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电影节回顾之第3站威尼斯
这是我第一次来威尼斯电影节,尽管对于威尼斯早已不陌生。
读研的时候,我学习的是欧洲文化专业,需要不同学期去欧洲不同国家的学校学习。当时意大利的学校在小城乌迪内,与威尼斯不过两个小时火车的距离,每次坐飞机都是在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机场降落,然后越过一座与古城风格很违和的虹状玻璃桥,到Santa Lucia火车站乘火车去乌迪内。那座桥让我想到《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不过一座桥的距离,却可以望见威尼斯运河上的市井百态,焦躁的岛上居民、油嘴滑舌的商人、贡多拉上的中国游客、肤色各异的移民。。。威尼斯于我来说是市井的,被游客淹没的。

而另一面的威尼斯印象,是乌迪内大学里一门威尼斯历史课上讲述的,一个共和国最辉煌的样子。17、18世纪威尼斯的游客,都是游历欧洲的贵公子,威尼斯众所周知的美丽、繁荣与开放,让他们沉溺在水城的风花雪月中,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就是这么一个同时容纳着市井与浪漫气质的城市。
威尼斯的交通应该是我去过的所有城市中最特殊的一个了。主岛的一头至另一头,岛与岛之间,早就有了成熟的水路网络。络绎不绝的水上巴士、水上出租与贡多拉穿梭于运河与泻湖上,颇为壮观。电影节有一条从主岛的San Marco广场直达丽都岛电影宫的路线,是季节限定的20路水上巴士。我和小黛住在大学城所在的Giudecca岛上,每天去电影宫要转两三条船。头两天还兴奋地在甲板上欣赏海景,到后来上船后都直奔座位,只祈祷海浪不要太颠簸。

去威尼斯电影节的小伙伴几乎都有一个印象,就是当地人太不友好了。在船上被大妈一把推开,在公交上被老奶奶用拐杖戳,走在路上也会莫名其妙被岛民指摘。我也逐渐理解,大概每一个游客,在他们看来都是罪人——古老的岛屿被游客挤满而逐渐下沉,时而被淹没;自家的街区开满了旅馆与义乌零售纪念品店,变得昂贵而庸俗。每次去威尼斯,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戾气。希望他们不要一直活得那么不开心吧。
噢不,威尼斯也有很nice的人,比如我的好友Ilaria同学。她家住在丽都岛旁边的一个小岛上,会带我去主岛吃最好吃的披萨,又转到丽都岛去当地人最爱去的海鲜餐厅,再去沙滩上躺一会儿。
威尼斯电影节其实是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电影分支。Biennale是一个大型的艺术节,有艺术、建筑、音乐、戏剧、舞蹈和电影这些分支。来看展的人们,完全可以沉浸于意大利艺术氛围中,感受那份纯粹。
举办威尼斯电影节的Lido丽都岛,是一座长长的岛屿。远离主岛的喧嚣,在长长的海滩上吹着闲适的海风,电影节期间的丽都成了电影爱好者的梦幻岛。
这次岛上为电影节设了特别展览Ritratti [Opere Uniche],展出1996年到2004年电影节时用巨型相机拍的一次性成像肖像照。展览封面海报便是张艺谋一副傲娇的表情牵着小金狮。还找到了好几个中国电影人,如张曼玉、侯孝贤、张元。曼玉美哭,爱秀的北野武上镜了很多次,年轻时的乔治克鲁尼颜值好能打!这些凝固的高光时刻,不管过了多少年,都风采依旧。

作为最老牌的电影节,排场也是不能输的,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电影宫也开始变得绚丽夺目,电影宫前时有兰博基尼警车轰鸣而过。和戛纳比起来,威尼斯红毯的规模和气势上还是差了一截,可能由于这个红毯是横着铺在电影宫入口前,摄影记者在两边一站就把公众的目光挡住了,而戛纳的红毯是往前走上阶梯直通电影宫上方入口,有种“上殿堂”的仪式感。


这次威尼斯主竞赛的片子也挺有看头。去年拿完金棕榈的是枝裕和带来他的法国家庭片《真相》作为开幕片,有凯瑟琳·德纳芙和朱丽叶·比诺什两位法国文艺女神镇红毯。《婚姻故事》亚当司机和寡姐也如日中天,有粉丝拿着大幅星战海报来求签名。片子首映的反响也不错,大家都被俩人的撕逼对手戏震撼住了,可惜最后颁奖时也颗粒无收,不知道会不会因为Netflix的关系受影响(去年Netflix的《罗马》可是擒了金狮的)《星际探索》由皮特主演,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但可能大家的期待值太高了,一半的人由于软科幻的逻辑硬伤而入不了戏(比如我),因而觉得自白太空洞冗长,如坐针毡。《我控诉》由于波兰斯基性侵的话题而给本届电影节刷了好几天的热度,让我一度怀疑是电影节主办方想要搞点事情,毕竟以评委会主席马特尔的立场和脾气,抵制波兰斯基也是可以预测的。最终马特尔也给了波兰斯基一个台阶下,尊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控诉》的质量也是过硬。
最令我和小黛期待的还是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电影,娄烨的《兰心大剧院》、杨凡的《继园台七号》,还有地平线单元万玛才旦的《气球》。来威尼斯之前,万玛导演刚刚受小黛邀请,在无锡给书本影迷上了一堂大师班,还参观了钱钟书故居,流连江南。也许是家乡的纽带,或者是他的淳朴真挚,身在海外的我也在“云大师班”的氛围中被打动,在威尼斯见到他时倍感亲切。《气球》中对于生活和灵魂的矛盾的刻画是生动而诗意的,首映现场打动了好多意大利影迷。在《兰心大剧院》首映补见了在柏林错过的娄烨,这部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更扎实,质感十足并令人回味。到如今,只希望它早日重新定档公映,被国内的大家看到。《继园台七号》实在太特别了,评价两极分化,有人退场,也有人(比如我)被它的极致奇情所惊艳。

最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小丑》。我们本来对这部DC漫改片不抱期待,没想到叙事层层叠进,主角步步深陷,最后戏剧张力拉到最大,点燃暴力的狂欢。在时事的映照下,更显讽刺。当时《小丑》拿了金狮,大家都很惊诧,与《寄生虫》拿金棕榈的时刻十分相似,似乎这两部电影都太“商业”了,给更独立更文艺的片子可能会更符合大家对电影节的期待。现在回想起来,《小丑》与《寄生虫》这两部影片在这个年度纷纷登顶,引发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的讨论更凸显了它们的意义——艺术对生活、对社会的反思与追问。什么时候允许批判的存在,什么时候中国电影就会越来越出彩吧。
对威尼斯电影节本身,我貌似也没什么太多好抱怨的。电影节安排的大学城的住宿很实惠,还有一扇面朝运河并望得见大海的大窗,人均24欧一晚,还要啥自行车。这十几天内,把Gelato咖啡披萨意面吃了个爽,阳光与美食正是la dolce vita的奥义。更重要的,还有见到了心中的白月光娄烨,我的心至今还是颤抖的。


前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