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一个普通上班族读者,一年能读多少本书?
看这个话题下,大多是每年读一两百本甚至更多的,且基本都是大部头,这个数字对我还是有点难以企及。
但是,读书本身都是个人兴趣爱好,不是苦役,所以读多读少其实也全在个人时间安排和兴趣指向。在我看来,能在当下社会保持着读书习惯,其实就已经很好,很值得为自己打打气。所以还是写一写,和更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共勉。
说是普通上班族,是指不以读书或相关文字产出为业,平均日上班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有健身习惯和其他各种爱好,也时不时出门和朋友同事social,所以读书时间平均到每天并不算多。说是普通读者,总体上以读书为消遣和乐趣,兼具工作和个人成长所需的实用性,但是还算有一定品味,不至于以一些口水读物为荣。
我在去年年初给自己设立了读书KPI,2019年希望读100本,因此刻意往这个数字上去靠拢,最终的结果是69本,但是自己也很清楚其中休闲读物不少,大部头寥寥无几,希望能在2020年多增加一些思想性的输入。
2019读书主题:小说(经典文学13,类型小说11)、医学科普及人文(11)、心理学(8)
2019年度作者:阿瑟克拉克(4)、江户川乱步(3)、阿图葛文德(3)、岛田庄司(3)
关键词1:医学科普及人文
这一部分本来没想写,因为起初阅读的目的是职务性的,工作相关所以阅读。但是最近医疗事件常常处在舆论漩涡,所以觉得还是可以写两句。
来到医疗行业之前,有很多想象,作为一个文科生,觉得能和为医生们一起工作应该很有意思。也确实如此,入职以来,学习了很多关于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沿知识,也亲眼见到了一些很有人格魅力的医生和专家。当然同时,也看到了这座白色巨塔内部,由药厂、大专家权威、风云变幻所支配的严密秩序。
医生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
还记得阿图葛文德在《医生的修炼》中写,医生们参与学术会议,有些很可能每周都在四处飞,去讲课或者去听课、交流,“排队领赞助厂商发的廉价赠品”。对于收入不菲的医生们来说,所贪图的自然不是这小礼品,参加会议也不完全是为了增进学术。
“大型学术会议与其说是学术活动,不如说是嘉年华。”医生属于一个非常人的世界,一个“不断流血、不断实验、不断切开人体的世界”。无论是喜悦或者是孤独和痛苦,医生都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所以唯有在学术会议上,他们才能找到同类。
“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要对生与死的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关键在于对其有直接体验。……尸体解剖是医学生的重大仪式,但也侵犯了圣洁的神明。……就算切的是死人,脸也蒙上了,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你还是会感觉他们身为人的特性扑面而来。……大家都在默默地向尸体道歉,并非出于罪恶感,而是出于我们没有罪恶感。”
以上文字来自《当呼吸化作生命》,是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在自己罹患肺癌后书写下的内容。他本科和硕士所学的都是英语文学,但是却在毕业后修读了医学博士,成为了一位医生。
相较于其他医生,他更多地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对从医生涯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只有从医,才能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随着从医经历的深入,“生理、道德、生命与死亡这些原本各自为阵的绳索,终于开始彼此交织了,我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所书写的这种体验让我深深着迷,令我坚信医生是职业满足感最高的职业之一,也许对他们来说,生存、自身的价值意义从来都不需要质疑。如果说有谁是更高意志的化身,我可能会毫不犹豫选择是医生。
关键词2:这一年的小说们
10月有段时间突发奇想,给自己报名了复旦创意写作MFA的研究生考试,虽然后来因为工作陡然变忙,下班很累也没精力复习,而且错过了“现场确认”这个环节(typical me),所以这个计划折戟沉沙了,但是想起当时只为着一个目标往前走的感觉还是感觉非常充实。
第一本想说的是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这本可以选入我的年度十佳,我至今难以忘记读《水中的歌利亚》和《虫子》中,主角面对洪水和虫子时候那种既超现实又现实的深切绝望感。出租车司机那一篇,底层人相互支撑的情感和力量感几乎让我落泪。相对比的是,国内同龄小说写作者无论从思想和技巧的角度,都完全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的人出来(也可能是我还没读到,欢迎推荐)。
第二本想说的是《繁花》,记得还在上海读书的时候,这本书就火过一阵,但是当时出于对上海的别扭心态,所以没有去读。今年读完,满脑子都是上海腔调的“不响”。最感慨的是,记得小学时候偷看妈妈的《小说月报》,对于大人们男男女女、乱七八糟的事体既不解又讨厌,谁能想到,当自己成为大人,却对这样的故事读到停不下来。这本书也可以和《长恨歌》做一个对照,故事里的上海人仿佛最爱就是聚餐,就是男男女女一起搅和,仿佛这样能够在沉寂的生活中投出一个响声似的。这本书另一个让我爱不释手之处就是它的语言,融合了话本式的古典韵味和上海话的腔调,很有厚度
关键词3:自救书单
心理学阅读书目:《被忽视的孩子》、《分心不是我的错》、《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当尼采哭泣》、《被讨厌的勇气》、《为什么长大》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是情绪脆弱或者敏感的人,但是也许是脱离了原本那个小镇的同质的环境,来到了一个高度竞争分化且不稳定的环境吧,自己性格中脆弱的那一面逐渐凸显出来。习惯讨好他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总是感到空虚、茫然和焦虑,有时候一点小事都能让我痛苦万分,“没有人会爱我”、“我的未来会一滑到底”、“我毫无价值”这种想法充斥脑海,有时无法入睡。他人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只有走得足够近才会发现其实我非常消极。
自己能记得的“崩溃时刻”就有好几次:大四有段时间因为找工作不算很顺利,自己又不知道自己会去向何方,每天躺在宿舍的躺椅上看古龙、听歌,没有动力去面对外面的世界;17年底到18年初,因为当时工作地方越来越乱,工作中的情绪压力特别大,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间;19年春节前,因为工作中不确定性因素陡然升高+亲密关系中出现一些问题,有段时间完全没法起床上班。
所以2019年自己也刻意地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如果说有什么结论的话,就是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自己的需求,接受自己的情绪。崩溃决堤往往是压力过大的结果,有时候其实本身是小事,但是因为选择先去“压抑”而不是排解,反而让溪流变成了汪洋。比起他人的看法,要先学会关心和关注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比较推荐《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被讨厌的勇气》这三本,第一本解原因,父母的情感忽视虽然不会像情感暴力、虐待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是会让人的心理结构少了很重要的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表达需求、表达爱和接受爱的部分。我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真正被我妈“看到”、理解、接受过,我爸虽然有时候能理解我,但是也习惯于“扮演”一个严厉传统的爸爸,还在酒后对我百般指责(每次他酒后给我打电话,都能让我迎来一次情绪的小崩溃)。
我极度渴望爱,但是不知道到底健康的爱是什么样子的,更可怕的是,仅仅是忽视而已,你甚至无法去责怪父母什么,所以只能学会自己爱自己,自己原谅自己,但是如果我的“自我”这么有力量的话,可能也不至于此了。
第二本能让你更深入地感受到“被看见”和“被理解”,你感受到自己多年来的痛苦终于有了名字和形状。第三本算是一种抚慰。
但是心理成长,只看几本书还是不够的,仍要在实践中练习,这是我今年会去做的事情。
P.S. 今年我最感激自己的一件事情其实是开始健身,一方面工作日晚上八九点还能去健个身,运动完回家洗个澡就睡觉,以免自己回家之后一个人就会胡思乱想,另一方面是体格更强了,以前困扰自己的疲劳感有所减弱,精神也会好一些。
2020年,继续加油读书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