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孙汝初教授:世界古代铜镜的考古学研究——古代中亚农业文化圈与中国齐家文化铜镜的起源及传播(三)

接上文:三、中国古代铜镜起源、传播、发展的考古学研究
前面我们讨论到中国齐家文化铜镜的起源问题,现在继续讨论中国古代铜镜的传播和发展问题。文中将要涉及中国早期铜镜在齐家文化发明后,古代羌族在西周时又从铜镜中发明出了可以从太阳光中获取明火的取火神器——阳燧。由于阳燧能取天火用于焚烧祭神贡品的神秘性、有利于强化统治者利用神灵对百姓的威摄作用巩固神权统治。灭商后取得政权的西周贵族开始从古羌人处引进阳燧、并且使用中原特有的陶范技术铸造阳燧用于祭神时从太阳光中取火。从此开始了中原王朝生产使用阳燧的历史。因为受阳燧照容效果的启发,中原在春秋时发明出中国使用陶范铸造的平面照容铜镜。完成了中国古代铜镜从祭祀太阳神到为贵族照容的功能转变,开始了中国照容铜镜在中国长达3000年的有序发展传承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早期铜镜纹饰为什么与商周青铜器精美纹饰完全不同的疑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本文将通过中国早期铜镜的石范法铸造,中原西周中晚期开始使用陶范法铸造阳燧,并且在春秋时从阳燧中发明出平面照容铜镜,此后中原铜镜和阳燧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朝和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及中国铜镜对朝鲜半岛铜镜的影响,中国铜镜对日本列岛铜镜的影响几个方面的探讨,试图彻底理清中国古代铜镜传播发展中尚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汉代时期出现的一面是阳燧、另一面是铜镜的一物二用阳燧镜起源问题。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手柄铜镜的源头问题。中国宋代时铜镜质量下降、进入衰退的原因。中国辽金铜镜中兴的原因。宋代以后由于中国铜镜衰退、日本铜镜繁荣后反过来影响中国,中国明清时出现日本铜镜和仿日式铜镜问题。还有春秋战国到汉代以前北方长城文化带石范区铜镜与中原陶范区铜镜并存时期,北方石范区东北地区出现的石范仿铸中原照容铜镜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目前世界铜镜研究界长期研究尚无法觧决的难题,日本铜镜研究界也曾经多次发文探讨。它们都是世界和中国铜镜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限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并不一定真的能够理清来龙去脉,欢迎各界前辈老师和同仁共同探讨、谨此致谢。
4、中国古代铜镜的传播发展
(1)中国古代铜镜的石范铸造和陶范铸造
白云翔先生曾经通过对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慎密研究、发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早期铜镜与中原铜镜完全不同的原因,发表了《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首先发现中国古代北方和中原之间存在着继承西方的石范铸造铜镜技术系统和中原自已独创的陶范铸造铜镜技术系统。使得中国古代铜镜研究上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如中国古代铜镜早期纹饰与商周青铜器完全不同问题和中国古代铜镜从西向东传播问题)在铜镜价格日益升髙和假仿铜镜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白云翔先生的研究无疑还为铜镜真假鉴定提供了重要方法。弄清石范铸造工艺和陶范铸造工艺无论对研究世界古代铜镜还是中国古代铜镜,以及对古代铜镜真假进行鉴别都显得非常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古代铜镜的石范铸造和陶范铸造的工艺和历史。
<1>、石范和铜镜的石范铸造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工具和武器都是使用石头作材料制作的。(其实人类早期还使用木器、竹器等植物材料以及当时可以找到的骨、角、蚌等动物性材料和其它有机、无机材料制作工具和器物。因为有机材料容易腐朽,经过漫长的岁月后除了形成化石的以外大都已变成了泥土。只有石头制成的工具和武器等石器被留存下来。)考古工作者就根据人类原始社会留下来的不同石器和它们前后发展顺序用来划分人类经历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而有了全世界石器时代的学说。到了磨制石器诞生后的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对金属铜的发现使用,铜器数量不断増加,人类进入铜器和石器并用的铜石并用时代。
在铜石並用时代,人们用石锤锤打捡来的自然铜块(自然铜就是红铜,质地很软)做成铜锥、(锥是当时人类相当于针的重要工具用途非常广泛)铜珠、铜环等工具和装饰品。这叫作铜器加工中的冷锻技术阶段。冷锻法打制铜器比较方便,但是因为捡来的自然铜块中间常常夹有杂质。人们在冷锻加工铜器时常会因为碰到中间夹杂其它矿物结晶杂质而使铜器报废。在长期制陶和制作颜料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自然铜块(孔雀石)放到火中烧红后会变软,人们因此发明了把自然铜块放到火中加热后用石锤锤打做成工具和饰品的 热锻方法。热锻可以在锤打过程中剔出铜块中的杂质,因为加热烧红后的铜块更软更容易加工成各种形状,热锻法从此取代了冷锻成为主要的铜器加工技术。其后人们为了増加铜器的硬度又发明了热锻加冷却淬火和回火技术,当然毎一次进步都经过了漫长岁月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后人们在长期的热锻加工红铜器的过程中,发现加热过头的红铜会熔化。熔化后的红铜块变成了铜液流到了火炉底部,冷却后会形成各种形状。经过长期实践终于有人想到了把红铜熔化成铜液,让其流入预先做好的空心容器中,冷却后就可以得到各种形状的铜器,这比热锻红铜块打制铜器更加省力,并且可以制造打制法无法做成的复杂形状铜器。于是最早的铜器铸造技术诞生了。人们把红铜块有意放入火中使它熔化,流入预先做好的石制容器中获得各种需要的铜器。譬如想要做个铜锥或铜环,就在石头上挖个锥或环的形状,把挖好的空心石头容器放在铜块下,等铜块熔化成铜液就会流入空心石头容器中,冷却后倒出就可得到铜锥和铜环的毛坯,再用磨制骨器和石器的砺石磨一下就可得到满意的铜锥和铜环了。
到了这一步铜器制造巳经进入了冶炼铸造阶段,此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既然都熔化成铜液制造铜器,哪么不一定非要寻找自然铜块,哪些不能冷锻和热锻的矿石,矿石碎渣都可以熔化成铜液,这就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冶炼铜技术,人们除了捡拾收集地表可见的孔雀石炼铜外,还会开采更深地层中的孔雀石用来炼铜液。这就产生了铜矿开釆和矿井。在成型技术上,承接铜液的空心石容器也越做越精巧,越做越大,可以铸造铜刀、铜斧、铜权杖头等较大型铜器了。这种用来承接熔化铜液的空心石器就是我们所说的石范。石范就是空心的承接铜液、铁液的空心容器,其中空心部分是石匠预先在磨平的石块上凿出想要铸造铜器的形状、以求装满铜液冷却后得到想要铜器的铜坯。(这里需要注意,范是空心的,与实心的模不同,模与范不能混淆使用)因为红铜熔化后的温度达到1084摄氏度的髙温。在原始社会能够制造承接熔化铜液的空心范的材料只有泥土和石头。因为使用泥土作范一定要预先把泥范中所含水份去除,还要放入火中烧硬才能承受住铜液的髙温和重量,否则髙温铜液与潮湿的泥范接触时会因为泥土中水份接触髙温铜液时快速蒸发产生剧烈的水汽喷爆使泥范破裂、或因为泥范承受不了铜液的重量被压碎使得铸造失败。原始人一开始并不存在制造陶范的能力和可能。所以全世界冶炼铜出现后都是使用石头材料制作空心的石范的。又因为最原始的空心石范上面没有盖子,专业上称作单面范铸造或敝铸,它的缺点是当铜液注满空心石范时铜液由于沸腾和溢出浪费铜液。并且随着青铜合金的出现在红铜加了砷、锡、铅以后铜的硬度越来越髙,单面范铸造铜器时溢出的铜液和连在铜坯表面的表皮和毛刺因为太硬难以磨去,影响铜器的外观。人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想到了做一块石头盖板盖在单面石范上组成双面石范、即专业上称作的合范铸造。这样铸造出来的铜器表面光洁也更加接近成品,大大减少了对毛坯出范后的加工时间和精力。在双面范既合范技术出现后,石范铸铜技术巳经成熟了。虽然此后还发明出三面石范和铜范、铁范铸造,它们都是西方在石范铸造技术上的发展,原理和功能上与石范铸造都是一样的。

图1、古代埃及使用石范铸造铜器的璧画。二人抬着坩堝往石范中浇铸熔化的铜液

图2、前苏联古代铜匠墓中出土的全套石质铸范和铸造示意图

图3、欧洲出土青铜时代晩期的石范

图4、据认为是齐家文化出土的铸造铜刀的石范(资料来自永和文化传媒)

图5、赤峰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石质刀范

6、北方长城带出土铸造连珠饰的三面型石范
顺便讲一下西方铸铜技术的另一项发明——失蜡法铸造。西方使用石范铸造铜器。在铸造铜器前要先在石头上凿刻出含有铜器形状的空腔,空腔也叫型腔。因为石头本身材质脆硬,难以在石头上凿刻出精细的纹饰。再加上石头本身很重,如果凿刻较大型的铜器石范需要多次搬动石头,铸造时还要经常翻动石范。因为脆硬和沉重、限制了石范铸造精美纹饰和大型铜器的能力。西方工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使用蜂蜡雕刻一个想要铸造铜器一样大小的蜡模,(注意:模是实心的)然后用湿石膏包裹在蜡模外并保持一定厚度,等待石膏中水份蒸发掉石膏变硬以后,就形成一个中间包裏着蜡模的石膏范。浇铸时把石膏范放在地上,把熔化好的铜液从石膏范的一头预留的浇口中注入,髙温铜液进入石膏范中遇到蜡模立即冒烟燃烧。当蜡模烧掉后留下的空隙被铜液填充。在石膏范中铜液冷却时,就可拆毁外面的石膏取出內部的铜器。蜡模被注入的铜液烧毀消失了,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作失蜡法铸造。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海法吉土丘出土的三个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最髙髙达55厘米的裸体祭司铜像以及一个国王驾驶四匹马拉双轮战车的青铜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产品。年代在公元前3000紀初期。失蜡法弥补了石范无法铸造大型铜器的不足,成为西方发明的第二种铜器铸造方法。然而由于制作蜡模的成本较髙,一个石膏范只能铸造一次就得报废。并且因为石膏范自身的牢固程度不足以承受超大型铜器注入大量铜液的重量,会在超重时产生断裂使铸造失败。因此西方工匠制作大型和超大型铜器时使用铜板焊接、铆接法。

图7、西亚出土5000年前世界最早的失蜡法铸造铜器。它可以铸造石范不能铸造的铜器。注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拉双轮战车,其车轮是实心的。
铜板焊接、铆接法是先把铜液铸成铜块或铜板,然后用热锻法把铜块锤揲成薄铜板或铜皮,用冷作板金法把薄铜板或铜皮敲打成铜器的各个部分、并做好记号,然后采用焊接或铆接法拼合成整件铜器。因此我们看到国外古代和现代的铜容器都是很轻的薄铜皮制成的。特点是省铜料,同样可达到容器目的。缺点是大多素器、精美的不多。与中国古代使用陶范铸造的青铜器相比,作为祭神的礼器、水平差得太远了。正是因为铸造技术的不同,发源于西方的铜器制造技术先强后弱,到了3600年前后的商代前后就落后于中国,并且此后再也没有追上中国。

图8、这是西方古代使用铜板焊接、铆接法制造的最大的铜器重204公斤、髙1米52,直径91厘米。法国东部维克斯公主墓出土。据其中残留的许多希腊文记号显示,这个存放葡萄酒的大酒缸由意大利工匠在公元前530年制造。
石范铸造最早在西方发明,据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东欧北欧出土的石范年代可早到公元前4000纪,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石范公元前3000年前后。(张明悟、王晓强《两周时期北方地区青铜器铸造石范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9卷2018年第1期)不过从土耳其恰塔尔休于出土的铜渣和坎哈孙出土的铸造铜权杖头的年代看,更早的石范应该在西亚,只是尚未被发现而已。因为坎哈孙的冶炼红铜铸造铜权杖头证据可早到8000年以前。(见桑栎《近东地区冶金术的发展历程》《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我国发现最早的铸铜石范是4000年前后西北甘肃四坝文化铸造铜箭头的石铸范。(见前文)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许多石铸范巳无迹可觅,但是齐家文化铜镜也是石范铸造的,年代可比四坝文化更早。白云翔先生在《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中曾经指出过。另外他还指出:“。。。。。。东亚地区的石范铸镜技术最初发生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其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前,此后沿着长城地带向东传播,直至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九州地区等,形成了石范铸镜传统,并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前后。陶范铸镜技术传统的发生,目前可以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前后。。。。。。”即我国受中亚农业文化影响在西北齐家文化使用西方发明的石范铸造了中国第一面铜镜以后,中国铜镜一直沿北方长城地带(北方长城带是指史前时期位于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的中原农业人群和北方游牧业人群居住交界地带。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需要中原农业民族生产的粮食、布匹和蔬菜以及其它奢侈品,在与中原农业民族的物资交換过程中常常不遵守商业规则使用武力强抢霸占,因此这一地带纷争不断,战争频发。后来秦始皇在这一交错带从甘肃嘉峪关至河北山海关建了一条万里长城来阻隔骑马民族对中原民族的侵扰。双方贸易互市只在一些关口进行,并派部队防卫。这一纷争地区林沄先生和乌恩岳斯图先生称作北方长城文化带。因为西北羌族一直向东不断迁徏大多沿这条路线,因此北方石范铸铜技术也沿着这一地带从西向东传播)向东方传播,并且在战国时期从东北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九州地区。
西北齐家文化的古羌民沿着北方长城文化带向东迁徏,一路上留下了许多偏洞室墓和早期铜镜遗物以及石质铸范证据。在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东北和蒙古、留下了许多早期太阳光芒纹铜镜实物,在吉林、辽宁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留下了石范铸造相当于中原春秋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铜镜、阳燧、直刃曲刃铜剑以及铸造铜镜阳燧和曲刃剑的石质铸范。这些考古出土实物证明了从齐家文化至汉代以前的2000年中西北民族不断向东方迁徏的足迹。
北方长城带民族继承了中亚的石范铸造铜器技术。他们使用二片磨平的石板,在一片石板上凿刻出铜镜的形状和背部的花纹(几乎全部是各种圆圈加点和短直线的太阳光芒纹,只是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一些动物神、云雷神的图案)一片没有纹饰的平面石板作为盖范,铸造时把二块石范捆绑夹紧,用耐火泥把石范四周缝隙塞封住,然后把石质铜镜铸范埋在黄沙中,供注入铜液的浇口朝上。把熔化好的铜液注入石范浇口一直到铜水溢出表明范内铜液巳满。等待铜液冷却,然后去掉石范外的捆绑、打开石范取出铸好的铜镜毛坯,使用砺石磨光铜镜各个部分再进行抛光,这时一面石范铸造的铜镜就铸造完成了。

图9、刘学堂先生新疆出土铸造带柄铜镜的石质铸范见《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及其意义》

图10、吉林省博物馆藏吉林通化小都岭出土铸造双钮铜镜的石范
需要注意的是北方长城文化带古羌族在西周时发明出了从太阳光中取火的阳燧。它是中原铜镜诞生的源头。西北地区的古羌人因为游牧逐水草而居,对取火技术非常关注。在古代,游牧民族迁徏到新的草埸后需要搭建帐篷和在帐篷中生火煮饭,取暖和防止狼群等猛兽袭击。取火技术对古代游牧的羌民特别重要,所以古羌民有火神祟拜。羌民迁徏到新的草埸需要火种时常常使用钻木取火。用二根木棍互钻磨靠磨擦生热取火。但是钻木取火要使磨擦产生到冒烟起火非常费力费时,如果木材受潮或力量不够常常一天也不能钻出火来。对火种的急需使得羌人注意到他们在野外供奉的白石神周围经常出现野火的现象。(古羌人有在房屋、树林、田头、室内供奉白石的习俗。他们认为白石中住着火神,羌族的史诗《燃比娃取火》中有记载。白石还是他们祖先从天上甩到地上变成雪山保护他们后人战胜异族魔兵的法器。见羌族史诗《木姐珠与斗安珠》,因此古羌族世世代代供奉白石和祭祀雪山山神。今天四川、西藏、云南许多古羌族分支还传承有白石崇拜习俗。)白石因为自身反射阳光能力最强,具有弧形凹面的白石和众多白石摆放在一起时经过西北地区强烈阳光照射会形成阳光汇聚的阳燧效应,经常在夏季引发野火。古羌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注意到这一现象发明了白石从阳光中获取野火火种的方法。(这种用白石和反射光线强的物质从太阳光中取火的习俗在现代云南思茅地区墨江县羌族中依然还有存在。)随后为了寻找更好的反射太阳光的物质他们用古代反射阳光效率最髙的古代铜镜取代白石进行取火,从白石取火中发明了铜镜取火。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经验积累和铜镜的増加,古羌人开始调整铜镜镜面的弯曲角度测试哪一种最能聚汇阳光,最后发现球面形凹面可以把照入的太阳光聚焦收缩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能瞬间产生髙温点燃易燃的棉花、树叶干草。这就是古羌人在西周时从铜镜中发明出阳燧的过程。阳燧在西周出现的事实被中国许多古籍记录的阳燧信息和出土的西周阳燧实物,以及西周铜镜中出现的许多凸面、凹面、不规则弯曲面的现象予以了证明。正因为北方长城带古羌人在西周时发明了阳燧,并且随着不断向东迁徏把取火阳燧带到了陕西,传播给了当时住在陕西的西周贵族,让西周贵族获得了从太阳光中获取明火的阳燧取火技术、并且立即用中原掌握的铸造青铜器先进的陶范技术铸造了中原第一面重环纹阳燧。从此开始了中原使用陶范铸造阳燧的传统。最终在阳燧的映照效果启发下发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平面照容铜镜。如果没有古羌族发明阳燧这一过程,中国就不会有维系了3000年照容铜镜的历史。因此关注这一节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说明了中国古代阳燧的起源和中原铜镜的起源。

图11、现代羌族保留的白石祟拜图片来自中国网

图12、西周时铜镜纹饰衰退,镜面出现各种曲面证明羌族在铜镜中发明阳燧。

图13、西周时铜镜的背面,证明铜镜正在向阳燧转变(有人认为是车马器,那是研究太少)。

图14、西周黄堆老堡子贵族墓地出土羌族石范铸造的西周阳燧

图15、西周中原王朝最早使用陶范铸造的重环纹阳燧,它是中国春秋战国开始的陶范铸造平面照容铜镜的源头,年代在西周中、晚期,风格上还残留着石范阳燧的特征,其纹饰和工字钮是陶范铸造证据,证明西周中原王朝的阳燧源自羌族石范铸造的阳燧。需要格外注意。
<2>陶范与中国中原地区古代铜镜的陶范铸造
陶范就是用泥土做的铸造铜器的空心容器。不过因为泥土范不经过放在火中烧硬,承受不住注入铜液重量的压力会被压碎,中国古人在制陶实践中知道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同石头一样坚硬,因而发明了泥土范经过放入窑中火烧烧硬以后的陶范。陶是多义词,这里的概念就是指经过窑中烧硬后的泥土器具。我们在前面说过,用陶范铸造铜器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比原始的石范复杂。因此陶范铸造铜器不会在人类冶铜铸造铜器的初期发生。而必须到了铜的冶炼铸造的一定阶段才可能产生。
陶范是中国中原为主民族的一项重大古代发明,因为大家都知道闻名世界的中国商周青铜器就是用陶范铸造的。3600年前后中原商王朝利用自已民族独创的陶范,铸造了许多纹饰极其精美、器型宏大的祭祀祖宗神灵的青铜礼器,此后又被周王朝继承。历代商王的祭祖青铜礼器在河南殷墟和中原其它地区出土。在周王朝历代国王祭祀祖先神灵的陕西周原,出土了最多的周代青铜礼器。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被合称为商周青铜器。商周青铜器据现代不完全统计数量巳经超过万件。其宏伟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和当时铸刻在青铜器內外的金文文字让世界为之惊叹。在发明和制造铜器早于中国几千年的西亚和整个西方,在同时代的铜器中几乎找不到一件可以与商周青铜器媲美的古代铜器,使得中国铜器后来居上,在商周时一举成名成为世界铜器铸造业的龙头老大。并且在其后的三千年中一枝独大,再也未被主要使用石范技术铸造铜器的西方超越。但是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內的世界铜冶业大多数专家学者,一直尚不明白中国商周青铜器为什么突然崛起的原因。其实就是中国在悠久的制造陶器技术中积累的选泥、过筛、淘洗、加沙、练泥、制模、制范、阴干、进窑烘烤以及窑炉制造和温度控制等制造陶器技术在制作陶范技术上的综合应用。中国的陶范经过从简单的单面范到复杂的复合范。从一体铸造的浑铸,到分开铸造大型铜器的各个部件的分铸,再把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在连接部位制范浇铜液的焊铸等等逐步由简及繁的过程。陶范铸造从最初铸造一只小鱼钩开始,到商周时铸造出髙133厘米、长112厘米、宽80厘米,重达832公斤的世界古代铜器中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从一片单面范开始到几十块范组成的复合范铸造同一件铜器,因为陶范极具机动灵活性而达到古代铸铜技术的颠峰。如此复杂的技术如果没有长期制陶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的科技创新是发明不出来的。很明显中国商周时拥有了陶范铸造铜器技术,因此中国青铜器一举成名。西方陶器起步晚,没有陶范铸造铜器技术,虽然铜器制造起步比中国早出数千年,但是因为石范技术的落后而落后于中原,并再也未能翻身。中国因为陶范的贡献造就了中国商周青铜器的辉煌。可惜由于长期以来缺少研究,一直沒有得到应该的重视。仅有少数专家如中国铜器冶铸专家华觉明先生,上海博物馆谭德睿先生发现并提出,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视成为冶金考古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古代如此伟大的发明长期默默无闻、没有得到应有的宏掦光大实在有亏于我们伟大的祖先。
中原的陶范铸造铜器起步很早。据楊虎先生在《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一文中介绍,1987年在內蒙古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遗址房址中,发现两块我国最早的陶范。这二件陶范都呈长方形,尺寸很小。一件长3。6厘米,另一件长仅2。5厘米,还没有火柴盒大,小的令人吃惊。属于复合范中的一扇。据发掘者认为是用来铸造勾形饰件的陶范,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710年至公元前2920年,在红山文化发现陶范说明这一时期可能已经存在铜器的铸造。第二是陶范是在当地制造的。因为铸铜技术比中国早几千年的西亚和西方没有陶范,中国同时代的仰韶文化也没见陶范。(仰韶文化临潼姜寨遗址第一期F29房址地面有中国最早的铜器黄铜片和黄铜管状物出土)这么小的陶范说明尚在陶范发明的初始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国外石范铸铜巳存在了2000年,红山陶范的出现可能受到从草原通道获得的西方铸造铜器概念的影响,红山人在试铸铜器时发明了这二件与西方石范相同的简单陶范。此后在红山文化之后的赤峰四分地东山嘴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又发现一块长3。4厘米,宽2。4厘米,厚0。7厘米的圆柱形灰陶质陶范。这面陶范是一个合范的半边。赤峰地区属于红山文化中心区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同一地域发现相隔2000年的陶范不会是偶然,说明红山地区一直在试制陶范铸造铜器。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最早陶范出现的地区,发明的陶范2000年来技术上一直没有进步,说明陶范铸造铜器技术的难度还是极大的。
据专家学者研究认为,中原地区是中国陶范铸铜的中心地区。从中原考古发掘出土的早期铜器看,铜器出现在夏文化时期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分为一至四期。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址和出土物看,二里头文化范围包括了北面的山西晋城、南至湖北、西至陕北延安、东至河南开封的这一地区,年代介于龙山文化和商代二里岗文化之间。二里头文化是南方稻作农业文化和北方粟黍农业文化交汇融合产生的文化。在第一期已经出现了两件铜刀残片。说明这一时期铜器很少。到了二里头文化第二期铜器发展依然缓慢,出土铜器有铜刀、铜锥等与北方石范区相似的简单铜器。被认为这一时期中原也使用石范技术铸造铜器或使用模仿石范的简单陶范铸造小件铜器,技术水平与北方长城文化带相比没有优势。但是到了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得益于陶范技术的成熟铸铜业开始突飞猛进,铜器类型和数量大増。出现了铜刀、铜斧、铜凿、牌饰、铜铃、铜泡、铜戈、铜钺、铜箭头等多种铜器。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只有陶范才能铸造的铜制酒杯平底爵。当时二里头文化出现的陶爵显示人们一直用黑陶爵向祖宗神灵敬酒祭祀,在铜器诞生以后人们需要用最珍贵的铜器来礼神,因此千方百计捜集各种铸铜技术,汲取它们的长处和优点,避开石范铸造的短处,终于在二里头三期发明出能够铸造平底爵的陶范。从此陶范铸铜技术高速发展,到了商代中期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为了祭祀他们的母亲戊,铸造了中国和世界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专家学者们研究认为,在二里头文化夏代时期人们早先与北方长城文化带石范区的人们一样只会使用石范铸造简单铜器。在二里头三期之前中原的陶范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为了对神表示虔诚人们费尽心思学习提髙范铸技术,终于在二里头三期获得了成熟的陶范铸铜技术,促成了中国商周青铜器的辉煌。但是不可否认中原的陶范铸造青铜器技术的发展不能离开西方石范铸铜技术的影响。从二里头文化使用的陶范传统看,二里头人群与北方红山文化关系密切。从使用白陶器、黑陶祭祖与南方稻作农业人群也有密切联系。所以从龙山文化发展来的中原二里头文化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这是有考古证据证明的。既中原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的产物。
中原地区的铜镜开始于西周中晚期铸造的阳燧。中原陶范铸造铜器成熟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但是经过近1000年青铜器辉煌的年代却没有铸造铜镜。考古实物证明中原使用陶范铸造的第一面铜镜是陕西出土的重环纹阳燧。(见上图)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古代中原没有太阳崇拜吗?中原是农业社会不会没有太阳崇拜。南方河姆渡文化出土的象牙雕牌上就有双鸟拥着太阳的图案。而三足金乌驮着太阳每日在天空中飞行的中原神话更是家喻户晓。太阳每天从东方汤谷海中升起被十只金乌轮流驮着在天空中飞行,傍晚在西方禺谷降落。这些中原关于太阳崇拜的神话传说和记载在许多史籍中可以找到。中原是农业民族,他们虽然没有西亚、中亚和北方长城带民族使用铜镜祭祀太阳的习俗,但是也有祭祀太阳的专用铜器,其中龙山文化齿轮形器实际是中原地区古代的太阳象征物。到了商周时期中原铸造出一种饰有镂空十字图案镶嵌绿松石的齿边太阳牌饰专门祭祀太阳。因此中原商代至春秋虽然没有铜镜,也是有祭祀太阳的专用铜器的。只是因为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辉煌淹没了这些祭祀太阳铜器的存在,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图16、中国国家博物馆商代陶范铸造的世界古代最大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图17、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大型陶范铸造青铜器。反映了中国陶范铸铜的髙超技术

图18、商周时中原陶范铸造祭祀太阳的太阳形法器

图19、商周时嵌绿松石祭祀太阳的法器牌饰

图20、台湾展出的罗马帝国祭祀太阳的专用铜器,各民族祭祀太阳思维大同小异。
西周时期古羌人在铜镜取火中发明了阳燧,到了西周中晚期古羌人的阳燧取火技术已经成熟。一个青铜片能从太阳光中取来明火?既使到了现代大多数人也不敢轻易相信。因此古羌人的这一发明一定会使当时同住在陕西、与古羌人有世代通婚关系的西周贵族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解释阳燧取火原理的。因此当时的人们只会用天赐神授来觧释和理解。由于阳燧从太阳光中获取明火的神秘性,西周贵族意识到用阳燧取天火来焚烧祭祀时的供品会增加祭祀的威摄性,这对利用神权统治有利。于是西周贵族就从姻亲古羌人那里要来阳燧为自己祭祀取火所用。因此在西周时期的陕西扶风法门镇黄堆老堡子西周贵族墓地M60号墓,(见上图)陕西张家坡西周墓地M178号墓,M303号墓,M170号墓都有西周中晚期石范铸造的阳燧出土。虽然西周墓地中也有少量西周贵族姻亲的羌人墓葬,这些阳燧到底由西周贵族掌管还是由他们的羌族姻亲掌管还缺少研究。但是可以确定一点,在西周中晚期西周王朝已经开始使用羌族发明的阳燧为自已祭祀活动取火了。

图21、陕西张家坡西周贵族墓地M170号墓出土羌族石范铸造的阳燧

图22、陕西张家坡西周贵族墓地M178号墓出土羌族石范铸造阳燧

23、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贵族墓地出土羌族石范铸造的阳燧。证明在西周中原王朝使用陶范铸造阳燧之前,已经引进羌族石范铸造的阳燧为己祭祀取火所用
西周贵族从羌人中引进阳燧的事实还可以用西周王朝自已使用西周独创的陶范铸造的阳燧被发现来证明。1972年12月陕西开建冯家山水库蓄水灌溉农田。在刘家沟建一条挡水大坝。天度营民工王太川在取土时挖到一个西周时祭祀灰坑,从灰坑中出土了三件青铜器,其中发现一件圆形凹面,背面有鱼鳞纹和桥形钮的取火阳燧。后来研究证明这时在陕西出土的第一枚中国使用中原陶范铸造的取火阳燧。它的出土证明西周中晚期中原王朝在引进使用石范区古羌人发明的阳燧以后,感到它是个有价值的东西,因而开始使用铸造青铜礼器的陶范技术铸造羌族发明的阳燧了。这面鱼鳞纹(又称重环纹)阳燧是西周第一面背部有纹饰的阳燧。其纹饰是同一时期西周青铜器上常用的纹饰,从其工字形背钮看具备陶范铸造特征。经白云翔先生研究,认定是使用中原王朝独创的陶范技术铸造的。(见白云翔先生《试论古代东亚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它的意义在于从此开启了中原使用陶范铸造阳燧的先例,并且由此引发了中国照容铜镜的诞生。(见图15)
西周当时铸造青铜礼器的陶范铸造技术巳经非常成熟。他们对自已铸造的阳燧特别重视。史籍记载西周王朝为了管理阳燧和阳燧取火,设立了衙门“司烜氏” 专门负责。从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虢国太子墓出土的虎乌纹阳燧看,(虎是虢国的图腾,乌是驮着太阳飞的神乌。此阳燧中间虎纹,边缘乌纹,似表示虢国的太阳之意。)当时陶范铸造的阳燧铜质精良、纹饰精美,已经完全与西周祭神的青铜酒器、食器、水器融为一体。因为使用髙锡青铜铸造,抛光后就会出现与现代玻璃镜一样的反光映照效果。因此当时凡是能够接触到阳燧的人都会知道阳燧可以照见人的容貌。虽然因为阳燧是凹面,照出的人影或大或小像照哈哈镜一样。但是这种影照效果在当时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当时的西周贵族无论男女都还在使用铜鉴盛水照容。铜鉴盛水照容必须等到水面静止以后,并且映照效果受到环境局限,不清晰亦不方便。阳燧的映照效果必定使西周贵族大开眼界,如果能随身携带一枚阳燧既能取火,又能照容哪岂不太过方便了。但是从出土的西周铜器看,西周贵族虽然巳经知道了阳燧兼具的映照功能,但出土物中却没有西周陶范铸造的照容铜镜。细思应该是西周时敬鬼神,重礼制,用于祭神的青铜器除了祭祀大概不能用于凡人生活。一些钟鼎文记录的纪念性青铜器上的文字多半也还是祭神时向神叙说的话语和愿望。如同希腊人打了胜仗便铸造三足鼎,并在其上刻写铭文以示纪念。但铭文是向神叙说的一样。因为礼制的存在,所以西周时没有出现陶范铸造的照容铜镜,而只见为数不多的几面阳燧。这一事实还可以用三门峡虢国墓地同时出土的北方长城文化带石范铸造的三面铜镜加以证明。
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M1612号墓出土了一面编号为65号的双桥钮、镜背画有二只虎、一只鹿和一只鹰的线刻图画铜镜。此镜直径6。7厘米,厚0。35厘米。整体图案很原始,白云翔先生指出它是石范铸造的铜镜。另外在同一墓地M1650号墓还出土了二面石范铸造的素背铜镜,一面直径5。9厘米,厚0。25厘米。另一面直径6。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铜镜素背桥形钮,器形上具有当时西周石范铸造铜镜的普遍特征。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了一面陶范铸造的虎乌纹阳燧,同时又出土了三面石范铸造的铜镜,这就说明西周贵族使用陶范铸造阳燧之时并没有使用陶范去铸造铜镜。所用铜镜仍然是北方长城带羌族使用落后的石范技术铸造的。表明虽然因为西周贵族与羌族的亲戚关系,宗族墓地中还葬有少量羌族亲戚,这三面石范铜镜是不是羌族的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周时期中原王朝还没有开始使用自已掌握的陶范铸造照容铜镜。

图24、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国墓地虢国太子墓出土中原使用陶范铸造的虎乌纹阳燧。其纹饰已经与西周青铜器完全一致。其工字形钮反映了陶范铸造的特点,中国一级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据宋新潮先生披露还有一面类似的现藏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馆)。

图25、国家博物馆藏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M1612号墓出土的双钮石范铸造铜镜

图26、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M1650号墓出土的羌族石范铸造的铜镜。
同一墓地即出土陶范铸造的虎乌纹阳燧,又出土三面石范铸造的铜镜,表明西周王朝西周时用陶范铸造阳燧时并没有使用陶范铸造铜镜。这是很明显的证据。
到了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时宠信美妾褒姒,立褒姒为王后以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废原王后申后和原太子姫宜臼,曾以烽火戏诸侯讨笑美姬褒姒。周王朝有世代与古羌人通婚规定,申后父亲就是羌族诸侯,申侯为了报复联合了其它羌族攻破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此后申后之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据记载镐京因战受损,周平王决定把王都东迁至河南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兴起。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受到削弱,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东周王朝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只是名义上的领袖。这一时期也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乱不休,周礼从此衰微。这一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自立,各自模仿周天子礼仪用于自已王国。原本用于祭神的青铜礼器失去了神性,渐渐沦为新兴地主士大夫标志身份的威权物。因为众多诸侯国都自称天子,按天子礼仪祭神,这一事件促进了陶范铸造的阳燧得到发展。中原各地以及浙江绍兴都有王者祭祀神灵时用于取天火的阳燧出土。陶范铸造的阳燧在中原普及。又由于周礼巳名存实亡,各地贵族在使用阳燧取火过程中发现了阳燧的映照功能,随即使用陶范铸造照容的铜镜。春秋时期使用陶范铸造的平面照容铜镜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照容铜镜为什么在春秋时才开始出现,战国时才得到发展的原因。考古出土的陶范铸造的春秋战国铜镜实物和陶燧范镜范实物予以了证明。


图27、春秋战国山西侯马新田铸铜遗址出土制造阳燧的陶模和陶范(上面的陶模是用来制造下面陶范用的,陶范才是铸造阳燧的工具,注意二者区别。图片来自中央电视台《阳燧》纪录片)

图28、故宮博物院藏战国时期中原陶范铸造蛙钮蟠螭纹阳隧

图29、中原春秋时期陶范铸造的动物纹阳燧

图30、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原铸造平面照容铜镜的陶质铸范

图31、中国中原早期陶范铸造的平面照容铜镜,镜体薄,形制小。虽然纹饰已与中原陶范铸造的青铜器一致,但是纹饰较浅沒有同时代青铜器精美,表明平面照容铜镜诞生初期特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