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坊间旧忆——闲聊唱卖
今天接着聊,前几文聊到了打小鼓的各位看官就明白了打小鼓是干什么的,知道了什么是硬货和软货,也知道了打小鼓中的猫腻以及如何玩那套家伙山。走街串巷打小鼓的属于“货响”的范畴,敲打不同的响器售卖不同的货物,而吆喝“硬面饽饽”的声音属于“货声”今儿个所写的和前两种所用方式都不同,青山把它列为第三种卖货的方式那就是“唱卖”有点像一种说唱表演。

有位先生说了,青山,我也会吆喝,给您来上两句:“香菜唻,辣青椒哇,沟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青萝卜,红萝卜,嫩芽的香椿,蒜儿来的好韭菜哎。”兄弟怎么样,玩艺儿不错吧?不对,您老这口还是没离开吆喝,不是青山所听到过的唱卖。
这些说唱词几乎都是经过人编写的,至少也有人在文字上做过改动而且是针对某一种行业编写的,一个行业一套说辞不可以套用。说唱起来不但要合辙押韵,而且极具购买的诱惑力。可有一点必须得告诉您,这种以说唱方式的玩艺儿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也算是早期民间的一种广告形式吧。
八十年代初就有小贩唱着卖调料十三香的也是最典型的说唱,由于版本众多青山所录只是其中的一种希望您见谅。“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我的十三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开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起袖子下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盆盆香,赛过王母的蟠桃宴,胜过老君仙丹香,八洞神仙来寻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撇开唱词的具体内容必须说小贩推销确实有术。
青山也给您来上一小段,当然也是做买卖时的说唱,少说也得有百八十年的历史了究竟是卖什么的?是京城旧时每逢到了夏天之时就会有“卖香面”的小贩,此种售卖香面的人一般都在庙会上以及大小的集市上连说带唱的卖货物。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几个小笸箩,几块木料,小笸箩内放着包装好了的香面,他即不敲锣,也不打鼓,更不敲梆子,口若悬河般的宣传他的香面如何的好,如何的香,而且还能医治不少病患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见他随手拿起一块木头说是“檀香木”用钢木锉用力锉,而且是一边用力挫一边朗声而唱:“大檀香,真又真,树杈大来根又深,老君炉内把它焚,点着火,冒青烟,各洞神仙都来闻,神仙都有闻香意,何说你我是凡人。”
卖香面唱到此时见没人回应也没有购买的意思,他就对着周围的人群高声说道:“货到地头死,肉贱鼻子闻。这种香料有异常的清香,诸位可能不信,来、来、来,我撒您一鼻子。”说罢,拿起少许香面往人群中一扬一吹香气扑面而来。然后随手拿起一块木头说是雄黄,接着又唱道:“大檀香,送停当,用手拿起雄黄香,它能避暑又解凉,专避五毒不生疮,走过臭沟和茅房,把我的雄黄带身上,不见臭味尽闻香。”唱罢他接着说:“这种香料有避五毒之功效,使人不受五毒之蛊害,且不染任何瘟疫之灾,一人买香面全家人得益。”
说了半天见大伙儿仍然不买他的香面,又继续唱到;“你们有眼不识珍,回手再加海南沉,南海沉香非凡品,想起当初一古人。齐国有个燕孙膑,他与庞涓是仇人,庞涓摆下五雷阵,要害孙膑命归阴,孙膑手持沉香拐,打得妖魔不进身。”接着又说道:“各位先生,各位太太、小姐,人无头不行,鸟无翅不飞,千人走路一人领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哪位先生起个头掏钱买一包,也照顾兄弟我买两个烧饼吃顿饭。”说来也是,此刻只要有一个人掏出钱来买,其余的人也是纷纷解囊。估计那个时候还没有“托儿”这一类人。
记得曾听父亲说过一件事,解放后有一年曾出差到天津市,在街头看到有一位推着小车卖梨膏糖的老摊贩,一位卖梨膏糖的老人,满口的天津话,声音洪亮的说着唱词,也是他自己编的,用时下东北话说:“您老太有才了。”且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编了一段时尚的唱词,拿现在话说也算是与时俱进吧,可见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多么高涨。青山给您写出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张大姐啊李小妹,右派分子我反对,梨膏糖啊真开胃,一毛钱唻一大块,一大块。梨膏糖啊就是好,又治腿疼又治腰,治咳治喘治感冒,一毛钱来一大块,一大块。”用的是是秧歌中的老曲调新唱词各位听着有点意思吧。
聊完天津老汉卖梨膏糖的说唱,再回过头来说北京人的说唱。您会说:“北京吆喝卖货这我信,说唱的我还没见过。”青山告诉您还真有说唱的,干什么的?拉洋片的。洋片又被称为西洋景,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民间艺术。旧时前门南边的天桥有一位撂地卖艺以拉洋片谋生的艺人,艺名就是“大金牙”大金牙是个矮胖子一张方脸,不知道是爱美还是为了演出时的需要,他在嘴里镶了一颗黄灿灿的大金牙,这也就成了他拉洋片的标志。而他的徒弟的艺名就是“小金牙”老话讲,有什么师傅就有什么徒弟,他嘴里也安了一颗金牙和师傅所安金牙的位置一样,师徒俩能说会道终日以拉洋片卖艺为生。
如今您是很难再见到拉洋片的了,就是拉洋片那套木制家伙什也几乎是看不到了。青山给您介绍一下,一只深棕色大木箱长度近二米多,木箱净高一米多底部有木架子支撑着,前部四个小孔洞镶有圆镜片透过镜片可看见木箱内上下移动的画片,木箱前有一条长板凳,诸多看客就坐在凳子上贴着镜片观看里面的内容,耳边传来大金牙配合画面的唱词。一般都是一些旧时的故事和真事,演唱的段子有:义和团、小寡妇上坟、刘罗锅私访、张勋复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大仕女图、西湖风景名胜等等。所有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且通俗易懂韵味儿十足。

拉洋片的大金牙站在木箱旁边的木凳上,木箱边有一个木架子上面的铜鑔、小鼓铜、铜锣都固定在木架上有细绳与之相连接,拉洋片的只要拉动绳子锣鼓镲就会发出叮哩咣啷有节奏的声响配合着大金牙的说唱也算是伴奏吧。木箱边还有几根细绳则控制着木箱内不同的画片,使其能够上下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片。
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我见到了久违的拉洋片的,我看着画片耳朵听着拉洋片说唱,可无论如何离我思想深处说唱拉洋片时的味道相差很远,也不是相差的一星半点而是差老鼻子了。看来大金牙略带沙哑的音调怕是永远也忘不掉了,尤其是唱词尾音的甩腔格外的有韵味。
锣鼓镲等家伙什儿经过叮哩咣啷一番敲打后,大金牙说唱的声音响起“哎,往呐里边瞧来,往呐里边看呐,看完了这篇,瞧这一篇,来到了苏杭大街您细观瞧:一条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子挂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边儿,茶楼酒馆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梁雕刻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的过来又把茶端。有几位官人会弹唱,怀抱琵琶定准弦,开口唱了马儿调,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的红娘把信儿传。这些个玩意儿瞧了个够,拉起了这一张,您再慢慢地观,嗳。”随后又是一阵子锣鼓镲叮哩咣啷的齐奏。
其实师徒俩不仅能唱,说起话来插科打诨能说会道一唱一和把人逗得捧腹大笑。比如大金牙学唱著名评剧演员老白玉霜的段子还真够味。唱着,唱着他忽然不唱了,随即说道“您说我为什么停下不说了,白玉霜是我亲师姐,她的艺名是白玉霜(旧时一种香皂名)我是鼎光皂(早期的一种肥皂名)敢䞍就是俩胰子”师徒俩风趣幽默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买的买来捎的捎,十包八包往家里捎。各位吃了杂抓去,消食化火胃口好。学生吃了杂抓后,能写会算心灵巧。姑娘吃了杂抓去,描龙画凤女红高。小伙儿吃了杂抓去,身强力壮劲头大。老太太吃了杂抓去,止喘祛痰不咳嗽。老头吃了杂抓去,扔下拐棍一溜烟地跑。”这是一首几十年前小贩卖“杂抓”时的说唱词,那位先生说了,青山何为“杂抓?”别急!请容青山给您一一地道来。
旧京时每逢到了冬天之时街面上的果局子就会在店面前摆摊卖“杂抓”何为杂抓?说白了就是晾干了的各种低价格的水果干,旧时在果局子这行里称为:粗杂拌。就像现在过节时商店或者各大超市卖的杂拌糖,腊八节时自选的杂粮。果子干的品种:苹果干、梨干、黑枣、杏干、海棠干、山楂干、红枣、话梅干。还有一类就是花生、铁蚕豆、糖豆、榆皮花生、大酸枣等。都放在直径近一米的浅帮大圆笸箩里,如果有顾客前来购买他会拿着事先糊好三角形纸口袋挨着牌的从盛满果子干的大笸箩堆里信手而抓不用秤约,抓满了三角纸口袋为止就图您一个高兴,您千万别忘了那可是个三角形纸口袋装不来多少果子干。伙计是一边不停地抓,嘴里也不停地说唱着,甭买,听着就觉得有意思。
旧时天桥也有许多卖布头的摊儿,他所卖的这些布头有的确实是从大布店里收购来的零布头和残次品,也有一些布头是从打鼓小贩那里收购来的。卖货者先将鼓鼓囊囊蓝布大包袱皮儿放在地上解开扣平铺在地上,好吗,里面全是各种颜色的布,随手拿起一块布头开口就将布头的名称、颜色、产地等一一吆喝,并且将价格一降再降,用连说带唱的方式推销这些布头。
这些说唱在侯宝林先生说的相声“卖布头”中还原了历史中卖布头的本真。“这块德国青,它怎么这么黑,它怎么这么黑?它气死猛张飞,还不让黑李逵,赛过了唐朝的黑敬德了吧。它东山挖过炭,它西山采过煤,当上了几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去一毛,让一毛,您给一块八,去一毛,让一毛,您给一块六!”
就写到这里,收工!
甲午年九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