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天道》丁元英孝与不孝的问题
《天道》: 丁元英以养儿为防老讽刺母爱的伟大是否正确? 《天道》一直被称为是一部内涵相当深刻的电视剧,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该剧中丁元英不同于常人的价值观以及对人性和人生通透的认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元英在剧中关于“养儿防老”这一固有的观念进行了讽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元英面对母亲说出的养儿防老说了这样一句话:妈,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就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此话一出,被大哥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但是丁元英的话听起来有些大逆不道,仔细想想又不无道理。 因为父亲病重丁元英送到医院进行救治,但无奈病情太过严重成为植物人, 需要靠各种管子维持生命,丁元英主张给父亲拔管子而引发母亲以孝道为由的指责, 丁元英方以上述的言论回答母亲。 那么,作为几千年奉行儒家思想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丁元英的这番说辞呢? 养儿防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母爱伟大也是经过千百年来验证的事实, 这两者之间,本应是顺理成章的因果关系,怎么到了丁元英的口中就变了味儿了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与养育之恩大于天的说法完全相反的一句话叫做:成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一件事。 我们常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与孩子发生矛盾,很多家长都会捶胸顿足地抱怨一句: 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我当初为什么要生你啊! 但孩子也会回一句:你生我时问过我我愿意来这人世间了吗? 看似是一句气话,但其实为父母者,在生育孩子之时,确实是一件非常主观的决定, 让孩子来到这世间,是纯粹的单方面的选择。 为什么生而为人,以啼哭来问候人世间的第一秒钟?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恐惧。 如果生孩子能提前与孩子商量,孩子可能会考察一下做父母的资格:能不能很好地爱他, 能不能让他具备等父母老了养老送终的能力。 当然,这种考量,这是以养儿防老的父母作为前提的。 我们选择生儿育女出发点可能不尽相同,有的人是为了有孩子的加入,能使婚姻更稳定, 家庭更完整,但有的人真是为了养儿防老,但不管何种出发点,有一点是相通的: 让孩子来到世间,是为了使生命更完整。 都说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总是会感觉自己死了之后会化为尘土,生儿育女,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另外一种延续, 基于此,为人父母,为自己的成分更多一些。 孩子来到这世间,对人生是恐惧无知的,他们别无选择地只能依赖于父母, 而他们的别无选择,正是因为父母的有意识选择,所以,为人父母, 更应该感谢孩子的到来,是因为他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他的到来,我们的婚姻更趋于稳定,我们的家庭更趋于完整。 很多人生孩子的初心并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仅仅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趋于完整, 同时也完成繁衍后代的人生使命。 丁元英对养儿防老的看法和对母爱的讽刺看起来非常冰冷, 但反过来说,养儿防老这句话对于对人生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冰冷呢? 但事实上,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如果以责任(利益)交换的角度看, 真如丁元英所言,对于父母来说是一桩赔钱交易。 大多数父母在抚育儿女的过程中,是不计回报的,他们会为孩子无条件的付出。 从这个角度上看,丁元英拔掉父亲的管子似乎的确有些不孝了。 但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却是补有余而盈不足。 丁元英在父亲尚有希望康复时一直尽心尽力救治,在医生已确认为植物人并无治愈的可能性下, 丁元英主张拔掉管子,他所尊崇的正是天之道,顺应自然规律, 避免为了单纯的孝道逆天而为的为父亲续命,为了一条阻止一条已经毫无意义的生命, 而拖累整个家庭,给活着的人增加难以承受的压力。 丁元英的说法并没有错,但如果带着情感色彩去解读就会误解丁元英的本意。 他并不是一个不守孝道的逆子,只是他更为理性一些,他的观点是顺势而为。 这或许与我们的普世的“逆天改命”的价值观多少有些出入。 其实并不矛盾,科学的存在就是为了攻克某些自然规律, 但丁元英的顺势而为也是在医生已确认父亲已无治愈希望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的是一种天道的自然平衡, 而人之道,补不足而益有余则是让有的更富有,甚至减少不够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使没有的更匮乏。丁元英的说法其实从理性的角度讲是没毛病的。 他用养儿防老讽刺母爱也有他的依据,如果为父母的生孩子真的就是为了养儿防老, 无异于将养儿育女等同于买了一份保险,将对孩子的养育和爱当成一种经济和情感的双重投资。 如果是这样的话,母爱的伟大也无从谈起了。 所以,不要将爱和回报拿出来说事,说得过多,就脱离了爱的初心。 儿女之于父母,其实就是渐行渐远的背影,一切的付出与回报,都是出自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