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中「如何判断导师牛不牛」
9月1日应该是很多同学记忆中的开学日,那大家知不知道魔法世界的顶级院校霍格沃茨也是这个点开学的~若有小伙伴有幸收到霍格沃茨的开学通知书,想必就期待着分院帽会把你分到哪个学院了吧。申博世界里虽然没有分院帽,但我们也要按照各自的背景、风格和未来规划等为自己找一位合适的博士导师。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选博导时,如何判断导师牛不牛。
一、职称差异
欧美的学术职称与国内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国内只有博士生导师才可以带博士生,一般要达到教授级别,当然个别学校副教授也可以做博导。但是,欧美大学的Assistant Professor就可以指导博士,甚至博士后也可以。因此了解国外的学术职称等级对于判断导师牛不牛至关重要,也是了解导师的第一步。欧美的学术职称层次结构大体如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Professor一般就是职称的顶层了,但是注意的是,有些学校可能会有特聘教授,也就是合同制的,一般三年左右。在找导师时,尽量找全职教授。因为这种教授,一般在学术水平上已经成为领域专家,水平和经验较高,有利于博士项目的指导。
二、Paper 数量与质量
Paper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你想在博士期间发表一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期刊文章,而你的导师却从来没有发表过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的话,那么想要实现你的梦想就会很难,或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反如果你的导师发表的都是nature,science之类的顶级期刊的文章,说明这个导师的研究思路很好,并处于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的也是些热点问题,那么你可能只需要按照导师的思路和要求去按部就班地努力做研究,就能发出一篇很好的文章。因此在判断导师牛不牛时,Paper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至于数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我个人认为,质量更重要。因为数量只要工作量到了并不难,但是质量,只有好的idea,好的创新点以及缜密的设计思路都达到了才能做到,毕竟科研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基础工作,而是创新,作为一名博士学会如何创新发现好的idea很重要。小伙伴可以通过查找导师的累积影响因子,以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从而判断其学术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三、Projects和funding
Projects和funding,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将来的科研和生活有关,不过与导师牛不牛无关。其实,很多牛导项目和资金并不多,有些研究者就是一心搞科研,不善于拿项目找基金。也有一些欧美导师会根据项目招聘学生,一个学生一个项目。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有足够资金的。只要导师愿意招你,就说明有足够的科研资金资助你完成学业,不过这种自带funding的项目一般都会竞争非常激烈。
四、学术组织,期刊主编和副主编
学术组织如各种专业协会等,也是判断导师牛不牛的一个参考标准。特别是一个协会的主席或者副主席,甚至是一些期刊的主编或者副主编。能够在专业协会混个一官半职,说明这个导师在该领域的认可度较高,具有被同行广泛认可的学术能力。而期刊主编或者副主编,也是同样道理,而且这个对于学生可能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导师是一个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主编或者副主编,那么投这个杂志就比较容易,对于自己以后的文章发表是非常有利的。
五、实验室的规模(仪器设备、学生数目)
其实,实验室的规模在没有真正进入实验室前是很难判断的。特别是国内的申请者,很难在入学前去实验室看一看真实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实验室的主页进行判断。
六、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
这个指标,可能是国内学生比较关心的,国外一般不是很关注,毕竟每个学生毕业后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很难通过这个去判断导师的好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发表的期刊数量和质量来判断导师牛不牛,会不会指导学生。但是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不仅与其科研能力有关,也与个人的情商和各种因素相关,很难都归因于导师。
七、行政兼职情况
很多国内学生由于国内环境的影响,认为有行政职称,比如系主任,校长等,比没有这些的导师厉害。其实,国外的制度与国内是不一样的。国内没有行政职称,自己又不牛的话,很难拿到科研项目。但是,国外有很多热爱学术的导师,不屑于参与行政的,他们觉得那是浪费时间,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而且,在国外,导师不需要行政职称也可以拿到项目的。有些研究所的所长是每一个全职教授轮流做,一人做几年,大家都有机会。因此,除非有学术之外的其他目的话,不建议大家太注重导师的行政职位。
没看够?赶快登陆博士星球吧!
订阅号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