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可能的吗?
最近常常在想,辩论是可能的吗?
然而关于辩论的定义,中英词典也有所差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这是一个比较含糊的定义。
Wikipedia定义的辩论三个要素包括了逻辑上的一致性,事实的准确性和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
所以暂且假定一种情景:双方立场相反,但有基本的共识,有各自认为合理的逻辑。
但在我见到的正式的、非正式的“辩论”情景下,很多时候争辩双方连基本的共识都没有达到,甚至对所争论的主语的定义也如此。多数都是“成功”地进行了来自两个平行世界的“辩论”。因此,真正地进行“辩论”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不断地去澄清概念、定义。
有了最基本的共识、原则后,还有一个障碍就是论据的有效性(事实的准确性)。在“紧张”的“辩论”氛围下,这个就更不可控了。暂且不说包括日常生活、娱乐节目的非正式辩论中论据的统计样本不足、统计比较主观的问题,即便在中外严肃的辩论中,除了准确的事实作为论据,还包括大量的引经据典,其中必定包含一些伟人的(包括一些歪曲的)观点。拿权威人士的观点作为论据是否合理?
再退一步,如果双方有了基本共识,对事实也有准确的描述。这时就需要充分的逻辑论证了。
当一方的逻辑不能自洽时,就败给了另一方。当两方逻辑都自洽,互相指不出问题时,那就互相不能说服。若两方逻辑都不自洽,互相指出问题却无法解决,还是不能说服。
然而这是理想中的情况。最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谁来判断逻辑的一致性(严谨性)?
很多时候甚至双方所用的论据并不能严谨地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或者说双方均自认为逻辑自洽,而且即便是同一个论据,两方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牵扯到“逻辑”到底是什么?
“逻辑”是个外来词汇。而且不幸的是关于逻辑的定义,目前为止在逻辑哲学领域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目前还是一个重要课题。
既然如此那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无“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过至少一般都是看到了某某现象,经过思考,然后说“因此……”,做出了判断、推论吧?逻辑在日常中指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我们口中“逻辑“的结果大概就是一个人的观点,通过思考产生,这个思维方式、思考过程可能就是所说的“逻辑”。这又变成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当某群体观点一致(思维方式相同)时,去嘲笑别人没有“逻辑”。但也许对方也这样嘲笑自己?因此指责对方没有逻辑是没有意义的。谁的逻辑才符合所谓的“逻辑”?
这样来看,便可以“嘲笑”那些所谓的“辩论赛”了,经常在对一个辩题没有基本共识的情况下,双方用各自的“论据”和“逻辑”口若悬河巧舌如簧言辞激烈地进行一场场来自两个平行世界的“雄辩”,也许只是诡辩。不过嘲笑之余,人们日常生活的争辩何尝不是一场场胡说八道的,语言上的“混战”?
这个现象十分让我沮丧。如果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逻辑)都会有所不同,那势必存在误解。生活中充满了误解!试图解开误解后发现还有另外一个误解,层层误解,让人绝望,而且一层层剥开,就会像人没有了皮肤的保护一样,暴露在空气中,迅速被真菌病毒感染伤害患病。而且更何况“情绪”作为人(以及辩论)的属性,会时时刻刻伴随着自己的判断(即使是对同一事件,有人感动,就有人鄙夷)。因此剥开真正的逻辑之前已经被情绪所引导跑偏,在剥开最后一层找到根源之前已经伤痕累了了。如果真的想要把“逻辑”全部澄清,那这不就是<The Big Bang Theory>里Sheldon的梦想吗?哈哈,成为一个机器人!
(以上也只是我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