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新声请指教》里的音超学院到底是干嘛的?

1月19日《新声请指教》上线浙江卫视以及爱奇艺平台,这档节目成立了“音超学院”,接收了十五组“新声”。薛凯琪、汪苏泷、董宝石担任班主任,每人班里五组学员。但目前第一期并没有展现一个太好的开端,既没有解释清楚这档全国首档校园音乐综艺的主要核心任务是什么,也没能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选拔机制。

甚至《新声请指教》在爱奇艺播放时,1个小时左右正片结束,下期预告也播放结束后,节目进行了20多分钟的重播,重播的内容正是刚刚播出过的第一期内容,并非舞台纯享,看不明白是播出事故还是特殊安排。

播出问题先放下,我们说说这档节目的制作。首先校园音乐综艺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入学“音超学院”的所有学院都是带着母校标签来的,学员们分为综合类院校和专业院校两个阵营,但这样的阵营分布并没有在之后的比拼中体现出任何功能性。

竞演环节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两个阵营需要分别派出两个队伍进行表演,然后两个队伍一起站在舞台上接受班主任的点评。但这一轮的演出是没有任何竞争成分的,班主任点评后两个队伍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想要跟随的班主任,选择方面也没有任何的限定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轮加入班主任战队不涉及任何淘汰,只是单纯的组建班级。但如果学员选班主任没有任何规则限制的话,第一轮的展示意义在哪里呢?哪怕班主任对学员进行选择都要合理得多。
同时学员选班主任的赛制对后出场的学员们来说也不够公平,能否成功选择自己心仪的班主任全凭出场运气的话,确实有点儿太随意了。
另外强调各个组合的名校标签确实也有点儿奇怪。综合院校的学员都在学习五花八门的专业,那么音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让学习其他专业的他们喜欢唱歌并来参加这个节目?节目似乎并没有解释清楚,甚至还有来节目里追星的学员。

来自专业院校的同学们参加音乐类综艺倒是合理,但如果《新声请指教》强调的是学员来到“音超学院”学习的概念,那么已经在专业院校学习的同学们要在音超学院学什么?音超学院又能够提供什么?
同时音超学院也请来了老一代音乐人付林,担任“音超学院”校长一职,但目前来看付林在节目中的存在感仅限于宣布流程,他与三位班主任的联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付林作为发起人和校长的话,那么三位班主任的挑选至少他应该是要参与的。

付林在宣布流程时还表示所有学员将进行10周的培训与考核,但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同学明显处于不同的水平,目前选班主任时又不分专业院校或综合院校。这样一来确实很难想象《新声请指教》要以怎样的培训和考核方式来保证公平和高效?

更何况目前所有学员表演后,班主任发言都十分柔和,所有表演在他们的评价中都是好的,如果学员真的这么好,进步空间在哪里?

但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学员以组合形式出现。节目中有十五个学员组合,目前第一期节目看下来,我并不知道学员以组合形式出现的意义是什么。确实有一组选手在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有庞大的粉丝群,以组合形式出现合情合理,但其他选手似乎并非如此。

蛋糕组合中黄霄云的名气远大于另外一位男生,其他选手也一直在表达对黄霄云的敬佩和喜爱,而非蛋糕组合。那么强行让黄霄云以组合成员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呢?她的个人符号和不为人知的蛋糕组合这个符号是完全冲突的。

而来自浙江传媒大学的“嘿!麻瓜”组合也令人茫然,虽然他们介绍了自己组合名字的由来,认为和专业院校的同学相比他们是没有魔法的麻瓜。但为什么成立这个组合?为什么挑选了这几个人成为组合?这个组合成立的目的是什么?节目中完全没有表达清楚。

目前来看《新声请指教》舞台不够精致,赛程设置不够合理,音超学院的设定相对太过鸡肋,可看性确实不太强。
其实这档节目让我想起了演艺界的两档综艺,一个是《一年级·大学季》和《演技派》,《一年级》在逻辑上更像是成熟版的《新声请指教》,节目在上海戏剧学院成立表演实验班,学员分为正式生和旁听生,在几位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一些列专业的学习和考核。

《演技派》则像职场版的《一年级》,年轻演员们来到“于正宇宙”,在几位资深演员的带领下,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和比拼竞争于正剧本中的角色。

两档节目其实都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了“学院”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讲,强调了“教学”的概念。同时两档节目也都有明确的竞争指向,观众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这些参与者在竞争的是什么。
相比之下《新声请指教》中音超学院是最具象的,毕竟连名字都有了,但反而最该具象化的选拔、教学、竞争的过程十分抽象。
总之,看完第一期节目我还是不知道音超学院到底是干什么的,对这些学员有什么正向作用,希望后续可以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