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八重宝函

相传2700年前,释尊在拘尸那城两棵树之间涅槃,众弟子火化他的遗体,从灰烬中拾得了一些遗骨残片,这些遗骨被称为舍利,包括一小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一节指骨,以及其他一些真身舍利。这些佛舍利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分别建塔供养。一百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半岛。鉴于自己杀戮太重,阿育王放下屠刀,转身成为护法明王。他挖掘八国之塔,搜集佛舍利,在各地重新建造了八万四千塔,将那些佛舍利分送塔中供养。古印度把中国称为东土震旦,相传,在东土也建造了十九座舍利塔,陕西凤翔法门寺又叫阿育王寺,便是其中的一座,塔中供奉着佛指舍利,是佛陀的一节中指指骨。

1. 大唐天子爱烧香
不知佛舍利什么时候来到了中国,文献记载,自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携带佛经、佛像来到洛阳开始,历代都有梵僧携带佛舍利来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例如老庄玄学脾胃相投,渐渐扎下根来,开花散叶。尽管也遭受过北魏、北周、唐、后周等几次灭佛运动,但整体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唐朝皇帝声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给予佛教以慷慨的庇护,并注意协调道、儒、释三教的关系,于是三教鼎足而立,既争衡又彼此圆融,各自拥有广大的信众。
有意思的是,唐代像是与佛骨舍利有某种缘分,从唐太宗开始,将近半数的大唐天子与佛骨舍利产生过联系,或是参与迎奉,或是送归佛骨。迎奉佛骨的活动从初唐一直延续到晚唐,与三百年大唐王朝相始终。

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是既扶持又抑制,虽然没有像《西游记》里说的那样和玄奘法师结拜成兄弟,但他很欣赏玄奘法师,直到临死前还和玄奘谈论佛法。但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很注意平衡各方宗教势力。
贞观五年(627年),唐太宗听说法门寺塔中供奉有佛舍利,三十年一开,可以国泰民安,于是下令重修法门寺塔。在岐州刺史张亮的主持下,从沉寂已久的法门寺塔地宫中找出了一些舍利。

30年后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僧人在塔中又发现了8粒舍利子和真正的佛骨舍利。佛骨中空,可以放入小指,“骨长二寸,内孔正方,外棱亦尔,内外光洁”。唐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次派人去法门寺迎奉佛骨到长安供养,并按照中国习俗,为佛指骨舍利打造了九重金银小棺椁,在宫中一口气供养了4年。
30年后,长安四年(704年)的除夕之夜,大周女皇武则天第二次把佛骨迎奉到长安。当初,女皇登上皇位需要思想舆论,僧人奉上了佛经《宝雨经》中女身受记转轮王成佛的说法,让武则天十分受用。所以这次迎奉规模盛大,据说整个长安城的乐队都来到了活动现场演奏,沿途还有无数信众舍财投宝、顶缸燃指,表达虔诚。
正月十一,佛骨舍利被迎奉到洛阳,正月十五,武则天斋戒沐浴,亲自祷告,还施舍出自己珍爱的金襕绣裙和被褥来供养佛骨舍利。可就在7天后的正月二十二,发生了神龙政变,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在一群老臣的簇拥下重新登上皇位,复辟大唐。武则天被迫退位,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太上皇。紧接着,在年末的寒风中,一代女皇告别了人世。

唐中宗李显号称“六位帝皇丸”,貌似强势爹妈总容易教育出软弱的孩子,李显的安全感就很弱。复位后,李显派人将佛骨送回法门寺,为了祈求佛祖的护佑,他率领妻子儿女包括2个小姨子,7口人剪下头发放到一个石匣中,以发代身来供养佛骨舍利。凑巧的是,佛骨送回法门寺后不久,唐中宗晏驾了,死因不详,有人说死于脑溢血,有人说是被妻女联合下毒。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肃宗病倒了,为了祈求佛祖庇佑,同时为朝野上下打一针精神强心剂,唐肃宗第三次迎奉佛骨前来长安,他剪下自己的头发串上宝珠虔诚供奉于佛前,祈求得到保佑。遗憾的是,转年唐肃宗就驾崩了。
30年后的贞元六年(790年),唐德宗第四次奉迎佛骨。唐德宗刚上位时意气风发,一心要治理好藩镇割据问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年下来,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变得更棘手了,身心俱疲的唐德宗转而求助于佛法,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佛事活动安抚人心民意。但此时国力窘迫,仪式比较简单,一个月后就送还了佛骨。
30年后的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第五次奉迎佛骨。对付藩镇,唐宪宗很有办法,他又打又拉,各个藩镇都老实了很多,这时,30年一开的日期又到了,宪宗期望通过迎奉佛骨的形式传达出朝廷的神圣感。同时,他身体不太好,虽然刚到40岁,但已经开始吃丹药,他希望佛祖能够保佑自己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时的大唐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所以供奉活动规模盛大,皇帝亲自捧灯侍奉,信众们也纷纷捐献家产,甚至有人烧顶焚指,用这种自残的方式表达虔诚。

见皇帝带头尊奉佛教,全国上下如狂似醉,这一幕让儒学领袖韩愈很不满。韩愈号称“文坛圣斗士”,本来就擅长打笔墨官司,这时为了保卫尧舜文武孔子以来的儒家道统,他立即上书皇帝,连说带吓,意思是:陛下,历代崇佛的皇帝基本都活不长,想珍爱生命,就得毁掉佛骨,这件事就从您做起吧!唐宪宗被韩愈气得半死,马上把他贬到长安五千里之外的潮州,那可是个鳄鱼满坑的荒蛮之地。
韩愈的乌鸦嘴很灵验,第二年,唐宪宗暴死,据说死于宫廷谋杀。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又一次要迎奉佛骨。这时的大唐国力衰微,已是风雨飘摇了,于是这次迎奉遭到了朝臣的纷纷反对。唐懿宗却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佛祖身上,觉得只要虔诚供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撂下一句:“生得见之,死亦无恨。”或许,他忘了佛经说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心而为,便是假象,无异于水中之月,树上之风。他这样做能不能解决问题,佛经本身早已给出了答案。
唐懿宗一向花钱没数,平常出趟门都要带上十余万人马,如今迎奉佛骨,怎好等闲视之?于是,从长安至法门寺三百里之间沸天烛地,仪仗绵亘无边、宝帐侈靡无比、音乐昼夜不息、诵经声震天地,到处都是或跪拜或歌舞的百姓。晚唐已经遥遥看到了帝国落照,社会风气奢靡又颓丧,人人都看不到明天,所以尽量享受今天。一心向佛,仿佛成为帝国最后的精神支柱。
佛骨来到长安,唐懿宗亲自顶礼,虔诚的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然而,佛骨进门仅仅过了三个多月,皇帝的丧车就在哀声中被推向墓地——唐懿宗病重,很快驾崩了。
继位的唐僖宗下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时,长安城的男女老少都来送别,大概是预感到了国家和精神的某种命运,很多人哭着说,从此再也看不见佛骨了。——在衰亡的时候,人们的预感总是特别准,33年后,大唐灭亡,之后又遇上乱世,地宫的门再也没有开启。
2. 唐密曼荼罗地宫
佛骨舍利这次入地宫,整座地宫被布置为唐密宗曼荼罗的形式,佛指舍利及各界布施的稀世珍宝,包括一根接近2米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一同封入塔下地宫,以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密宗是一个佛教流派,传播曼荼罗法。曼荼罗是梵语,即坛场、坛城,意为轮圆具足。密宗十分重视仪轨,认为通过曼荼罗灌顶坛等法事,可以登上觉路。
据密宗经典记载,法身佛大日如来讲授《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时,分别传出了胎藏界(物质世界)和金刚界(精神世界)两部大法。后来天竺僧人善无畏继承了胎藏界曼荼罗(物质世界),金刚智继承了金刚界曼荼罗(精神世界)。唐玄宗时,这两位僧人来到长安,将纯正的密宗传入中土。密宗的传入,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他们的弟子不空金刚得到两部真谛,并传授于中土僧人惠果。惠果汇合两部大法,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唐密体系,成为密宗付法第七祖。
惠果,世称青龙阿阇黎 ,是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在他的影响下,唐密风靡一时。惠果的弟子众多,连外国人都来拜师,比较著名的有来自日本的僧人空海、最澄,后来,唐密由他们传入日本,发展为东密、台密。

法门寺地宫按照唐代帝王陵寝的建制。内部依照密教的布坛之法布置,以皇帝捐赠的上千件绝代珍宝供养佛指舍利。祈望在这个无上法界中达到护国佑民,弘法利生的目的。
佛指舍利为什么有四枚?这叫一真三影。佛教认为这三枚影骨和真骨一样,都是圣物。一枚是释迦牟尼的真骨,也叫灵骨,其余三个是为了保护真骨仿制的,有点影子武士的意思。
佛教兴盛的时候,寺院往往占有大量财富和人口,与国家利益相悖,国力匮乏的时候,便有政治家主张捣毁寺院,将寺院财产收归国库,让僧众还俗,当兵的当兵,搞生产的搞生产,以此充实国力。
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灭佛运动,巧的是,其中三次灭佛的主持者都是武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统称三武灭佛。灭佛运动兴起的时候,佛骨舍利往往成为首要攻击对象,万不得已时,可以用影骨替代真骨,李代桃僵。

3. 八重宝函
地宫内建立了两部曼荼罗,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表示胎藏界因曼荼罗;放置第三枚灵骨的五重宝函,表示金刚界果曼荼罗。

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一套八件,质地有木、有银、有金,以宝石、珍珠作为装饰,外面以丝带或绢进行包裹。八重宝函从小到大、从内到外,依次是:
第一重:真金小塔子,又名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塔顶为四角攒尖形,金质莲花捧托宝珠顶,单檐,四角翘起,塔身高7.1cm,四壁满錾纹饰,有四扇小门,门下方雕有条象征性的石垂带踏步。塔座为纯金方台,长宽各5.4cm,塔内立着一个高2.8cm的小银柱,佛指舍利(影骨)就套在这上面。

第二重:金框宝钿珍珠装珷(wǔ)玞(fū)石宝函。高10.2cm,长宽各8cm,重1022.5克。盝(lù)顶,金质函身,四面和顶部镶嵌珍珠、珷玞石,装饰成花瓣、鸳鸯图案。

第三重:金框宝钿珍珠装真金函,又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高13.1cm,长宽各11.3cm,重973克。盝顶,金质函身,四面和顶部镶满珍珠、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嵌成的莲花。

第四重:真金钑(sà)花函,又名六臂观音纯金宝函。长宽高各为13.5cm,重973克。盝顶,金质函身,函盖雕有双凤、西番莲,盖刹每面雕有一对鸳鸯,盖侧每面雕有四只鸿雁。正面錾有六臂观音图,左右两侧为坐佛图,并饰以菩萨、金刚、童子礼佛像。

第五重:银金花钑作函,又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高16.2cm,长宽各14.8cm,重1660克。银质函身,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盝顶,函盖饰有四只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鸟,也叫妙音鸟。盖侧每面雕有两只凤鸟。函件正面有坐佛,侍立有两菩萨、四弟子、两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左侧面为文殊菩萨,右侧面为普贤菩萨,后侧面是大日如来佛,并饰以金刚、童子礼佛图。

第六重:素银函,又名素面盝顶银宝函。高19.3cm,长宽各18.4cm,重1999克。银质函身,盝顶,通体光素无纹,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以铰链相连接。

第七重:银金花钑作函,又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高23.5cm,长宽各20.2cm,重2699克。银质函身,盝顶。函盖饰有两条龙,盖刹每面雕有一对狻猊,盖侧每面雕有两只迦陵频伽鸟。函体四壁以平雕刀法刻了四大天王像。 出土时,这一重宝函用一条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捆扎。

第八重:檀香缕金银棱装铰函,又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长宽高均约30cm,以珍贵的檀香木制成,雕花银条棱边,出土时已经严重朽坏。

法门寺地宫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可惜的是,唐密在中土发展到金、胎合曼的阶段时夏然而止。日暮途穷的唐帝国不久后灭亡了,在接下来那个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中,唐密渐渐衰落凋零。随着法门寺地宫门“嘎嘎”的封闭声,唐密的最后荣光——地宫中结坛的重重无尽的大千世界,也陷入一千多年的凝滞。
4. 冥冥之中
一千年,足以发生很多事。大唐亡了,新的王朝兴起又灭亡,灭亡又兴起,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只是,地宫的门再也没有被打开。那个三十年一开国泰民安的传说仿佛只是为了大唐一个时代而存在,甚至连传说本身也渐渐被世人遗忘。

当沉睡者猛然惊起时,昏沉惊愕,暗风吹雨中,看到的是残焰幢幢。
摇摇欲坠的法门寺塔下,红卫兵把佛殿、佛像、佛经破坏殆尽,他们说这是在破四旧、立四新,铲除封建思想和文化。这种立意能理解,但执行起来却伴随着暴力和盲目,演变为一场文化浩劫。
1967年7月,几辆大卡车拉着几百名红卫兵来到法门寺,要来砸毁那幢八棱十三级法门寺砖塔,小将们的热情很高,理由很荒唐,说那座塔下藏着蒋介石的秘密电台。
71岁的主持良卿老和尚知道塔下藏有佛的真身,出面百般劝阻,但是面对一群狂热的半大孩子哪会有效果呢?眼看大劫临头,法门寺砖塔将要不保,良卿做出了一个决定。
良卿穿上自己珍藏的那件红底镶金的袈裟,把床褥、柴草等易燃品堆到塔前,泼上煤油,端坐其中,随后点燃手中的火柴。顿时,无数火焰如蛇窜出,良卿端坐火中,合掌安坐,任凭火舌吞噬全身却纹丝不动。
红卫兵们毕竟涉世未深,谁见过这一幕? 惊恐之下,他们先是目瞪口呆,随后纷纷扛着䦆头溜之大吉。就这样,良卿老和尚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冥冥中保全了佛指舍利。

劫后幸存的法门寺塔,仿佛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身姿日渐歪斜。1981年8月,连日暴雨冲刷着古周原,法门寺塔地基下沉,雨水灌入塔身缝隙,到了24日,伴随着声震天地的巨响和冲天而起的黄烟,法门寺塔轰然倒塌了半边,塔内的佛像佛经跌落一地。另半边勉强支撑,随时可能坍塌。
法门寺塔倒塌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只占了一个豆腐块,却引起全球佛教界的强烈震动。因为当年阿育王营造的八万四千塔,绝大多数已经湮灭无存,佛舍利也不知所终。只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唯一有清晰脉络并且可以证明的佛祖真身舍利,可以说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而考古文物界更关注的是如何保存文物。围绕剩余的塔身,专家们一边抢救塔身中的文物,一遍展开争论。一方认为要原样保护半截残塔,另一方认为已经塔身主体是土坯,建议全部拆掉重建。到了1986年,发现确实无法保护时,终于达成一致,决定拆毁剩余的塔身,然后重建。
基于这个决定,才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官,考古工作者随即进行发掘。他们想办法打开了上千年的锁,推开了长长墓道中的重重石门,踏上以黄金铺地的地宫,并进入后室,进入这个供养佛祖真身舍利的密宗曼荼罗“无上法界”。
这里供奉有被整个唐帝国狂热膜拜的四枚佛指骨舍利,还有上千件皇室供奉的宝物,包括武则天施舍的金襕绣裙、失传已久的秘色瓷,以及代表法身佛大日如来、释迦佛最高权威的大金锡杖等大量珍宝。在地宫外侧,有一道《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账》石碑,详细记载着这些宝物名称和相关信息。
随后,八宝重函被整体搬运到扶风县博物馆做细致整理,当最后一层宝函被打开,发现第一枚佛指舍利的时候,时针恰巧指向1987年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佛陀生日)的凌晨1时。
一个新的日子来临了。
参考资料:
吴利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法音》,1995年第01期(总第125期)
《法门寺考古研究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8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 ,编著
王翌,《浅论法门寺<衣物帐碑>》,《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