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亲密关系”?
查看话题 >我该如何与有人格障碍的老公相处? | 映心倾听

致映心堂:
家有一个人格障碍的老公,50多岁,高学历,没有朋友,6年不工作,靠老婆生活,6年来隐瞒公司退股收入1200万炒股亏完。机缘巧合被妻子发现,家人痛定思痛原谅愿意重新来过。带其就医,人格障碍。妻子以为会醒悟,结果再次发现偷偷入股市,发现后,再次家庭矛盾。依然我行我素!妻子我非常痛苦,可考虑到孩子还小,想维持婚姻,但不知道怎么处。

致网友:
孩子常常成为有矛盾的夫妻不愿意离婚的理由,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要因具体情况来评估,比如孩子多大年纪,和父母关系怎样,平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离婚后又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是说,不是看“父母的离婚会让孩子失去什么”,比如“一个完整的家”这种抽象而实际意义可疑的东西;而是要在“在目前这个有问题的家庭中生活”和“父母离婚后跟随一方过的另一种生活”之间进行比较。
尤其,当父母频繁出现冲突,以及家暴、虐待儿童之类的情况下,离婚显然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也属于此类。也就是说,如果这位丈夫的确是人格障碍,那要担心的不是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而是和这样的人格障碍者一起生活,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当然,也有的时候,孩子只是个借口,真正放不下这桩婚姻的,是大人自己。
另外再补充一个心理学知识:神经症水平以上的人,才具有认错、内疚、深刻反思自己并改正的“心理能力”,而大多数人格障碍者其实没有这种能力。当然他们可能有“假装”的能力,这一点,不妨认真鉴别。
最后,听起来情况还是挺复杂的,我在这里只能根据经验描述常见的现象,不一定适合您的情况,如果要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妨找咨询师进行详细询问。
(映心堂心理咨询师 于玲娜)

致映心堂:
给一个有点挑战性的问题。2017年10月,江西豫章修身教育专修学校被曝光虐待和体罚学生,却因为拥有心理辅导的办学许可、自称使用”森田疗法“、与家长签订的是”自杀危机干预“协议在目前阶段逃过了起诉;2019年12月,成都嘉年华心理辅导中心也被曝光使用体罚、虐待等手段对待学员,其学校内也有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据南风窗报道:”面对心理咨询,要伪装乖顺听话,不能表现负面情绪。心理老师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解羽学乖了,主动给心理老师端茶。这被认为是一种好表现,增加被父母接走的概率,而不是被续费“。
我想问问映心堂:1、面对无良心理学校、无良”心理咨询师“以”自杀危机干预“的名义强制未成年人入校和接受所谓”心理辅导“的做法,有哪些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定能够被未成年人援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在被这些心理学校和无良从业人员伤害之后,如何找咨询师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真正的心理干预?找什么样受训背景的咨询师更为合适?3、在这些”心理学校“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名义伤害了未成年人之后,真正的咨询师有什么办法重建与这些未成年人的互信?

致网友:
感谢提问,我们这个行业的确比较乱,下面针对您的三个问题一一提供我的看法,供您参考:
1、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网上可以搜到,不同的版本略有差异,但就您提的现象而言,我想不会有争议:显然,这些都是严重违背伦理的行为。
具体违背哪一条就不细说了,因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的《职业伦理》,更多情况下只能是咨询师自我约束时的参照,而无法成为他人约束咨询师的参照。去跟这些咨询师说“你们违背职业伦理了”,他们来一句“我就是违背了你能拿我怎么样?”——那一般人也就毫无办法了。
对于隶属某个有公信力团体的咨询师,比如我,隶属“中美精神分析协会”,如果我违背伦理了,你们可以写信去协会告,然后他们的人会来核实,警告我,或者把我除名,这样我就不能再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享受相应的学术福利——这是协会的约束。
对于隶属某个还算靠谱的机构的咨询师,比如映心堂的咨询师,如果违背伦理了,你们可以来告诉我,核实了,会有相应的惩罚——这是机构的约束。
而如果机构本身就不重视职业伦理,咨询师自己也没有隶属什么组织,就比较难进行约束了。
不过,如果是您说的体罚、虐待一类的手段,属于人身伤害了,可以直接搜集证据走法律途径。
如果以上方式都走不通,媒体曝光可能是最后的途径。不过记得曝光无良咨询师的真实姓名,或者附上照片,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行业有很多人是用化名走江湖的(当然原因有很多)。
2、关于怎样选择咨询师,可以参考公众号之前的文章,看看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点此查看:映心堂心理小课正式上线。当然,受过类似创伤的青少年短期之内很可能不愿意进入咨询,那也只能等待了。
3、如果有机会正式进入咨询,怎样重新恢复信任,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功能比较好的人,自己也知道之前那些“心理咨询师”是有问题的,而自己只是没有机会遇到“专业的”——这样的人信任恢复相对容易。还有些人听到“心理”这个词都会恶心厌恶,就比较难了。至于恢复信任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技术。就像和一个受过情伤的人谈恋爱,怎样让ta恢复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呢?无非也就是对ta好,关注ta的敏感点,不要做伤害ta的事,发现不信任时及时沟通,以及等待。
您提的这三个问题都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恐怕是压根不要让这些问题出现。所以我最后还是想建议各位家长:最好不要把孩子送到这样封闭式全天候的机构,中国这类机构里我还没有听说过靠谱的。青少年网瘾、自杀、和父母闹矛盾之类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老大难,很多怕麻烦的咨询师都不会接待这类案例。什么样的机构愿意并有能力专门处理这些问题呢?——我想大部分只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骗钱。家长们尤其不要签署任何“委托监护权”之类的文件。后果真的很严重,很麻烦。孩子失去对咨询师的信任是小事,但ta有可能终身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尤其你无法知道,那些封闭式的机构会对孩子做什么,而你签署的“委托监护”,可能让孩子在受到伤害时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
(映心堂心理咨询师 于玲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