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6:二读《语言类型学》
类型学-语言学分支:是语言学里负责跨语言比较和进行跨语言提炼、理论提升工作。
类型学-语言学流派:有独立的学术思想-所有人类语言的属性(包括本质属性的理论概括),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跨语言观察研究的基础之上。(P2-3)
语言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研究兴趣-在跨语言的比较-在生成语法-在话语篇章、研究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讲道理摆事实(假设证明)-假设证明(P4)、目标-人类语言真正本质的核心共同点、层面- 共时-历时
形式学派:典型代表-生成学派
1、儿童语言习得:为什么认知能力变强了反而学语言的效果变差了?(其他学派未解决)
-语言内在机制的先天性和独立自主性(P10)
2、为何能产生无限多没听过也没说过的句子?
-句子内在机制的有限性、递归性(转换生成语法)(P11)
3、为何有不同的语言类型?
-原则与参数理论:原则制约所有人类语言,参数提供选项。(P12)
4、研究范式是什么?
-内省测试:通过个人的测试找出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界限。(P21)
成果-语言的递归性、移位的句法问题-孤岛理论(并列结构、关系从句)、移位的语义问题-管约理论(反身代词的长距离回指、主被动句移位的量化域)(P27-34)
缺陷-不能反映人际差异:个人语感有差异(社会语言学关于阶级、性别、受教育程度语言的差别);不能精确反映语法形式的合语法性程度问题:合语法和不合语法并非二分对立,存在中间状态(不太好但能接受)的问号句。(P21-22)
功能学派:典型代表-美国西海岸学派
1、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由很简单的源自动物界的粗糙语言发展出的历时演变的产物,受制于交际需要。形成是动态的,没有固定成形的时候,一直处在演变中。(P13)
2、语法规则如何产生?
-语法化理论:昨天的语篇就是今天的语法/句法,昨天的句法就是今天的形态。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句法化后是虚词化。-构式化:句法结构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体。(P13)
3、研究范式是什么?
-话语分析(文本分析、篇章分析):主要从文本中提取例句;通过频率的计算追求定量-认为每个语体有自身的语法,需要限定在同一个层面研究;注重真实口语语料的收集和观察交际-人类语言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语言规则先在口语中形成,交际的凝固形成了语法规则。(P23-24)
缺陷-受内容的制约,无法了解没有出现的句子,但这些句子不代表不能说。(P25)
类型学派:
1、对语言本质的看法
-应面向语言事实,不急于下定论。
2、研究目标
-描写众多语言事实,从跨语言的经验和统计基础上提炼语言共性和差异,对语言进行分类,对我们的认识进行简化,最后从宏观探讨语言的本质。(P15-18)
3、研究范式
-跨语言分布验证:前提为一种表达方式逻辑上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在跨语言中进行验证。验证的方式不是自发的(与形式派同),需要通过问讯获得语料,还是定量的(与功能派同),需要测跨语言的分布频率。(P25)
缺陷-调查的语言材料和问讯人的可靠性不确定。(P25-26)
类型学的发展: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后随之产生,共同背景-跨语言比较。
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威廉琼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官员)比较梵语和古希腊语、拉丁语后得出印欧语系的概念。这是西方殖民主义的间接产物。
发展-格里姆兄弟(德国,又叫格林)发现方言里保留更多古代的东西,提出格里姆定律:属印欧语的语言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态,语音的变化很有规律。(P67-68)
传统形态类型学:根据形态对世界上的语言分出四类。
语言形态变化指向的不是一个渐进或者渐退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式的变化。(《Introduction to Typology》1997)(P70):藏缅语族中越是西边的语言形态化程度越高;汉语经历了从上古到中古形态减少的阶段,从中古到近代又经历了形态增加的阶段。(71)
过渡:Sapir把传统语言类型学局限于对于形态的研究扩展到了句法。(78-79)
当代语言类型学:1961年Greenberg编论文集《Language Universals》,Some Grammatical Universa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将语序拓展到词内部的语序和句子以上的语序(80)
研究目的:给语言分类>跨语言比较探索语言共性。类型学的研究应该是以语言共性为目标,以人类的跨语言的比较为方法的。(81)
研究范围:形态>语序>更多。追求谱系、地域和类型三方面平衡。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9: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