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的音乐课堂 | 2019
文字整理:@ 一团不灭的小火焰(新浪微博)
第一讲:古典音乐的大门在哪里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古典音乐的一些知识。
很多朋友会问我,如何入门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顾名思义,那就是以前人写的音乐。很多人会觉得古典音乐很深奥,很遥不可及。那其实,古典音乐在当时的时候,都是流行音乐,只不过这些乐曲呢,包括这些乐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到今天也依然在音乐的殿堂里面活跃。
我个人觉得,学任何一门知识,包括欣赏音乐,都要从简单易学的入门,这是我很个人的经验。比方说朋友们可以听一些好听的音乐。大家熟知的像小提琴曲《静思》啊,英文叫 Meditation;大提琴演奏的《天鹅之死》;包括最熟悉的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这些都是当年对我有震撼的乐曲。听过这么好听、优美的旋律,就会发现原来这些乐曲的背后,有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有那么多可以值得聆听的乐曲。
一定要听喜欢的,这有点儿像小孩儿学习文学,一定要从童话、从《故事大王》开始学起,一点点地读散文、小说,可能最后才能够欣赏到像《红楼梦》啊,包括西方的像卡夫卡,博尔赫斯他们那些很艰深的的文学作品。所以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听特别艰深的,上来就听交响乐,觉得那样才更正宗,其实大可不必。古典音乐也是分很多种,就像电影一样,有的角色是比较小的,有的角色是比较主要的。那么我们就一点点、由浅入深慢慢地欣赏。就像我今天推荐的小提琴《静思》也好,或者是《流浪者之歌》,大提琴的《天鹅》,钢琴《致爱丽丝》,包括萧邦的一些夜曲,朋友们都可以从这些乐曲中听到、得到很愉悦的感觉。只要听,觉得悦耳好听,这就达到了目的,达到了精神上古典音乐的陶冶。
第二讲:好的指挥等同于电影导演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继续跟朋友们分享一下古典音乐的一些知识。那今天会简单谈一谈古典音乐的指挥跟乐手。
指挥,大家都知道,是站在交响乐团最前面的,永远是背对着观众,偶尔谢幕的时候才转过来跟大家鼓鼓掌。用一个比喻,他有点像(把)一碗汤,将各种调料搅拌均匀,大概是这样一个作用;或者相当于一个电影导演,控制着整个节奏、速度、情绪。好的指挥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有英国的西蒙·拉特尔,巴伦博伊姆,还有小泽征尔,包括大家最熟悉的以前德国的卡拉扬。
那么我比较喜欢的(指挥)是巴伦勃依姆,因为我之前看过一部关于他的电影,叫《她比烟花更寂寞》,讲他跟他的前妻,大提琴家杜普雷的一段故事,很富有戏剧性。我也读过关于杜普雷的一本书叫《大提琴之恋》。她是完全为音乐而生的一个女子,在大提琴演奏上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演奏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艾尔加的协奏曲的时候,她的版本成为一个典范。为什么会关注他们呢?因为他们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电影,更加了解音乐家本人,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如果有机会,朋友们能够找到杜普雷跟巴伦勃依姆合作的作品,那就是非常的幸运,再结合看那个电影。
那么我还想提一位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叫王健。他好像现在长期居住在芬兰。他的演奏我现场看过两次,是很震撼的。有一次在保利剧院看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这个乐曲呢,大家可能都听过,旋律就是 do mi mi do fa mi re …(哼唱旋律)。当年柴可夫斯基首演的时候,请了列夫·托尔斯泰。当指挥到一半的时候,他想看看托尔斯泰对这首乐曲是否满意。当他看到托尔斯泰泪流满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成功了。这是当年的一段佳话。所以我今天也会推荐朋友们去欣赏一下 王健版本的 《第一弦乐四重奏》。
第三讲:一个交响乐团里都有什么乐器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跟朋友们讲一讲古典音乐的基本常识。
大家知道,交响乐里面人数众多,但是大概它其实就分成几大块儿。有管乐:管乐里面有木管,木管有单簧管、双簧管、长笛;铜管呢,有小号、大管。然后还有弦乐:弦乐里面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还有打击乐:定音鼓,包括三角铁,小铃鼓。那还有一个就是贝斯,交响乐叫倍大提琴,double bass。
(交响乐)它看似很多,但功能就这么几样,其实跟我们现在的吉他、贝斯、鼓大致相同。比方说,它的打击乐跟我们的鼓是一样的。它那倍大提琴呢,只不过是木 bass,相当于我们的电 bass;只不过我们用一把,大型交响乐可能会有六七把,五六把。弦乐呢,比较绵长,都是长音,我们经常会用合成器来取代。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它们加在一起,大概有六个声部左右,如果要想完成这样一个很绵长、很长线条的效果,大概需要好几十人,但现在的音乐用一个合成器就可以完全模拟,当然音色上会有差别。吉他大家知道,充当内声部。吉他音比较碎,都是一粒一粒的,这样跟长音在一起,可能有更好的一个融合。
大家可以记住,无论交响乐的编制有多大,有多少人,就分成那么几块儿:管乐、弦乐、打击乐、低音。当然了,还有一个指挥,他将所有的音乐串连起来。很多大的音,比如小提琴会分两个声部,看似十多个人,其实他们演奏的是一模一样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类,大概能够听出来。当然这个欣赏需要时间锻炼,比方说刚开始只能听到最高那个音,但你听(时间)长了之后会能逐渐区分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中间声部其实是比较难听懂的,比如说中下声区就分好几个声部。这有点像电影一样,有主角,有配角,还有些群众演员。经常也会有一些弦乐烘托气氛,扮演一个背影的角色。所以交响乐,大家可以看一看基本的相关知识。它不是遥不可及,一定可以慢慢学起来,至少能够听懂,看个大概。
第四讲:认识古典吉他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想跟朋友们讲一讲古典音乐的一些乐器。
小提琴大家都很熟悉,有四根弦,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小提琴四根弦是哪些音。小提琴是靠五度排列的,每一个音(之间)都差一个五度。最细的一根弦是 mi,小字二组的 mi,是(由高到低)mi-la-re-so 这样一个五度排列。然后呢,中提琴要低一些。记住一下,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是一样的,只不过相差一个八度。最高的那根弦是 la,然后 la-re-so-do,do 是最低那个音。弹吉他的人都知道吉他有六根弦,后面四根弦如果降八度的话,就跟 bass 是一样的。传统的 bass 就是(由高到低) so-re-la-mi。这些看似比较难记或者是比较专业的知识,只要朋友们细心记一下还是很容易记的。它有点儿像数学,都是五度关系,四度关系。
那我也向朋友们介绍一下吉他,大家对吉他很了解,都知道吉他弹唱。但今天想介绍的是古典吉他。为什么叫古典吉他呢?有两个区别:一是它用尼龙弦来演奏,区别于传统的电吉他是用钢弦,包括弹唱的箱琴也都是钢弦。二是古典吉他从琴头到琴身有12个品,比民谣吉他,电吉他都少两个品。
古典吉他在古典音乐中担当的角色是独奏乐器,在巴洛克时期呀,包括后来的浪漫派时期,古典吉他有一段时间是很流行的。直到近代,有一个西班牙的盲人作曲家叫罗德里戈,他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古典吉他协奏曲,叫《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这才让人们看到,原来古典吉他也是可以跟其他的古典乐器相提并论的,也是可以做很优美的协奏曲。这个乐曲是百听不厌,它已经成为了经典,提起古典吉他协奏曲就会想到《阿兰胡尔斯协奏曲》。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班牙风格的乐曲,在电影中都会听到过这样一个旋律,是很悲壮的。
(今天)跟朋友们讲的是古典音乐中的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古典吉他。我想朋友们大部分还是对弦乐更感兴趣一些。当然了,木管组像双簧管、单簧管也很好听。尤其喜欢看韩国电影的朋友,常常会在韩国电影的配乐中欣赏到双簧管,它也叫 oboe,是很悠长的。
古典音乐的乐器其实没有那么多,只要慢慢学,很快就会了解。
第五讲:我听过的俄罗斯音乐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继续跟朋友们讲一讲古典音乐。
我最近听的音乐会是在圣彼得堡,听过捷杰耶夫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一个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一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俄罗斯的名字。他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拉二”,“拉三” ,就是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有人根据“拉三”拍过一部电影,讲一个琴童的事情,所以对这个曲子会印象很深。
捷杰耶夫呢是经常来北京,北京乐迷都可以叫“姐夫”。他知道北京乐迷对他这样一个亲切的称呼,他也很高兴。捷杰耶夫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的一个瑰宝,相当于卡拉扬在德国音乐的地位。我看见过一场音乐会是郎朗跟他合作的,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后来也出了DVD,我也看过,讲它背后的背景知识啊。这场音乐会是非常让人感到惊喜的。当然我在俄罗斯看的不是郎朗演奏,是一个年轻的俄罗斯钢琴家。
大家知道,钢琴大部分分两派,一个是俄罗斯乐派,另一个是德奥体系。俄罗斯这一派始终不可取代,有它独特的特点。大家知道俄罗斯历史上出过一个非常伟大的钢琴家,叫霍洛维茲。他十几岁的时候好像是离开了俄罗斯,86岁的时候又重返莫斯科。这张DVD我也看过,是非常感人的,当年一票难求。我记得当霍洛维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的时候,底下有一位中年男子潸然泪下,镜头常常切换到他脸上,那一行热泪,印象特别深。
霍洛维茲的手是非常大的,所以郎朗好像最欣赏的就是他。霍洛维茲演奏拉赫马尼诺夫是非常经典的。顺便说一个题外话,霍洛维茨的岳父是鼎鼎有名的托斯卡尼尼,意大利最著名的指挥家。
所以,我在俄罗斯听捷杰耶夫指挥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会,再吃着俄罗斯的食品,是非常正宗,是非常有感觉的,相当于在北京你听郭德纲一样,听茶馆,听最地道的音乐。在俄罗斯听俄罗斯的音乐,或者你去德国听贝多芬,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谢谢朋友们。
第六讲:当古典遇上爵士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讲一讲古典音乐。
那其实古典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流行音乐中渗透最多的,除了电影配乐就是爵士乐。我常听的爵士乐唱片中,就有 Tony Bennett 的一个翻唱。他这张专辑应该叫合唱,每一首乐曲都会找一位大名鼎鼎的歌唱家来合作,比方说他跟 Stevie Wonder 合作一首,跟 Paul McCartney,跟 Sting,跟 Lady Gaga,跟波切利…反正有名的全都合作过。
大家知道 Tony Bennett 也是一个爵士乐的瑰宝,他是在美国享有盛誉的一个爵士乐大师。他的声音一听,人们就会想起好莱坞那些黑白片,想起经典,想起怀旧。我记得他跟 Stevie Wonder合唱过一首歌叫 《For Once in My Life》。大家知道 Stevie Wonder 是一位盲人音乐家,嗓音非常高,但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口琴演奏家。在这首乐曲中,Stevie Wonder 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将旋律变奏,而整个的背景音乐就是一个大型的管弦乐团。当他演奏完令人惊叹的口琴之后,又唱出了 high C 左右的高音。演奏完之后,Tony Bennett 说了一句:Wow, Stevie Wonder-ful。他非常惊叹,这句话也收录到了唱片当中。
其实爵士乐里面有一部分乐曲很适合用古典音乐,或者用大型的管弦乐来演奏。比如说 Tony Bennett 那三张唱片里面,几乎首首都是跟大型的管弦乐团来合作的。我记得有个乐曲叫做 《Stranger in Paradise》,这是来自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伊戈尔王》的乐曲。鲍罗丁可以说是一个业余作曲家,他也是一个化学家,是当时一个叫 “强力五人组” /“强力集团”的五个作曲家之一,里面还有普罗科菲耶夫 [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几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团。鲍罗丁这个乐曲,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旋律是很熟悉的。这个乐曲的合作伙伴是波切利。波切利是意大利的一个盲人音乐家,是一个男高音,声音很棒。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合作方法能看到交响乐在演奏爵士乐中的游刃有余。 因为交响乐的乐器多,它的各种乐器组,能够表现的色彩不一样。比方说,光弦乐声部它就能表现出很多种,比单纯的吉他、贝斯、鼓,可能会 double,甚至好几倍的声部,非常丰富。另外来讲,爵士乐配上这样的一个管弦乐,常常会有一种画面感,他只要一唱,就会想起好莱坞那些电影,想起那些默片。我觉得 Tony Bennett 这种嗓音就是最美国的一个声音,有点像 Frank Sinatra 那样的声音。我觉得这样活化石般的一个声音,是很难得的。所以,喜欢流行音乐又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尤其喜欢爵士乐的朋友一定要好好听一听 Tony Bennett 的唱片,可以从中听到真正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也能够欣赏到如今仅存的、少数的音乐大师们的诠释。
[1] 根据维基百科,普罗科菲耶夫并不是“强力集团”的直接成员,而是成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
第七讲:电影配乐大师都是“武林高手”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继续跟朋友们讲一讲古典音乐。
谈到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其实是一个漫长,或者说即将滔滔不绝的话题。大家知道,流行音乐的母体来自于古典音乐,今天流行音乐所有的技法,全部来自于古典音乐。只不过我们用吉他、贝斯来代替了曾经的小提琴、大提琴。像我们熟知的一些电影配乐大师,日本的久石让,坂本龙一,包括国内的谭盾,其实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纯粹的古典音乐家,他的技法都是很古典的。如果你拥有了这么庞大的一个背景,那么你做起流行音乐来一定得心应手。好比一个武功高强的人,他有很多招儿,他学了少林、学了武当、学了太极…他会所有的门派,那在自身中就会很游刃有余。比如说像久石让写姜文那个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那写得就是很古典音乐,写的进行曲,只不过旋律上有日本一些音乐的影子。
我们看谭盾写《卧虎藏龙》的时候也是。他将东方的音乐跟一种在我看来是简约派的音乐结合得非常好。因为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大概是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到古典音乐派,到浪漫派,到像近代的斯特拉文斯基,到最后是简约主义。这当中,其实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阶段都足够你学习。比方说像约翰·威廉斯,大家知道他写了《星球大战》;詹姆斯·霍纳呢,写了《泰坦尼克号》。尤其约翰·威廉斯写《辛德勒名单》的时候,在我看来是其实是非常古典音乐派的。当然也有很浪漫派的,比如最著名的那个小提琴协奏曲,那一段一定会成为经典,成为一个不亚于,或者胜出很多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古典音乐曲的。
古典音乐在今天就变成了电影配乐。在电影配乐当中,它完成了很多以前古典音乐完成不了的,比方说像久石让的那种千人的大合唱,包括双倍铜管组,或者更多组数的铜管、木管,只有在电影配乐中才能够实现。我觉得像《星球大战》这样的一部电影配乐,它的工作量可能会相当于两部大的交响乐,那个是非常庞大的。所以说,如果朋友们想看到古典音乐在今天的音乐中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那就是电影配乐。而且它们更加完善和升华了曾经的古典音乐,因为大家知道,电脑的发展让今天可以实施的办法会更多。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听一听电影配乐。流行音乐的歌手,我觉得永远会从古典音乐中,或者电影配乐中汲取很多的营养。
第八讲:为什么说帕瓦罗蒂是“HIGH C 之王”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
有幸去意大利参加一个活动,后来去了帕瓦罗蒂他们家里。当然帕瓦罗蒂现在去世了,接待我的是他的夫人。他生前开的餐厅现在也在经营,很好,在一座山上。到了餐厅里面,看到了帕瓦罗蒂跟他的朋友们。来到餐馆中吃饭的朋友们跟参加他音乐会的朋友,基本是一拨人。里面有 U2 啊,有 Sting 啊,有波切利啊…这些人都来过。这让我想到了最著名的音乐品牌叫“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很多人也很喜欢这样的音乐会,现在只能看 DVD了。我记得当年…的时候,比方说他跟 Mariah Carey。Mariah Carey 是一个流行音乐中的美声唱法,她能够唱三个或者四个八度,最著名的海豚音;她的低音其实也很惊人。她跟帕瓦罗蒂在一起合唱的时候,可以说美到一个极致了。
帕瓦罗蒂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歌手。他一直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在诠释包括流行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包括歌剧那些。有一个现象朋友们发现没有?无论 Sting 也好,或者意大利那个 Zucchero —— 这些人单唱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他们的声音非常棒。但在帕瓦罗蒂面前一比,就会一下变得非常的单薄,其实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声乐的比较。比方说很多人会唱 high C,就是高音 C、小字三组的那个 C、do 上面两个点儿。我也能唱。一些摇滚乐比 high C 还要高,(到)high D、high E。但是朋友们注意,为什么说帕瓦罗蒂是“高音 C 之王”?因为那个质量是千差万别的。做一个比喻,如果说帕瓦罗蒂唱的 high C 像一根大柱子一样,可能我们这些人(唱的)就相当于一根铁丝儿,就是这么大的一个比较。我记得 Sting 最后一个音唱破了,唱片里和 DVD 里都保留着,脸通红,在台上。而帕瓦罗蒂就像一个家长一样轻轻拍了拍,就说 take it easy “诶,没关系”。帕瓦罗蒂,我也听过他有一次唱破。每一个声乐家一定会有破音的时候,但我只是想说这么多年为什么只出了帕瓦罗蒂一个人,就是因为他声音的质量是无可比拟的。
像“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包括后来波切利跟一些流行乐手的合作,其实这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它告诉我们,音乐没有那么多的门派之争,没有一定是严肃的、活泼的、古典的、现代的,音乐都是一家,就像有一个人跟我讲:所有的提琴都是一家,没有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之分,只有大的提琴、小的提琴、中号的提琴。这才是真正对待音乐的态度,就像所有的音乐。马友友一直在进行跨界,完全不拒绝流行音乐。所以我觉得,只有双向流动,互相彼此接纳、宽容、学习,这才是对待音乐的态度。所有的音乐都是一家。
第九讲:当古典遇上流行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跟朋友们讲讲古典音乐跟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些作品。今天,我想为朋友们讲一讲自己的一些亲身的作品和感受。
我发行了一张室内乐(2013年《拾光》专辑),重新改编了自己的一些乐曲,基本是很纯粹的古典音乐了。那在这张唱片里面,完全按自己的兴趣,向自己喜欢的音乐家致敬。比方说我有首歌叫《风吹麦浪》,这个音乐做得完全相当于弦乐四重奏了,算是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音乐。它里面有很多小提琴独奏的部分,其实那个编制就是一个四重奏。
我喜欢室内乐,因为室内乐是能够真正听出乐手演奏水平的一种题材。还有一首歌叫《抚仙湖》。我一直很喜欢德彪西那样印象派的音乐,所以在和声上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和声结构。与一个叫“之一”的作曲家/编曲者一起来合作的这个版本。他真正是一个青年一代中,古典音乐的佼佼者。比方我说我喜欢德彪西,喜欢拉威尔,他会知道你要的和声大概的色彩。最近(2014年)我开演唱会,我将竖琴的和声改编到吉他当中,我会发现那些和声是非常有魅力的,而且很多和声是他自己发明的。
不同的和声赋予不同的色彩,就像一个人穿不同的衣服,梳不同的发型,所呈现的面貌截然不同一样。一首乐曲可能很简单,但通过适当的编排会变得很不一样。对于我以前的作品来讲,我可能唱得很多,可能没有太多的热情去重唱。那只有当乐曲的编配和改编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色彩的时候,对我来讲,才会有更大的兴致去重新诠释。我非常的感激和喜欢这些古典音乐家们,将流行音乐赋予古典音乐更迷人、更多变的色彩。在这里,我特别想向朋友们推荐我去年(2013年)古典音乐专辑的一首歌,叫《抚仙湖》。
第十讲:我的音乐里,跨界这么玩
大家好,欢迎来到《李健的音乐课堂》,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的经历。
我出了一张古典音乐精选集(2013年《拾光》专辑),其中有一首歌叫《恋人》。这首歌是用两种乐器演奏的:一个是竖琴,一个是古典吉他,因为在流行音乐中,这两种乐器在一起合作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而我特别喜欢这两种乐器。我觉得竖琴是一个仙女的乐器,古典吉他呢被称为“乐器的王子”,所以它们俩在一起是非常美妙的。这不《恋人》嘛,我也通过这两个乐器,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当时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录这首歌的时候,困难重重,我记得录竖琴那部分录了四个小时。因为大家知道竖琴有踏板,踏板的时候会有声音,有一点点是恰如其分,会有一种现场感,但太大呢会影响。竖琴有一个技巧叫“刮奏”,刮奏在这首曲中显得非常非常的难。我记得演奏者叫石琴,是中国爱乐的一个优秀的竖琴演奏家。他很好,他把自己珍藏的一个意大利的竖琴,通过搬家公司搬到了录音棚里。非常感激他。古典吉他是由我常常合作的李爱来演奏的,很可惜他(2013年)去世了,演奏这首作品之后。他只有三十岁,很让人难过的一件事情。现在听到这首乐曲,更多的是想到李爱。
只用这两种乐器在一起来演奏这样首歌,很伤感,但它所有的和声进行都颠覆了原曲,是我在05年编配的一个流行的版本。它里面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程,很纠结。我希望朋友们能够听听这一首歌,它赋予了这样一首歌更伤感,更纠缠,更缠绵的一个色彩。
另外我想介绍的一首歌是我在 2003 年出的一首歌,叫《远》。这是一首非常五声调式的歌曲。一听,朋友们会觉得 do-mi-so-la-ti,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中国的旋律,我用了黑管、长笛、钢琴这三样乐器来演奏,没有一个和声是三和弦,所有的和声都是离调和声。编曲人是王之一,他是一位青年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年轻的大师,因为他去年在全世界的交响乐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在这首歌中完全展现了他对和声的理解,他的和声很多都不是用现成的和声,都是根据乐曲来重新编配的一个排列。我记得有一段长笛的演奏技巧叫“跳舌”(花舌),那个是非常精彩的。长笛出现,然后黑管出现,互相交织在一起,完全将一首五声调式的中国乐曲编配成了一首印象派的,但一听又是很东方的(乐曲)。这个乐曲让我想起了什么?想起了一首德彪西的乐曲叫《月光》,或者是《阿拉伯风格曲》。所以,这样的乐曲是我喜欢的,我不是很喜欢简简单单把笛子或二胡放到乐曲中,这就成为了一个简单的中国风。真正的中国风恰恰是用西洋的乐器来演奏东方的旋律。所有的肢体都应该是西洋的,而只有旋律才是东方的,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富有不同色彩的中国风作品。我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这首,来自我重新演绎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