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读书——2019年10月读书整理
写在前面:
十月初和十月末都在旅行,去除一头一尾,十月在新国大度过了最惬意的时间。渐渐习惯的生活加上逐渐强健的身体,使得心情状态也日渐积极起来,精神的成长几乎可以触摸得到了。
尽管姗姗来迟,但这个月读过的书大都认认真真写了长评,期待大家的交流。
经典大部头计划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本次读书整理分为“文学类”和“学术类”两个部分。
近期更新文章应该会比较勤快。
接下来的任务是好好与新加坡和新国大告别。认真进入,也要认真告别。
就像是《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中写到的:“事物必须兼具入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
1
文学类
西游记 吴承恩 5.0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4.5
九月末、十月初在泰国、和柬埔寨度过了难忘的十天,这两本书阅读于旅途间隙——主要是在飞机上,耳畔总有嗡嗡的飞机轰鸣声,让我莫名地想起《西游记》里那只孙悟空变身的鹪鹩虫。
回忆起来,《西游记》其实是我读的第一部名著,可能是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在书店里一眼就看中了《西游记》的封面(孙悟空大闹天宫,正值颜值巅峰的美猴王),直接忽视掉家长更想让我买来看的《红楼梦》(林黛玉进大观园的封面实在是太无聊了)。那版《西游记》里有插画,寻找下一张插画的动力驱使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全书。
多年以后重读,还是觉得大闹天宫是最好的故事,也是最好的猴王(不仅仅颜值巅峰),上天入地,任性逍遥,降龙伏虎,翻江倒海。五指山五百年和取经路十万八千里的重负让他理解了生命的羁绊和责任。大闹天宫变成了一个取经路上时时挂在口头的过往,有点臭屁,但十分真实,那是他的黄金时代。就像后来在《天龙八部》里读到的那个章回名“且自逍遥没人管”。人们的逍遥前为什么总难免要加一个“且”呢?

(颜值巅峰的猴王)
读家喻户晓的名著,每一个故事都很熟悉,电视上,各种文章里,被一提再提,但还是有趣。狮驼岭,平顶山,乌鸡国,车迟国,越是斗法五花八门、人物关系复杂纠缠的故事,就越是耐读。有时候会思考,《西游记》作为当时的市民文学,和如今流行的网络文学其实有一些相同点,比如打怪过关的模式。然而一代代的说书艺人的锱铢积累,和文人加入后的润色和创作,让《西游记》的故事格外精纯老练。
除此之外,我们这一代读者,对电视剧可能比原著还更熟悉,这也给读原著带来了许多趣味。比如你发现原著里孙悟空没说过“俺老孙来也”,八戒也从来不叫悟空“猴哥”,狮驼岭没有孔雀公主。此外,唐僧与女儿国国主的关系也没有电视剧和一众情感软文里表现得那么暧昧(……)。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小说,比起电影来,原著的戏剧性弱一些,在室外喝啤酒“一瞬间感觉自己是个自由人”的情节小说中也有,但是在监狱里放音乐被关禁闭的情节是电影的独创。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斯蒂芬·金的小说(似乎是一本不能代表他风格的作品),听说这个作家在美国相当畅销,这次阅读总体感觉中规中矩,是很好的故事,但是手法并不复杂(可以被量产的都不复杂),世界观上的野心也并不大。以后估计会再读一点他的书。

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 5.0
我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中的《白痴》部分,译者是臧仲伦,没有比较,不好说。但是注释依旧十分详尽,这些注释对理解陀氏的小说必不可少。
《白痴》讲了一个博爱的主人公在堕落的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故事中还有一位能够理解他的高傲但聪明善良的贵族女子,和一位同样高傲但命运不幸的女子,以及一群堕落的、被欲望驱使的人,他们同样不幸。
梅什金公爵是陀氏作品中又一位典型的善良、感性、博爱的男性圣徒角色,真正的俄罗斯精神的代表,然而在堕落的世间(这同样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再描写的俄国现状),这样的善人只能被看做白痴、傻瓜,或是堂吉诃德那样耽于幻想的“苦脸骑士”。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高潮情节的掌控从来不会令读者失望,纳斯塔西娅烧掉七万五千卢布的情节,将一系列观念的斗争,人性的真相的揭露融于一炉,他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如此多的矛盾冲突集中地展现出来,读者阅读时,仿佛一会儿置身烤架,一会儿陷于冰雪,时刻面临着来自书本和自身的拷问,灵魂片刻不能平静。
相较于《群魔》,《白痴》的政治色彩较淡,但在一些情节中仍然有陀氏对于时代敏锐的捕捉和戏仿,寄托着他的政治观点和理想信念。但总体上,这本书更关注于展现人物“灵魂的深”,因此对于时代背景知识的掌握要求没有那么高。情节更紧张更刺激,理解起来也比《群魔》更容易一些。

潮骚 三岛由纪夫 5.0
“从一座灯塔到另一座灯塔,由一个孤岛到另一个孤岛,这种生活所激起的对知识的渴望,一直使她在女儿的生活中描画着美丽的梦境,因此,姑娘内心里的这点小小的不幸,根本不放在这位母亲的眼里。”
《潮骚》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最特殊的一本。三岛的作品通常游走于极端的美与极端的丑之间,生存与毁灭之间,时刻有躁郁爆裂的火光,变动剧烈,极端不稳定。《潮骚》是一个例外,三岛在这本书中仿佛忽然割舍了那些对黑暗、阴郁和人生毁灭的信仰,他书写光明、善良、质朴的人性与健康的欲望,不再有突如其来的否定和反转,而是决断般地歌颂生命的价值,野生的力量。这是三岛由纪夫的桃花源和乌托邦,他不会在此久驻。就像是行走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短暂的一瞥,他短暂地拥抱过希望,又重新向着深渊走去。
故事非常简单,美丽的海岛上的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金阁寺》里,大海是暴虐的、狂躁的,是一切丑陋与晦暗、暴力与不幸的根源,《潮骚》中的大海是美好的、丰盛的,带给海岛居民生存所需的丰盛给养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语言,都会让人不时想到沈从文的《边城》。

(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
书中人物也大都体现着人性的美好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开朗乐观,充满勇气。除了两个主角以外,千代子和母亲是最打动我的角色。千代子代表了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相貌平凡的女孩子,在面对自身的不完美和随之产生的妒忌时,如何坚定善与自爱的信念。母亲则让我看到了大自然与年岁给与她的勇气、智慧和宽容。
当然,由于那些对于阴郁、毁灭的信仰,这本书对生命的礼赞更像是一次不顾一切的决断,而不是真正的确信。这样的力量在稳定中孕育着断裂的危险,你仍然能从中读出焦虑和隐约的摇摆。
倾城之恋 张爱玲 4.5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张爱玲的文字从来不会使人失望,前半段针织般细密的大家庭描写,有《红楼梦》的品格,只不过多了许多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她有对爱情的向往,然而又难免怀疑,于是不时要在爱情萌发的时候,冷嘲几句,这就是所谓的“苍凉”。
范柳原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同时本质上很脆弱)的知识分子,他渴慕一种“真正”的爱情,但他与白流苏并没有精神上的共情,他装出一副soul mate的样子,他的“爱情”从头到尾都是个人秀。白流苏关注的是柴米油盐,她也渴慕爱情,但这种爱情与范柳原的那种浪漫化的爱情很不一样,很难说哪个更贴近爱情的真相。

张爱玲在这组关系中,仍然延续着《金锁记》里那种对于大家庭中女性弱势地位的关注。白流苏的想法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势利,但在那个时代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娜拉走后如何”还成为一个问题的年代,追求爱情的安稳又有什么错呢?反倒是范柳原的罗曼蒂克,有些不近人情的冷。
结尾的战争,倾覆的不只是实体的城市,还有范柳原脆弱的罗曼蒂克梦想,倾城之后留下了张爱玲平凡的梦,即便是在苍凉的荒野里,也还要做着平凡的梦,这可能是张爱玲未必愿意承认的,但却很动人的一点。
莎乐美 王尔德 4.5
王尔德的一篇唯美主义戏剧。王尔德选取《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做了彻底的改编。这篇戏剧展现了对爱情狂热的病态的笃信,无论是自刎的叙利亚军官,还是以惨烈的方式“吻到你的嘴唇”的莎乐美,都体现了这样极致的爱和极致的毁灭。王尔德用极端的方式从艺术中废除了道德的规诫,可以视之为对读者道德观念的挑战,也可以视作唯美主义极端的宣言。不过,我觉得我自己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道德的容忍度确实比现实中要大得多。

听说伦敦的王尔德雕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写满了“我爱你”,这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注脚了。
1973年的弹子球 村上春树 4.5
十月末去了越南,这本书是在飞机上读的。旅程最开始,读的是《红与黑》,然而正值小说中段,大写特写宗教和政治,再加上飞机一刻不停的轰鸣声,让人读得心烦意乱。换《金瓶梅》读了一会儿,更是胸闷难受。于是从kindle图书馆深处寻到了这一本村上的早期作品。不知什么时候起,村上春树竟然成了我的最佳飞行读物。最近读完的几本村上的书,好像都是在飞机上。坐飞机读村上,几乎成为一种惯性。

这是倒数第二本还没有读过的村上长篇小说。是早期的“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中的第二部。延续了村上早期的许多主题,对往事的追寻,现实生活的无聊空虚、疏离感和孤独感、死亡等等。
身在异国,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过去,这种回忆伴随着对故土的迷恋和对于未知的焦虑,因而这本书轻易地击中了我。文中的“我”苦苦寻觅的弹子球,不正是那些我们失落的过往吗?
然而,就像书中告诉我们的:“事物必须兼具入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对于现在的失望和对于虚无的恐惧,是通往过去的入口。但我们必须找到出口,除此别无选择。
红与黑 司汤达 5.0
这本书我读的是罗新璋的译本文字尚可,总体上还算简练。
《红与黑》的背景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革命消歇的年代。红与黑似乎可以看做革命与保守的隐喻,小说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矛盾,于连不肯公开表达对拿破仑的崇拜,这几乎成为一种禁忌,但拿破仑的英雄理想和革命时代浪漫精神的影响着他的一生;雷纳夫人永远在激情的爱与宗教的庇护之间摇摆;。

在革命的时代里,爱情也有着更深的象征意义。在一些时候,爱情与革命理想具有一致性,追求爱情是一种勇敢的反抗,与阶级较低的男性恋爱更象征了平等与自由。但在另一些时候,爱情又成为革命的障碍,爱情一次次使得于连意识到自身的软弱,意识到自身在实现英雄主义理想的过程中,象征着平凡幸福的爱情对他的致命诱惑。然而,对于他们这类崇拜拿破仑的青年而言,最不可接受的恰恰是自身的软弱与平凡。
爱情既是于连英雄梦的附属,同样也最终亲手终结了他的英雄梦。于连对雷纳夫人的枪声是英雄美梦向爱情的枪声,同时这枪声击溃了他的梦想。雷纳夫人没死的消息传来,于连几乎有了重生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他全书中真正拥有爱情的开始,他开始能够理解到玛蒂德对自己的爱与牺牲,也开始明白自身对于雷纳夫人的眷恋。爱情的觉醒与英雄梦的失败同时发生,于连之死是殉他一生的梦。

在英雄梦想与平凡幸福之间的摇摆,在爱情与成功之间的摇摆,是这本书在情感上最打动我的地方。于连作为一个对世界深具野心的文学形象拥有不朽的魅力。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他在追求抽象的荣誉与金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的自身的损耗,他的失败和失败后依旧保有着的坚信。
此外,在文体风格上,《红与黑》不属华美的那一类,但胜在处处洋溢着丰沛的激情,有些时候,甚至会给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感受(当然他们有很大不同)。丰富的心理描写让主人公挣扎着的深邃的灵魂跃然纸上,很有特色。除了关于修道院的部分段落之外,大部分读起来都相当顺畅。

2
学术类
红学通史 陈维昭 4.5
这本书真的很见功力。陈维昭老师自称是“阐释学”的立场,这个立场非常牛逼,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本学术通史,使用“阐释学”的立场意味着,对于学术史上每一个重大问题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通常的通史把他人的观点梳理清楚就好了,但是这本书在梳理清楚的同时,还顺便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说回书,我其实没看完,很多学术史上家世考证、版本考据的段落都略过了,这些可能要占全书八百多页近一半的篇幅。读完最受益的要属第一编(1754-1901)和第四编(1978-2003)。前者梳理了清代的红学研究,可以发现清代学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当代阅读《红楼梦》的角度有许多很有意思的不同。比如同样是讨厌薛宝钗袭人,当代读者大多是觉得他们过于尊重儒家伦理。而清代学者讨厌薛宝钗袭人,却是因为她们违背了正统的儒家伦理,是“乡愿,德之贼也”(伪君子)。第四编是近代的红学研究,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三大师谈红楼梦 4.0
收录了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个人在二十世纪早期谈《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可以算是新时期红学的开端。
王国维的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文字优美,立论上也有很多现在看来仍有价值的判断,但在当时影响并不大。

(胡适提出的红学观点已经快被批判完了......)
胡适的文章影响极大,他的几个著名判断,如曹雪芹作者说、后四十回高鹗续书说、《红楼梦》自传说,几乎笼罩了二十世纪所谓“新红学”的所有争论。当然,这几个判断现在基本被从头到脚批判完了(……),以至于很多研究其实要沦为废纸(比如如果续书说不成立,探佚学的所有成果都是白瞎),这样一回顾,甚至会觉得胡适挺耽误事儿的(没有)。
蔡元培就是新时期的新索隐,挺有意思的,随便看看可以。
新启蒙知识档案 贺桂梅 4.5
年初被都塞学长拉进了一个“文学理论”读书小组,上学期还在读“文学”理论,这学期就开始读“新左派”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书了。刚好自己很想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史脉络,所以虽然人在国外,但还是跟着书单一本一本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站在当下,重新审视八十年代知识界的种种文化现象,诸如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告别革命、重写文学史、主体性哲学思潮等,去掉玫瑰色的镜片,还原被神化的“八十年代”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西化、新自由主义)。这本书对于历史语境的重视,材料的整理分析都十分出色。作为一种理解八十年代的更加深刻、更具历史性、更清醒、某种程度上也更全面的视角,这本书使人受益匪浅。

(为什么我搜索“八十年代表情包”出来的是这些?我们说的是同一个“八十年代”吗)
总体上,如果要最简洁地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是:清醒的,过于清醒的。而对于贺老师坚定的(同时也是简洁和一再重复的)理论框架和论述模式,多少给人以咄咄逼人的印象,这方面的体验可能是:自洽的,过于自洽的。
“新左派”确实能给人一个清醒的立场,以至于我最近看《奇葩说》,看到的都不是辩题了,是一个个具有“时代症候性”的文化现象(李诞、蔡康永、薛兆丰和罗振宇真的一个比一个有“症候性”)。有趣,这很有趣。

(具有“时代症候性”的李诞)
丧家狗 李零 4.5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作为一个大一在讨论课上说孔子“平凡”的人,李零先生的姿态我很喜欢,不批孔也不尊孔,老老实实读了原典再说。开头的四篇导读很不错,导读二里列出来的弟子表值得收藏,读论语时随手查阅(虽然我读完还是记不住孔子的那些徒弟),导读四对重要的论语注本和研究著作作了精要点评,对初学者挑书有很大参考价值。末尾总结三篇也各有特色。

正文基本上是白话注释,有一些对于细节问题的考证梳理,也有一些作者托古讽今的阐发,总体上新意有限,有时稍嫌多余,此外,用语有时似乎浅俗,考证也偶尔粗糙。不过那几处对于争议问题的考辨,尤其是那些孔子形象不太“伟光正”的句子的考辨,看后世学者们如何努力为孔子打圆场,倒是颇有趣味(如“毋友不如己者”、“‘伤人乎?’不问马”、 “佛肸召,子欲往”等)。
行文直白流畅,读来爽快。
Will in the world Greenblatt 5.0
中文译名是《俗世威尔》,一言难尽……完全看不出这是莎士比亚的传记,把will硬译为威尔也失去了双关的意蕴。
Greenblatt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莎士比亚是如何变成莎士比亚的?他试图通过对莎士比亚生活时代、地区和一切与他相关的历史细节中,找到后来他伟大的作品的灵感源泉。这些细节有时相当琐碎,比如莎士比亚五岁时著名剧团在他家乡巡回演出的经历,父亲做羊毛和皮革生意,家族徽章的两次申请等。他通常将这些琐碎细节与后来作品中的某些论述放在一起,论证这其中的关联性。许多论证都十分新人耳目(比如第二章关于restoration(复兴)的论述),非常有趣。

Greenblatt就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串起了莎士比亚绚丽多彩的一生。让读者不由感慨他爬罗剔抉功夫之深,以及他将历史文献用之莎士比亚时体现的惊人想象力。他的前期工作是尽可能客观的,但他毫不讳言自己的书写中需要主观的创造。纷繁客观的史料并没不会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莎士比亚,而是充满了Greenblatt的温情与想象,温情想象中的莎士比亚血肉丰满,有着普通人的怀疑与痛苦,欲望和追求。当然,这种写作和研究方式也有很多争议,首先显而易见的是,作者依据琐碎细节所做的想象补充中,有些确实显得依据不足,此外,用以阐释文本时,有时也难免给人过度解读的印象。不过总体上,这本书很值得读。
文末推荐:
最后,再给出我个人的推荐。
小说类:司汤达的《红与黑》,总体上是名著里比较好读的,也很引人入胜;
《潮骚》,三岛由纪夫的田园诗,如果以此入门读三岛,也算是独辟蹊径。
村上春树的《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村上的文字更贴近(像我这样的)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容易有共鸣。
如果时间够用,陀氏的书自然是推荐的。
学术类:Greenblatt的《will in the world》(《俗世威尔》),很有想象力的研究著作。
欢迎大家转发!
当然最期待的还是你能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