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那不勒斯 | 一半是蔚蓝大海,一半是沉默庞贝
且认他乡作故乡

“那是非常难忘的时刻。我们一起走向海滨大路,风越来越大,阳光越来越强烈。维苏威火山的剪影就像是一副粉笔画,火山脚下堆积着城市常见的白色鹅卵石,能看见奥沃城堡土红色的剪影,还有大海。大海真的很壮观!海浪很大,涛声澎湃,风刮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刘海都被吹了起来。我们和一小群人站在路边,看着眼前的风景。海浪像蓝色的金属管子,向上空喷洒着蛋白一样的泡沫,粉碎成无数亮晶晶的碎末,一直甩向我们的脚下,激起了大家一阵惊异和害怕的惊叹。莉拉没在我身边,这真是遗憾。眼前这种宏大的景象、这种声音让我感到眩晕。我感觉,尽管我沉浸在眼前的风景里,记住了很多细节,但有很多东西在我眼前展开,匆匆溜走,让我无法捕捉。”
——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这是埃莱娜在16岁时第一次见到那不勒斯湾的海。尽管出生在那不勒斯,她却成长于充斥着暴力和贫穷的边缘街区,直到考上高中,父亲才带她来到市中心的海边,看到了生命中还有另外一道无限可能的光亮,看到了人生其实充满了未知与奇遇,等待年轻的她去探索、试错和体验。

直到我也站在那不勒斯湾前,眺望着远处沉默的维苏威火山和庞贝,蔚蓝的天与海沿着阿玛尔菲海岸向无穷处曼延,才体会到埃莱娜那种第一次面向大海时被未来所充盈的心情。这一片摇曳生姿的海,埋葬了浪漫的古典文明,又以她动人心魄的美,吸引着艺术家不断来此汲取灵感。后人在庞贝和赫库兰尼姆重新发现了希腊与罗马的古典艺术,又激励新古典主义在18世纪大放异彩。贝尔尼尼出生于此,卡拉瓦乔逃亡至此,薄伽丘和瓦格纳在此找到了第二故乡。

且认他乡作故乡。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
公元79年,那不勒斯东海岸的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脚下的古罗马城市庞贝(Pompeii)与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被火山灰掩埋。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约61-约113)在写给塔西佗的信中描绘了这个灭顶之灾:“一大片雪松形状的乌云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巨大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由于天空变得一片黑暗,火焰显得格外耀眼。地震频频不断,我们都不敢出去,因为那燃烧着的火山碎石正像冰雹那样从天上猛砸下来。”一个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古罗马社会缩影在此凝固。

对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古城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自18世纪上半叶起持续至今,发掘出包括市政广场、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剧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及私宅等大批典型的希腊与罗马建筑,目前均作为古城遗址公园面向公众开放。在两个古城发掘出土的大部分文物,则纳入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馆藏之中,构成了该馆的核心收藏。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被视为意大利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由波旁家族的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在18世纪后期建立。博物馆最初的目的是保存他从母亲伊丽莎白·法尔内塞(Elizabeth Farnese)处继承的自教皇保罗三世起的法尔内塞家族(Farnese family)收藏的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物,尤其是雕塑作品;后又将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出土的包括雕塑、马赛克和壁画在内的文物纳入其中,所构成的古典艺术收藏规模在欧洲首屈一指。


在两座古城的发掘出的大部分房屋墙上都发现了大量装饰画,形式包括用彩色石子拼接的马赛克或壁画。这些装饰画从技法上并未成为艺术史评价体系中入流之作,但其绘画主题包罗万千,从神话故事到日常生活,从静物画到风景画,都洋溢着希腊化时期对人与自然之美的崇敬,是今日了解古罗马的社会风尚、价值体系和精神面貌的珍贵史料,亦能凭借其推想古希腊绘画的艺术风貌。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57-61展厅展示了来自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出土马赛克艺术。罗马博学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在其百科全书式著作《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中曾简短回顾了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与绘画历史,他提到在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远景缩小法、光影立体造型术等绘画技法已臻完善,并对透视法有了初步的探索。
马赛克的精湛技艺在庞贝的法翁之家(House of the Faun,由于庭院里的水池中心出土了一座法翁像而得名,见上图)出土的《亚历山大马赛克》便能一窥究竟。这幅尺幅达5.82米长、3.13米宽的马赛克展示了亚历山大大帝战胜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战斗场景,展现了庞贝艺术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这幅马赛克也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罗马人极其崇拜希腊绘画,并大量赞助艺术家鼓励他们仿制希腊作品,因而在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出土的大量壁画作品,多为绘制于私宅和公共建筑墙上的仿制希腊绘画。位于博物馆三层的66-77展厅就展出了来自两个古城出土的壁画,无论从数量或质量来说,均为全世界收藏古希腊罗马时期绘画之最。而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庞贝文明特展,我们能看到展品数量最多的通常就为壁画作品。


从两座古城出土的壁画来看,绘画主题包罗万象,神话故事、日常生活、静物风景均能入画。绘画风格则更为复杂,在艺术史上庞贝壁画通常被分为四种风格:第一风格装饰相当简单,通常在墙面涂上有色的灰泥,以模仿大理石装饰;第二风格更为复杂,以壁画来模仿包括廊柱、平台、天花板等建筑构件,以一种符合视觉逻辑同时又仿真的风格将房间转变为具有远方风景的超现实空间;第三种风格则更具浪漫主义和装饰主义,将整面墙壁上分割为独立图框,以精致繁华的细节描绘神话和风景园林主题;第四风格则结合了风格二的空间与风格三的优雅,是庞贝出土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Tips
时间:9:00-19:30,周二闭馆
地点:Piazza Museo, 19,80135 Napoli
费用:8欧/人
官网:https://www.museoarcheologiconapoli.it
阿玛尔菲海岸
Amalfi Coast
从那不勒斯老城出发,途径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一路向南至索伦托半岛,就来到了被《国家地理》评为人生50个必去之地之一的阿玛尔菲海岸。这段从索伦托(Sorrento)开始,沿着地中海的悬崖峭壁与蔚蓝海水蜿蜒至萨莱诺(Salerno)约50公里的海岸,零星点缀着波西塔诺(Positano)、阿玛尔菲(Amalfi)、米诺里(Minori)、拉韦洛(Ravello)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小镇,被誉为欧洲最壮观的海岸之一。



阿玛尔菲海岸的蔚蓝,不同于大洋路上沉静而宏大的灰蓝,也不同于乌鲁图瓦悬崖旁激荡而变幻的靛蓝,这里的蔚蓝,洋溢着至为纯粹的欢乐与自由:碧蓝的海水与天空,翠绿的灌木丛林与金黄的柠檬果园,色彩缤纷的民居与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这一切都是千百年前庞贝人最平常的生活一景。到了这里,你才能领悟到,古希腊艺术为何能在达到高峰时充盈着优雅与轻松,为何庞贝的壁画与马赛克中显示出对自然与人之美的高度崇拜,为何艺术在此得以走向自由的伟大觉醒。一切都是源于这片蔚蓝。



艺术的自由气氛在拉韦洛达到了顶点,这个坐落于海拔350米高的山崖上的小镇,不仅拥有鸟瞰整个阿玛尔菲海岸的辽阔美景,更吸引过包括薄伽丘、瓦格纳、伍尔夫等文人墨客来此汲取灵感。


其中位于拉韦洛山顶的鲁弗洛别墅(Villa Rufolo)建于13世纪,薄伽丘在此写下了人文主义之作《十日谈》,而瓦格纳在67岁住下后惊呼“我找到了克林索尔的魔法花园”并写下了歌剧《帕西法尔》(Parsifal)。



自1953年起,拉韦洛在每年夏天举办拉韦洛艺术节(Ravello Festival)以纪念瓦格纳,因而又被称为“瓦格纳艺术节”。长达两个月的艺术节涵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包括歌剧、大型交响乐、室内乐、爵士、舞蹈、戏剧、摄影展览等,供避暑的游客享受艺术的饕餮盛宴。
最妙的是,艺术节的舞台之一竟被搭建在鲁弗洛别墅的花园天台上,并延伸向无穷无极的碧海蓝天,在此上演包括瓦格纳、罗西尼、威尔第、斯特劳斯、比才的经典歌剧,以及令人惊叹的日出音乐会(Sunrise Concert),如梦似幻,宛若仙境。正如1953年作家约翰·施坦贝克来到阿玛尔菲海岸说道:“这里是一个梦乡,你在时它并不真切,你离开后则栩栩如生”。


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
Teatro di San Carlo, Naples
如果你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幸运地在鲁弗洛别墅面朝大海与朝阳体验过了一场梦幻的音乐会,那么更不容错过是到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欣赏一场最正宗的意大利歌剧。卢梭在其《音乐字典》(Dictionnaire de Musique)中曾热情推荐过圣卡洛歌剧院:“你想有那种如同被火焰吞噬的情感所激发灵感的体验吗?那么飞奔去那不勒斯,听一听利奥、杜兰特·乔梅利和佩尔戈莱斯西的杰作吧。”

作为全欧历史最悠久、唯一尚在运作的古剧院,圣卡洛歌剧院于1737年由波旁家族的查尔斯三世发起修建(前文提及的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庞贝古城的考古发掘等都是由这位那不勒斯国王赞助支持)。这比米兰斯卡拉剧院早41年、威尼斯凤凰剧院早55年,如果你参加了剧院的导览之旅,圣卡洛的工作人员会自豪地不断提及这个“知识点”:“我们可比斯卡拉古老多啦!”

从建筑风格来看,圣卡洛歌剧院确实拥有比另外两家剧院更为宏大而繁复的设计格调,以符合皇家剧院是如何彰显这座城市作为那不勒斯王国的首都与权力基座的地位。1816年,新古典主义建筑家安东尼奥·尼科利尼(Antonio Niccolini, 1772-1850)主持了圣卡洛歌剧院意外失火后的修复工程。尼科利尼对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发掘出的古典建筑研究颇深,因而虽保持了原有的意大利典型的马蹄形剧院设计,但他另外增添了诸多体现古典艺术的装饰元素。




在舞台帷幕的正中,尼科利尼添加了一组由时序女神(Time and the Hours)金色浅浮雕装饰的时钟,用于歌剧与音乐会演出中的计时器。剧院天花板中央则装饰着由安东尼奥·朱塞佩(Antonio Giuseppe, 1709-1774)和乔瓦尼·卡马拉诺(Giovanni Cammarano, 1766-1850)创作的天顶壁画,太阳神阿波罗正在向智慧、技术与工艺之神密涅瓦奉献伟大的诗篇,以象征费迪南德一世赞助支持重修剧院。这是新古典主义绘画中的典型隐喻,借恢复古希腊的形式来表达当代人对道德美与智慧美的追求。



圣卡洛歌剧院在欧洲音乐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8世纪古典音乐时期,剧院吸引了包括亨德尔、海顿和年轻的莫扎特来此创作,而在19世纪初完成重建后,帕格尼尼、文森佐·贝利尼等意大利大师在此演出。1841年威尔第的到来促使圣卡洛的艺术高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在此创作了歌剧《路易莎·米勒》、《唐·卡洛》和《阿依达》。更具戏剧性的是,威尔第的代表作歌剧《茶花女》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演遭遇失败后,两年后正是在圣卡洛重排上演,立刻造成轰动,成为当今全世界最常被演出的歌剧之一。
Tips
导览时间段:
周一至周六9:30-18:00每小时1场共计9场
周日9:30-13:00每小时1场共计5场
周三闭馆
费用:9欧/人
地点:Via San Carlo, 98, 80132 Napoli
官网:https://www.teatrosancarlo.it/en/
那不勒斯的海是否如埃莱娜笔下描述的令人眩晕,这一片海所孕育的古典艺术是否又如你想象中的那么美丽。下一期的艺术远游系列将带你去看印度洋的海,从乌鲁瓦图的悬崖到金巴兰的落日,感受另一片海所滋养的艺术与文化,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