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台湾光复前后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1、25
1928年,台湾沦为曰本殖民统治的第三十三年,祖国大陆于二月间,南方的革命军挥师北伐,势如破竹,打到武汉、南京。六月,奉军的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于皇姑屯车站,北方军失去了统驭的领导人物,只好退出关外。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也只好宣布″易帜″,改悬革命军″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至此,祖国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宣告全国统一了。这一年,台湾的四百万大汉民族,欣闻祖国的统一,无不欢欣鼓舞。
台湾民众,深情翘望早日回归祖国,极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更在岛內外为争取台湾地方自治而努力不懈。他们第一步就是争取台湾人的言论自由。一批新民会的同人,为使台湾有一份自己的报纸,便分别在岛內的报纸和东京各报纸,为文鼓吹。终于在1929年1月13日,获准了《台湾新民报》在东京发行。
。 ″新民会″是东京的″台湾青年会″和″台湾文化协会″分裂后的新的组织。台湾文化协会被左派人士控制后,右派干部另起炉灶,于1927年2月,在台中雾峰开会,筹组″台湾自治会″,但胎死腹中。不久又于5月间在台中重组“台政革新会″,以实现″台湾人的政冶、经济、社会的解放″为揭橥。继改称"台湾民党″,却为台湾总督府所不许。于是各右派人士遂仿效″日本政党组织办法″,以″台湾民众党″要求登记,倒被核准了。1927年7月10日,"台湾民众党″正式宣布成立,由蒋渭水担任主席。蒋渭水,宜兰人,是早期台湾政治运动的领袖人物。民众党在台湾各重要地区相继成立了支部。并任正在早稻田大学的杨肇嘉,为民众党驻日代表。杨肇嘉,是台湾光复后,台湾省政府民政厅长。
就″新民会″而言,他们的主张是实行台湾的″地方自治″,台湾人民在那时的国际现势之下,能争取到地方上的政权,已是不容易的事。杨肇嘉是新民会的主干,他的主张取得岛內各政治团体的支持。由林献堂领衔的廿几位各方面代表,在邀请信上联署,邀请杨肇嘉回台筹备″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在信上署名的林献堂(台湾最知名的绅士)、蔡培火(光复后资政)、林根生、陈逢源(光复后华银董事长)、罗万伡(光复后一银董事长)、张聘三(光复后彰银董事长)、林柏寿(台湾知名的绅士)等。这些人都是台湾光复后,靠拢国民党的右派人士。
″台湾地方自联盟″,1930年8月5日,在台中正式成立。选出评议员85人,理事10人。成立后发表宣言,各地的响应如火如荼。在短短的五个月中,巳发展到一千一百零九名的干部联盟会员。″自治联盟″的巡迴政治演说也几乎遍及台湾全岛。一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每年举行一次大会,并把大会通过的建议案,送到总督府。主要要求普通选举,赋予公民权。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与日本交换使节。台湾方面不仅施行了配给米制度,不久开始了征兵制度。从此,日本人为实行其″大亚细亚″主义,适应其军事南进政策,特在台湾施行″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改换日姓日名。李登辉就在这个″皇民化″运动中,改日姓日名,可見他在日据时代就已出卖了灵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这时候,杨肇嘉在上海成立了″台湾旅沪同乡会″,并担任理事长。成立大会那天,参加的同乡非常踴跃,大约有一千五六百人之多。就在同乡们醖酿组织″同乡会″的这一段期间,国民政府巳发表陈仪为台湾的行政长官。林献堂一行,尚有辜振甫、许丙、林犹龙、林熊祥、林呈祿、陈蚚、罗万伡、苏维梁诸氏,为了欢迎陈仪到任,并参加9月9日的南京受降大典,而飞到上海。但他们一行竟为投降的曰本海军参谋长所阻,未能参加受降典礼,乘兴而往败兴而返。
在上海,除了″台湾旅沪同乡会″的成立外,另外尚有″台湾青年复兴同志会″及被日本征调参军的台湾青年编组的″台湾义勇军″。同乡会虽由扬肇嘉担任理事长,而实际远营則由李伟光常务理事主持。李伟光是爱国的左派人士,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没有回台,留在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加入共产党。在他主持下的同乡会,在1946年1月至4月短短的四个月中,解决了一千余人的台胞遣返回乡的问题。(李伟光就是台盟前主席蔡子民夫人李玲虹的父亲,李玲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对台广播″,不知还健在否?)
自国民政府公布台湾设置行政长官公署,并派陈仪为首任行政长官后,陈仪于1945年10月24日飞台,25日正式视事,并于台北中山堂举行受降典礼。这一天,台湾全岛的六百万人民,欢迎陈仪长官及庆祝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热烈情形,可以说在台湾历史上,亙古以来所未有的盛况!据说老先生们是流着眼泪到码头上,去欢迎国军的到来,有些商店更自动的招待祖国来的大陆人士一星期。
但曾几何时,到了翌年的6月,在短短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台湾人热爰祖国的热情,就开始一天夭降低。台湾人民无不怨声载道,其缘由是起于生活困难。第一是通货膨胀,物价逐日的飞涨。日据时代所发行的旧台币,不过八九千万元,但到日本投降时突增至十六亿之多。光复后台胞拒绝使用并要求日本政府赔偿,但想不到陈仪竟站在日本方面说话,不接受人民的要求。第二是陈仪留用的日本人太多,举凡各级行政机构和警察,仍有七千多日本人在那里,替代执行国民政府的政令,这在观感上岂不予人民,有换汤不换药之感!第三是军事、行政集于陈仪一人,这与日据时代的日本总督有什么分别?想不到热爱祖国如一团烈火似的台湾人的感情,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竟被陈仪一人给浇熄了。
由于陈仪的一意孤行,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但终于发生了。那就是震动全国的台湾″二、二八″事件。京沪一带的大报,竟有十五家之多,以极其刺激的大标题,刊出:
″生杀予夺,陈仪是太上皇!″
″陈仪俨然是南面王!″
″贪污!压榨!垄断!台湾人民生机已断!″
″救救台湾人!″