可以是否定的(黑格尔以后的马克思是否定版的),但不管是肯定版还是否定版其内在都是一样的。在《导言》中,马克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理解世界就要通过黑格尔的法哲学。阿尔都塞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被破除的包袱。
退回到的社会现实:德国的旧现实/现代世界的现实——与之对应的双重发现,重新深入到现实的结构当中
- 阿尔都塞认为这个说法可能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导致可能跌入经验素材当中,因此认为“倒退”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44手稿:中国学界对其评价如何和阿尔都塞的评价对接
- 阿尔都塞认为的其流行在于其对卢卡奇、人本主义的论证
- 而它在中国的流行与阿尔都塞想的不同:
1. 讲述异化理论
2. 手稿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一般原则的批判,这种批判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上的断裂:既超越了费尔巴哈,也超越了黑格尔
- 手稿中体现出了一种理论空白,马克思开始在这个文献中开始认真对待黑格尔,并且同时认为黑格尔是存在问题的
- 在阿尔都塞看来手稿好像是一种思想实验,但这种思想实验似乎没有什么积极的成果
- 用黑格尔去批判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国民经济学不理解异化劳动,黑格尔把握住的是劳动无法成全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性质,同时把握住的是眼前这个社会的历史性
- 阿尔都塞:这个对异化劳动的否定之否定的黑格尔是否和费尔巴哈没什么区别,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走投无路是否唯一的选择就是和二者同时决裂,阿尔都塞认为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框架还是让政治革命之为不可能,仍然是让一个原则达到生活中所有复杂的可能性,还是以所谓的发展的表象盖住所有具体的真实的发展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一致性:总问题的一致性
- 中国学界的阅读:黑格尔是马克思的引路人,黑格尔是超越费尔巴哈和亚当斯密的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差异
当代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界定
1. 第三部分:马克思的理论的反人道主义,或是哲学的反人道主义(双重内涵)
1.1 人道主义不是一种理论,是意识形态带来的结果,不是科学,只能唤醒民众,但是不能让人把握客观情势,让人抓住重要的战略要点。
1.2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具有必要性:具有意识形态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什么复杂矛盾下产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何应对它
2. 第四部分:ideology
2.1 意识形态是个表象体系(黑格尔认为这尚未达到概念的高度)
2.2 社会功能:作为让复杂整体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各自的作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是被呼唤出来的
2.3 属于意识的范畴,但又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无意识的意识形态使人获得意识:(科尓施:form of consciousness)/(卢卡奇:直观态度作为一种意识)我们和生活的关系是我们体验和把握到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我们想象的结果,是经过意识形态框架中介以后的理解,因此imagination就是意识形态很关键的要素。
无意识:这种结构和框架对于个体来说是先在的
2.4 意识形态的能动的本质(反驳庸俗版本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用葛兰西的话来说,它是提升至统治阶级的重要环节」:
- 庸俗版本的意识形态之为工具:在这套理论中国家不是普遍的
- 马克思:现代社会当中人对人以工具为中介的直接统治是不存在的,现代国家是普遍的。因此意识形态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有效的。尽管统治者存在优势地位,但要想超出这种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
- 霍克海默阿多诺:现代国家的衰落就意味着退回到最之前的版本,国家完全沦为工具,元首是exception。这个版本的意识形态,存在普遍的意识形态和例外的意识形态两元。(当下右翼强调自己和普遍建制派的不同,强调自己是可以行判断下决断的exception)
2.5 没有理论之前,意识形态常在。
2.6 卢卡奇:意识形态的立场需要conversion
2.7 阿尔都塞:完成意识形态完成不了的问题
《矛盾与多元决定》
1.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阿尔都塞重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头立地的辩证法实际上是获得了神秘形式的辩证法,辩证法之为辩证法一定是内容和形式的一体化,因此如果形式是神秘的形式,那么它一定带上了致命的缺陷
核心问题就是对“颠倒”进行重解把传统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推翻,然后去探究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对辩证法的最核心的部分的理解差异究竟在哪里,因此不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容的全面呈现。
2. (透过列宁讲马克思的辩证法)
- 为什么从列宁当中能够over-dertermined structure
conjuncture:(阿尔都塞已经把列宁的“最薄弱的环节”以及背后支撑的结构已经拆解成了自己的概念)
1. contradictions(不能还原,但相互之间会发生关系):封建/资本主义/殖民和反殖民/生产力和落后的文化
2. Class struggle:因为阶级斗争是在一系列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因此阶级斗争也是复杂的,阶级斗争不能简单的还原为某一个矛盾
3. conditions(条件/环境)
- 列宁和第二国际的对比:第二国际必然会认为革命必然会在欧洲爆发,而不是在俄国
- 列宁进入现实的复杂性的要点就在于把现实把握为是存在多重矛盾的现实,然后在多重矛盾的把握下适时地对生活进行介入。等待革命条件实际上就是取消革命。
多元决定的矛盾观
- 多元决定的矛盾观不是简单矛盾观,不是抽象预设一对根本矛盾去过滤现实(后者被卢卡奇称为:organic point of view)
- 矛盾和矛盾之间是有关系的,最终看到的不是多,而是一(作为拓扑结构的一),每一对矛盾都会受到这个结构的影响,每一对矛盾都反映着结构。
3. 黑格尔的辩证法:
- 精神现象学:扬弃
每一次扬弃都是对本质的回归,用的表述是“同心圆”,概念是“简单本质”。
- 历史哲学:总体/简单本原(principle)
黑格尔只有一对矛盾:自己和自己的异化的矛盾
4. 马克思和列宁的对接(列宁讲的就是马克思讲的)
- 马克思在讲述civil society和the state的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讲出了新的内容
- 黑格尔的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仅仅只具有现象的意义,system of need,要理解它必须理解使之成为可能的背后的本原和本质,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定在
- 马克思的civil society和state的关系:去追问经济人和经济行为何以可能,借辩证法这种解剖术解剖出来这个画面的复杂性,研究市民社会能够维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样的
- 但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仍然有两端:一端是矛盾的复杂性,另一端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生产领域的决定性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布洛赫:非共识性 non-synchronicity/阿尔都塞:剩余
社会可以转型,但是并不意味着上一个环节的社会中的内容会完完全全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社会内容去
《关于唯物辩证法》(核心文本:58导言和毛泽东的矛盾论)
总问题:全面呈现马克思的辩证法
核心文献:
1. 导言里的辩证法:
-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 简单概念
-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经过思想消化现实以后得到一个根本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把指认为是现实背后的根据
1. 矛盾论:
-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 结构
- 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 多元决定
- 关于矛盾的不平衡发展
基本概念:
1. Praxis:
1.1 三要素
- 生产资料(原料)
- 加工(劳动&手段)
- 产品
2. 类型:
- 生产实践
- 政治实践
- 意识形态实践
- 理论实践:
1. 广义:意识形态实践+科学实践
2. 狭义:科学实践
- 加工意识形态原料(认识论的断裂)
- 加工理论概念原料(形成新的理论)
小写的理论&大写的理论
小写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讲述社会历史,讲述特定的实践对象的特定规定性 eg.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大写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讲述的是理论实践的本质、将理论实践包含其中的整个实践的本质以及我们何以可能造成历史的转变
马克思那里没有大写的理论
内容:
1. 理论实践:
三个一般:强调三者之间都是有质的差异的
- g1
- g2
- g3:不能直接指认思维具体是实在具体的根据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差异
黑格尔那里也有抽象到具体:黑格尔理解的实在本身的发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self-development),而思维本身的认识方式是现象,现象背后站着实在本身的发展过程(self-development),这个过程是无断裂的概念的自我发展
马克思要强调的是我们面对结果般的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加工,所用的理论本身就已经是超出意识形态的,因为g2和g1的断裂,所以g3和g1一定是有根本断裂的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差异
费尔巴哈:双重直观(感性直观、洞察对象本质的本质直观)
- 真正的理论实践的原点不是具体的现实(不是实在具体),而是已经被把握进理论中的观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首先和对象发展了实践关系,在实践优先的立场上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对象的抽象和想象
pre-given complex
G3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总体,这样的一般把握住的是内部有结构、有差别的对象
对第三部分进行追问的结果就是第四部分,认识论的背后一定是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本体论
辩证法不会就是认识论,但是辩证法必须包含认识论
毛泽东没有在理论上排除简单矛盾不可能存在,对简单范畴的排除是马克思完成的
黑格尔理论的源头:黑格尔的核心是总体,具体是有区分的(difference)的总体
为什么这种源头意味着黑格尔的理论是无结构的:黑格尔理论中已经分化出来的东西不是相互发生关系,而是和那个本原发生关系的
革命何以可能(辩证法是为了讲清楚change何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和阿尔都塞是一样的)
阿尔都塞和卢卡奇争论的焦点是historical necessity
卢卡奇无论如何强调人的主体性,但是必须要依靠黑格尔的总体观
阿尔都塞:没有先行历史走向,确实存在structure,但是没有必然性框着现实发展(articulations)
多重矛盾:转移/转移以后一定会压缩(condensation)
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使政治领域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经济领域的矛盾就被压缩为了阶级斗争(转移+压缩两个环节)
站在理论实践高度上把握strategic point(战略要点)
阿尔都塞的本体论(历史哲学):《偶然相遇唯物主义》,巴迪欧承接了这一维度
八、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
建立在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

科亨受到了自由意志主义的极大冲击
自由意志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1. (反:哈耶克)市场经济中资源的调配 没有任何人能够把握这种规律,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只能由市场自己解决的(这个辩护科亨他们到最后也接受下来了)
2. (正:normative foundation)新自由主义是对人的自由的实现,self-ownership意味着人对自己做主,以平等和自由在原则上无法相通破解了马克思的批判,来论证守现代生活最基本的原则必要性
3. 89以后产生了第三个论证:no alternative/no better choice
对资本主义的辩护是在原则高度的辩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分离,人和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human domination只在经济领域发生。自我理解是在内容领域发生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批判(危机理论)是非规范性的批判,也就是这个系统在事实上运行不下去。马克思的重心都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新的原则性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normative resources,没有马克思版的moral philosophy,political philosophy
马克思的两大判断导致他没有这种理论:
1. 关于无产阶级的生成:无产阶级的生成是历史必然性的生成, 不需要normative stimulation
2. 物质充足设定:从生产过剩的危机倒推过来的,马克思对危机的理解第一步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crisis of over-production),理论模型就是资源反馈社会的机制出了问题,使得资源不能够及时反馈社会,资本的运转就会暂时停顿
而在当下,两大判断都已经被颠覆了。
1. organized capitalism:工人开始阶层化,“再度封建化”(韦伯)
2. scarcity是一个永恒的前提(论证:ecological + political):ecological argument(科亨和哈贝马斯的论证是一样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是能源驱动。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制造需要,但是生产是以自然为界限的,因此资源相对于自然来说是有限的。除此以外最重要的论证是罗蒂的“who are we”,从political philosophy的角度来论证的
在这个意义上,最重要的是去论证凭什么需要社会主义
1-10全都是在反驳self-ownership,self-ownership绝不能作为一种原则
(5-8)
1-4 liberalism
强调自己守护的是自由的原则,不平等是自由的原则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是自身成立的。saulventy over herself
第三章
自由推出inequality需要最先占有权(最早提出:洛克-自然状态)作为前提,最初占有权最初占有权自身并不valid,并不是一个规范性论证。
科亨对self-ownership的更新在于设定了common ownership of external world(洛克从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直接推出了最先占有权,但是这种论证方案是直接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来保证equality
但科亨也知道这仅仅是形式的,因此就要加现实条件
第四章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model的问题(共产主义版的现实条件就是common ownership)来说明liberalism的模型是不成立的,二者的错误都是无法带来self-ownership的acualization资本主义之下也存在无产阶级,不对外部世界具有任何占有关系,因而仍然存在这些人不符合self-ownership这个原则
5-8 马克思主义
在根本原则上分享了为资本主义辩护所提出的原则:self-ownership
第五章&第六章:埋藏在马克思理论当中的自我所有原则
左翼自由主义:自由+equal ownership(这个设定瞬间就会被推翻,距离结果上的平等还很遥远)
马克思的批判接受了self-ownership的原则,批判的是original inequality
马克思只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事实做了批判,但没有对规范性根据做了批判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对这个原则进行批判需要去考察马克思有没有在超越了资本主义的下一个阶段的社会形态当中保留这个原则,也就是去考察共产主义是否还存在这个原则
洛克对私有财产的论证:完成了对resources从nature往人的转变的过程,本来是上帝造的,经由我的劳动,使之变成我的
第十一章:两个可以超越self-ownership的原则
1. produce for others/social production (social freedom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对劳动和我之间的关系的新的原则和规范)
2. 平等主义的分配(再分配践行社会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