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造型要务(要点)
画面造型要务(要点)
空间感(透视)
立体感
质感
空间感(透视感)
线性透视、空间透视、散点透视、多点透视
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透视”,它的界定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线性透视又叫做线条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线性透视和透视规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景物距离拍摄点远近不同则其影像大小不同,距离拍摄点近的物体影像大,越近则越大;距离拍摄点远的物体影像小,越远越小。
物体由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越远越靠拢,越远越集中,最后形成一点消失在天际中。
运用到画面上:
景物大小对比强烈、悬殊、线条收缩越急,则空间感越强;
景物大小对比不明显、线条收缩缓和,则空间感弱。
空间透视
与线性透视一样,空间透视也是表现深度的传统概念,主要是与大气及空间介质有关的透视现象。
空间透视的规律包括:
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暗而深,远的物体淡而浅;
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处的色彩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色彩饱和度差,趋于冷色;
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远处的物体明暗反差较弱;
物体的清晰度,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远山无石,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影响空间透视的因素:
空气中的介质,如:雨、雾、尘土、水汽、烟等,这些介质往往会增强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光线也会影响到空间透视状况,逆光和侧逆光是获得空间透视的基本条件。一天中的早晚时间,光线入射角低,能够获得最佳透视效果;
利用前景增强透视感,选择较暗的景物,使其构成与后景当中事物的明暗、大小对比,丰富影调层次;
多层景物能够使空间透视明显化,并附有节奏美感和韵味;
控制景深,选择焦点,造成物体的虚实对比,也是表现空气透视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利用滤镜,可以增强或减弱空间透视感。
散点透视
按照中国、日本古代画家的构图准则,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叠印法
即把在各处拍到的各种景物叠印在同一画面中,叠印时并不需要考虑组合而成的画面是否符合线性透视。
粘贴法
拍摄时,有意识地对某一景物进行连接拍摄,包括全景、中景、局部,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粘贴起来,创造出一个超长或超宽的画面,以容纳更多的东西。
多点透视
多点透视是对线性透视的逆反,摄影家常常使用镜面反射或叠印技术,故意破坏线性透视的空间幻觉统一性,把从几个视点观察的影像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以其把复杂的美学观念带入画面。
还有些摄影家则干脆打破了画面画框的束缚,采用三联照或四联照的形式来构图,把几个空间的人物、景色并置在一起,用相似性和差异性参半的几个画面相互影响,构造新的空间。
涉及到美术中透视的几种类别:
单点透视,消点为一点,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向度或深度。以摄影来说,大多由正面拍空间多能取得类似的透视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很容易表达出对称。也因为消点单纯,很容易就能把重点放在消点上。
双点透视,消点有两点,一左一右。以摄影来说极像PU镜的拍摄效果,也就是消点校正镜,所校正的是垂直性消点,让画面看起来宽广。
三点透视
消点共三点,左右与上或下。就像人一样的视点、消点关系,特别是垂直几乎不会有平行线,但因为画面信息过多,不易将信息锁定在建筑上,所以建筑图中就很少见。
多视点透视
所谓的视点,就是人所站的位置与眼睛的高度。
立体感
物体存在于自然界,各有其不同的形状和体积,都占有一定的立体感空间。摄影画面是平面造型艺术,立体的事物有多个面,只有充分地表现出事物的多个面及其分界线,才能更好的实现事物的立体感。
影响物体立体感的因素:
拍摄角度影响物体立体感的表现。
单纯的正面、侧面或背面拍摄没有斜侧面拍摄表现立体感强。斜侧面可以至少看到事物的两个面。
拍摄高度
平角度拍摄没有仰拍、俯拍所表现的立体感强。
斜侧面拍摄结合仰拍和俯拍又比单纯的俯拍、仰拍立体感强。
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立体感越弱,距离越近,立体感越强。
镜头
长焦距镜头压缩纵向空间,纵深线条不明显,面与面的大小对比减弱,如采用标准或短焦距镜头拍摄,物体棱角分明,面与面有对比,纵深线条明显收缩,可以较好的表现立体感。
光线
顺光、逆光、顶光不利于表现立体形状,顺光的明暗变化小,逆光只能表现物体的轮廓,顶光只能照到物体的顶面。
而测光、斜侧光照明,光线照射的方向和物体表面构成了一定的角度,物体不但有受光面,而且有阴影面和投影,影调层次丰富,具有明确的立体感。
背景
被摄体的背景状况也影响着物体立体感的表现。如果被摄体同背景的影调、色彩一致,缺乏明显的对比,则不利于表现立体感。只有被摄体与背景形成对比,才能突出立体感。
质感
用艺术手段真实地描写现实,是和表现现实世界物体表面的质地紧密相关的。令人信服地表达出物体的质地有助于达到影像与原物的相似,从而使观众能够确切地认识被摄体。
所谓质地,是指物体的表面构造的性质,在画面上对物体表面质地的表现主要是模拟物体的质感。
所谓质感,是指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表面结构特质的真实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了解物体质地、表面特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观察,对于人们所熟悉的物体,眼观其物,便可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分析判断出其表面质地。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触觉,对于不熟悉的物体,或易引起视觉错觉的物体,人们往往要通过触觉感知。
然而在摄影画面中,我们只能通过视觉来感知物体的表面质地。
物体根据表面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粗糙表面结构、光滑表面结构、透明的物体、镜面的物体。
粗糙表面结构的物体
如老人的皮肤、皮毛、麻布、树皮等,表面凹凸不平,高低起伏,对透射来的光线呈漫反射状态,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成为散射光,所以其表面亮度比较均匀。
使用比较柔和的光线,侧光、斜侧光。
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
如金属制品、油漆木器、瓷器、塑料、丝绸、玉器、皮革等,对投射光线呈混合反射的特点,既有向各个方向的反射,也有成一定方向的单向反射,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柔和的闪光,柔和的高光部分。
应当用倾斜的、从一定角度射向被摄体表面的散射光,形成高光。
透明的物体
如茶具、酒具、瓶子、晶体类、透明塑料制品等,主要特点是透光,可以使光线照射透过物体,此外由于物体本身的折射作用,又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亮度不均的光斑。
用光时,一般要采用逆光、侧逆光照明,让观众在画面上看到光线透过物体,还要在正面用辅助光来再现物体正面的质感,光线柔和。
镜面物体
如镜子、抛光物体、宝剑、钢刀等,对投射光线进行单向反射,而且物体表面会产生亮度极高的高光点,亮暗部份之间的反差极其悬殊。
照明镜面的物体时,不应采用强烈的直射光,而应当采用极柔和的散射光,在保证表面高光的同时,要提高亮部周围的亮度,尽量缩小亮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