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诗话》的佳句(下)
(接前文)
二、梁任公的“无明有爱难名状”(第47则)
2、蒋观云也报以一张相片,并媵了一首偈语:
分明有眼耳鼻舌,平平仄仄仄仄仄
一文不值何消说。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我自看犹自厌,平仄仄平平仄仄
暂留蜕壳在人间。仄平仄仄仄平平
这同样是首古体诗,语句也借用了“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佛教概念,读起来真诚又有悦耳的韵律感,因为这首诗后三句都是律句。
只不过全诗第一句是拗句,第二句前后都失黏,但只要改第二句几个字,就可以成了一首七言律绝,这样仿佛更加协调。
第一句的拗句用第二句来救;第二句改为“不值一文”则孤平,用同样的办法复合拗救、押《删》韵。即改作:
不值一文成此般。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样既救拗句,也入了律,如同“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天堂成就地狱灭,日永落花飞絮中”(一休)。
这首诗第三句的“看”字在这个位置,本来也应该读平声,这个字平仄两读,意思相同。

诗意是说,我的相片五官分明,但也是众生相,一副皮囊罢了;对镜自看尤其生厌,蝉蜕一般的躯壳暂留世间。诗人可能取意曾国藩的“如我自镜犹可憎,非君谁复肯相偶”,表达恳切的诗意。
梁任公最后说,“观云太撝(音灰,指谦逊)谦生。”意思是他本意奔向我所指的波罗彼岸,但是发肤难得,自贬太过。
三、狄楚卿(平子)的“关山一任谁家物”(第7则)
狄平子是康有为的学生,中国报业和出版先驱,他也和梁启超唱和颇多。这本《诗话》收录了狄氏《平等阁笔记》里的一段传奇逸事,读来关外的刺骨寒风如在眼前,而逆旅奇遇令人感怀。

1、庚子(1900年)仲冬,正值多事之秋。狄平子从日本返国,便和朋友途经朝鲜,并游关外。时在冬至前后,寒风砭骨、雨雪载途,哀鸿遍野。狄平子作诗:
关山一任谁家物,平平仄仄平平仄
触眼吾民百感伤。仄仄平平仄仄平
雪漫长空风满地,仄仄平平平仄仄
汽车载梦过辽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格律规范的一首律绝,语句朗朗上口,其中的悲悯读来过目难忘。触眼都是雪徒灾民,而饱览邻国二十余年维新成果的诗人,感慨吾国吾民经历的庚子事变,故土一片狼藉,难免悲从中来。
末句从咏叹转到近景,既用新词写实,又不失磅礴的意境。
2、有天傍晚,狄平子一行投宿旅馆,看见一个女子“姿容倩雅,装服淡素”,但心事重重,偕一老一仆,“匆匆更望北发”。正值兵荒马乱,这不禁令人讶异。
旅馆壁间有几首题诗,墨痕未干、字体娟秀,应该是刚出门这位女子留下的。狄平子抄录下来,这里欣赏其中两首:

本是明珠自爱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金炉香拥翠裘轻。平平平仄仄平平
为谁抛却乡关道,平平仄仄平平仄
白雪苍茫无限程。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中“拥”字是上声,所以这里是合律的;末句“无”字的位置平仄均可,不是拗句。但首句的韵脚“身”归于《真》韵,和另两个韵脚的《庚》韵不同,也非邻韵,所以出律;不知这个韵脚是否符合清代北方民间艺人常用的《十三道辙》。
这首诗开篇点名身份,形象富贵而有修养;她感叹背井离乡,奔波在白雪莽原上还没有尽头,作为遭遇乱世的女人,此刻更有一腔悲愤。
另一首:
无计能醒我国民,仄仄平平仄仄平
丝丝情泪搵红巾。平平平仄仄平平
甘心异族欺凌惯,平平仄仄平平仄
可有男儿愤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的“醒”字平仄两读,意思相同,在这里念平声;但是末句韵脚的“平”字在《庚》韵,不同于另两个的《真》韵,所以这首也出律了。
这可能是对韵部不很熟悉的缘故,但作者愤懑至此,即兴让意气运行,这也是可取的诗思。
“搵红巾”指眼泪消没在红巾里。尾联宕笔一问,警句发人深省。

狄平子不禁发问:“此何人也?”才情四溢的吟咏悲悯而激越,甚至有“栏杆拍遍”般的男儿志气,家国如此,她不知道如何能激发国人知耻后勇。
诗人问旅店主人,也茫然不知怎么回答。这就算是个构造的故事,也足以令人“怆往悲来”,哀清末时代之多艰。
(全文完)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