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一小幅字
查看话题 >弘一书法:恬淡静穆,字里行间褪尽人间烟火

具足大悲心(1929)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1
俗书
1918年8月之前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自童年习练小楷,常摹刘墉,又临文征明《心经》甚久。13岁开始学习篆书,喜临石鼓文。继而习隶、楷、行书。

篆书,学邓石如,笔力健劲,气势沉着。

隶书,学杨岘,方圆兼用,方笔棱峭,圆笔轻细。



大字楷书,线条粗重方硬,结体茂密开张,北碑之风跃然纸上。

这是“俗书”时代的“绝笔”,明显受到了钟繇、二王的影响。


行书,学的是苏轼黄庭坚,苏的宽扁结体,黄的开张用笔,也是学了个十足十。
2
僧书
“弘一体” 1918年后
李叔同出家后,就变成了弘一,一个虔诚的苦行僧,一位律宗的大拿!他的书法,也开始一步步磨掉了锋芒,洗净了铅华。



这五年多(1918年秋—1923年),弘一还没有走出“俗书”路子,北碑还是他书法的核心,《张猛龙碑》碑阴书法,帖学中的圆笔的运用,让北碑方笔的刚猛,慢慢减轻。


这四年(1924—1927),弘一在印光的启发下,借鉴魏晋小楷,北碑风气终于被彻底打破,楷书新风格开始悄然形成:平静、沉稳而恬淡。



写给朋友的信札,笔飞墨舞,轻松自如,在佛门敛去的艺术家气质,表露无疑。




这一个五年(1928—1932),变法,探索,终于早期的“弘一体”成形了。面目虽已清晰,却还左右摇摆:有时刚性犹在,有时一味恬静。







这十年(1933—1942),弘一书法成熟了,烟火气一步步褪去,慢慢写出了佛系的自我。书法风格极其统一,即使有,也只是丰腴到疏瘦的渐变。



临终前的最后几天,弘一彻底放下了身心,看清了自己一生的“觉”与“空”,悲欣交集,返璞归真。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璧,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书法亦谓国之至宝,华夏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