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拍3年,2000小时素材剪成89分钟,这样的片子怎么会不好看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钱老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不久,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了。
情况基本都是还是大多数人预料的那样,没什么爆冷入围的影片和影人。
咱们唯一不熟悉的,可能就是纪录片里的几位。
目前能看的就3部:《民主的边缘》《美国工厂》《蜂蜜之地》(另外两部是《洞穴里的医院》和《为了萨玛》)。
而在这之中,我最偏爱的,最想聊一聊的,是它——
《蜂蜜之地》
2019.8.29马其顿

南斯拉夫与土耳其的中间,马其顿。
这里原本住着很多土耳其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马其顿地属南斯拉夫。
两个国家定下一个协议,互换在对方国家居住的本族人。
于是马其顿的大部分土耳其人都搬走了。
但,有些居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本片镜头对准的,就是这么一户人家。
准确地说,是俩人。哈提兹和她的妈妈。
两人住在马其顿高山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简易的矮屋里,几乎没什么家具设施。当然也没有电。
一张床、一个火炉,几只猫,一条狗,就是她们的全部家当。


妈妈已经很老了。
她眼睛有伤,或许还稍微看得见,或许已经瞎了,片中没明说。
她身体也不太好。
属于稍微动一动腿也会疼的那种。
所以妈妈常年是呆在床上。变躺为坐,对她来说就已经属于活动筋骨的范畴了。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已经长在这间矮屋里了,像一棵树。

两人的生活开销则全由52岁、未婚的女儿哈提兹负责。
她做的是靠山吃山的活儿——
养蜜蜂。
因为坚持古法养蜂,以及"自己拿一半,给蜜蜂拿一半"的原则,哈提兹赚不了多少钱。
只够母女俩勉强过活而已。

哈提兹的日常生活基本没什么变化。
没蜂蜜的时节,就去看看蜜蜂的状况,然后回家陪妈妈说说话。
有蜂蜜的时候,就取一些去城里卖。
只是她这讲价的功力明显不如菜市场里的老手,总是说着说着就被人把价钱给杀下来了。
16欧一罐变成14欧,到最后又变成10欧。

不过,哈提兹也并不怎么在意。
对她来说,钱够用就行了。
每次去城里,哈提兹往往也只是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除此之外,哈提兹很少花钱。
一瓶2.5欧的染发膏都能让她犹豫老半天。

穷是穷了点,但母女俩过得也算自得其乐。
直到有一天,正在整理蜂巢的哈提兹突然听见了村庄外的车声。
一户七口之家的牧民家庭迁入了这个村庄。
几十年来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遗世独立的哈提兹,就要有邻居了......

相比于提名名单里的其它四部,《蜂蜜之地》应该算是最温柔,也最简单的题材了。
只是记录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村庄和生活在其中的人。
但,拍摄的过程却没我们看上去的那么容易。
片子的拍摄时长近三年,累积下来的素材有两千多个小时,最后才剪成了这87分钟。

其实,片子剪成如今这样,完全是个意外。
摄制组(两名摄影师,两名导演,一名音效师,一名剪辑师)一开始并没想拍这么多、这么久。
他们一开始只是想拍一部自然题材类的纪录短片,反映当地在河水改道、村庄变迁之后的环境现状。
最多也就跟拍一年,拍完整个养蜂、取蜜的流程。
没想到拍了六个月后,那户游牧家庭来了。
导演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天然的冲突素材。
虽然几十年来哈提兹一直和母亲孤绝地生活着,但她并不排外,也不自闭。
这点,恐怕拍摄的时候导演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了。

哈提兹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很多人养蜂是为了赚钱生活,只是把蜜蜂当劳动工具,予取予求。
但对于哈提兹而言,养蜂更像是她热爱的活动。
"拿一半留一半"的原则也是例证。
她把蜂蜜当做大自然对她的馈赠。

她也是个热爱生命的人。
如果蜜蜂掉在她手上了,她一点都不会惊慌,而是会轻轻地把蜜蜂吹送走。
还有次,一个小乌龟不小心爬进了水槽后爬不出去了,她也是轻轻把乌龟抱了出去。
可能还告诫批评了几句。



所以,和牧民亲近起来也是很自然的了。
特别是和五个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哈提兹完全就是一副孩子模样。
又是荡秋千,又是唱歌,又是拉着孩子们跳舞。


可,并不是谁都能像哈提兹一样安贫乐道。
至少来的这位牧民父亲侯赛因不是。
见哈提兹养出来的蜂蜜甜美可口,他也起了赚这钱的心思。
哈提兹虽然有所担忧,但仍然不时会过来帮忙。

不过,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最主要的难处在于,得克制住自己的贪念。
不管收成好不好,都要给蜜蜂们留下口粮,不要取得太多太频繁。
刚开始的时候,侯赛因倒还能守住这个原则。

可是当城里的商人要和侯赛因做蜂蜜批发生意的时候,他开始动摇了。
他当然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得养这么一大家子。
但哈提兹告诫过他,如果取蜂蜜太多,他这边的蜜蜂会到她那儿去抢食。
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刚开始他也很纠结,告诉商人不能那么取。

但他耐不住磨。
最终,他还是向利益投了降。

而果不其然,在他疯狂取蜜后,哈提兹那边的蜜蜂被杀到一窝只剩五只。
与此同时,侯赛因一家也被蛰了个爽。
他们的架势看起来不像是在取蜜,更像是在抢蜜。
一家人也开始睁着眼睛说瞎话,死活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片中有两个镜头特别讽刺。
侯赛因摇蜜的时候,一只蜜蜂飞过来,溺死在了蜂蜜里。
而另一边的哈提兹,却连蜜蜂溺水都要去救。


牧民家有个儿子倒是诚实,也认同哈提兹的可持续养蜂方式。
却换来侯赛因反手一句:你以后不准去见哈提兹了。
其实,侯赛因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人。
但他不懂尊重自然,更不懂尊重人心。
在错了一步之后,索性竟放弃了回头,一错再错。
攫取完了资源,便走了。
最后又只剩得孤零零的哈提兹,继续守着这片孤零零的,被蹂躏过的蜂蜜之地。


这样看的话,《蜂蜜之地》算是一个小型环保纪录片。
不过,这片子让我感动的另一点在于:
导演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哈提兹对于这片故土爱恨兼有的复杂感情(个人观点,影片并没有明说)。
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冲突,发生在哈提兹的心里。

对这片土地的爱自不必多说,哈提兹恐怕连被蜜蜂蛰都是带着笑的。
但后来,侯赛因一家来了。
当时,哈提兹并没有躲得远远的,而是躲在屋内好奇地张望。
因为外面的声音虽然喧嚣,可是那里面也有热闹。

后来侯赛因一家离开后,哈提兹的心乱了。
她开始向妈妈抱怨:
你如果是个婴儿,我就抱着你逃走了。
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答应我的亲事?
所以我觉得,她是有一点怪罪这个地方困住自己的。
只是侯赛因一家的到来和离去,让她提前面对了这个想法。
虽然那与人共处的幸福很短暂,但她毕竟曾经拥有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
哈提兹的妈妈。
哈提兹一直说,她没法带着体弱多病的妈妈义无反顾地离开,因为她冒不起这个险。
但其实这个想法也可以这么理解:
正是妈妈的存在,得以让哈提兹能安心守着这片被遗忘之地。
有亲人,就有故乡,有故乡,就有留下的理由。
可人总归会生老病死。
那天,哈提兹在门外鼓捣好了收音机天线,喊妈妈起来听歌。
哈提兹喊了很多声,大概是以为妈妈又耳背了。
但哈提兹的呼喊只是在空旷的山谷里久久回荡,没有人应。
妈妈终于没能捱过那个冬天。

哈提兹哭了很久。
可是哭过了,那张床上的人也不会回来了。

片子结束的画面,停留在哈提兹对故土的回望。
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再留下来的理由了。
哪怕她深爱着这片土地。
至于未来在何方,她却并不知道。

好在是,银幕外的摄制组帮她走出了这一步。
据导演透露,他们用本片所获的奖金给哈提兹在不远的镇上买了一个小房子。
这一步很艰难。
但我相信,就和本片的片名一样,
哈提兹总会找到自己的Honeyland。
因为,Honeyland其实从来就不在马其顿。
它在这个天真善良、热爱自然的女人心里。
文/钱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